

宁高宁的三宗交易
作者: 宁高宁
2014年,我去荷兰鹿特丹,入境时被海关拦下来接受盘问。
我回答,我来投资,被并购企业叫尼德拉。他们把名字往电脑里一查,发现尼德拉是荷兰营业额排名前几位的企业,要宣布我做他们的董事长,一脸疑惑地把我放进去。听说那几天有非法入境,见了中国人查得特别严,只是被当成嫌疑人查问,我当然很不爽。
到了尼德拉,下午开全体员工大会,他们叫Town Hall(市政厅)会议。
一共有几百人,有人坐、有人站,地上、椅子上、桌子上……到处都是人,大家都关心、好奇,想参加这个会。老外很少开这样的会,会场乱糟糟的。
我简单讲了中粮投资的背景、意图和期望,第一个问题马上就问:“你为什么要买我们公司?”
半年前,与尼德拉主要股东谈收购股权,他们开始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要投资并购,一定要成控股股东。企业为什么并购,连内部相关的人也常有疑问。
有人统计,我在华润、中粮、中化发起过上百起甚至几百起的收购兼并,说我的专业就是搞资本运营。有一段时间见客人, 甚至见朋友, 别人一介绍就说“宁高宁,资本运营专家”,实在让我哭笑不得。
有一点是事实,就是通过兼并收购、股权交易,以及资本市场集资融资,在所经历的数家公司关键阶段都起到重要作用。但,这只是表面,其背后资产质量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创新发展不断迭代才是关键。
粮商雄心
中粮任上,在海外同时并购两家公司,一是总部在荷兰的尼德拉,二是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的来宝农业。两家公司加起来,资产超过200亿美元,营业额近400亿美元,业务和资产遍布全球,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到巴西、阿根廷,再到美国,是很综合的全球粮食贸易和物流企业。
这些企业很早就洞悉东西半球粮食和人口的不平衡,占了先机。
我去尼德拉时,到过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豆茂密深绿。上一季产的大豆收获后,用专用的口袋装好,还在地边放着等待销售,简直像是生产线上刚下来的产品——这里就是个不停生产大豆的工厂。
中粮为什么要一次收购两家企业?
两家可以转让股权的机会,是同时到来的,尼德拉是家族兄弟闹矛盾要分家套现,来宝农业是集团其他业务亏损,想把农业部分卖掉。
当时,中国已成世界最大的粮油食品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大豆贸易进口国。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在变化,中粮认识到,它不能坐在长安街办公室里打电话,通过国外代理商买粮食。它必须走出去,去到不同海外产地,从产粮农民手中收购一手粮源。
中粮的目标不仅是粮食进口商,更是全球大粮商,业务逻辑是平衡全球粮食供需。全球的粮食供需格局,就是东半球有近70%的人口,仅有不足30%的耕地;西半球则相反,耕地多而肥沃,人口少。不平衡只能靠国际贸易来调节。
过往半个多世纪,世界粮食贸易都被全球四大粮商控制,中粮国际化战略就要改变现状了。
尼德拉、来宝两家都有一个特点:它股东都是犹太人。他们在一个几乎白纸一张的条件下,凭着想象力建立一个全球贸易的复杂架构,并能有效管理控制它,的确超出一般创业思维。这基本上是无中生有,发现且创造了商业模式。
我记得,在并购来宝农业后与前股东聊天时,他就问:“做一个全球的粮食贸易和物流公司,什么最重要?”“应该说是贸易渠道和物流设施最重要吧。”我回答。
他就笑了,说不是,贸易公司最重要条件是银行的授信额度;只要有了银行的授信额度,取得银行的信任,再买一个电脑、找一个人,公司业务就可以开始进行。
银行不给授信额度,怎么办?“对付银行的秘密,就是你要给它一点小小的甜头……就是要把给银行的利息提高一点儿。”
他说,高过通常利息0.5%的甜头,就会让银行愿意贷款,银行经理最想做的,就是用高点的利息把贷款放出去,这样他们公司和个人马上就有收益,有风险也是几年后的事。
他对银行的行为特点认识很深,更认识到大宗商品贸易就是用银行的钱撬动货物的游戏,而这个游戏满足了全球式的供需平衡。
中粮主导
中粮在并购两家海外企业时,战略方向上很坚定,也意识到风险。
中粮邀请淡马锡、厚朴、世界银行的IFC,还有渣打银行的投资基金,共同参与40%的投资。
投资的主体叫中粮国际,它从第一天起就是中粮控股的国际化企业,是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它不仅分担融资和投资风险,其组合在估值谈判、董事会组成、合资公司管理及适应投资地环境方面,作用都很大。
所有伙伴的合作,是以中粮的战略主导为原则而进行的。当时,我提出来,中粮国际的经营要做到几个统一,就是国家战略和公司战略的统一、大股东战略和小股东战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与财务回报的统一。
对尼德拉和来宝农业的并购,估值谈判是其关键环节。
国外通常没有所谓公允的评估机构估个价值,大家都同意,不管谁来估值,仅仅是一个参考。投行也有不同的估值方法,得出差别很大的结果,因为代表不同角度,谁的估值都可能带有很大偏颇,最终还要谈判。
来宝和尼德拉主业是贸易,贸易公司估值和工业公司及其他公司不一样,盈利波动比较大,不太能用历史盈利、市盈率倍数来估;也不太能用现金流倍数估值,因为库存应收、资金占用的变动也较大。
两家公司还有很多贸易物流设施,包括仓库、码头、铁路,也要用不同方式估值。它们还有很好的生产性资产,比如玉米、大豆的加工厂,来宝在巴西的糖厂,尼德拉在巴西、阿根廷的种子业务也占有很大份额,这两项资产后来产生很大价值。
还有一项更难估的,控制权转移后可能与中粮形成的未来协同价值。这个价值是重组以后由收购方创造出来,即使是假设的价值,卖家也想分享,反映在估值中。
来宝和尼德拉的股东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的聪明和商业智慧大家都清楚。尼德拉、来宝把控股权(60%)卖给中粮后,它们的算盘是,卖了股权,公司接着管理运营;在谈判时,我们为了让对方无需过度防卫,也表达了在经营上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管理的意愿。
这仍是有原则的,公司的经营战略、资产重组整合、管理人员任命和考核评价等,这些必须由中粮来决定,否则达不到中粮战略目标。
这在第一年都不顺利,于是,两家公司调整董事会、更换董事长、数度更换CEO,最终由中粮直接从总部派人接手全部的管理,这才开始真正的业务整合、团队整合和文化整合,大部分外国员工也留任了。
离中粮大胆走出去、建立国际网络已快10年了,听说中粮国际近几年经营业绩不错,实在为他们高兴。今天,中粮实际已追上所谓的“ABCD”。
2022年,我遇到中粮的一位老领导,他去旅游时,被邀请到日内瓦的中粮国际总部参观,回来给我说:“高宁啊,我去看了,我们过去想象中的国际化大公司啊,中粮真有那个样啦!”
出手蒙牛
企业里的事很奇怪,外面看着很简单的事,可能很复杂;外面看着很复杂的事,可能很简单、很直接。
我的经验是,用了很多时间论证、走了许多程序的事,往往不一定成功。因为过于在乎程序往往会忽视内容,决策的复杂程序只是个心理安慰,与决策质量并没有必然关系。
对一项投资的判断,往往取决于那一时刻那一个人深度用心的思考,对业务本质的洞察,也要加上面对风险后果的勇气。
对蒙牛的投资就是这样,决策程序很快。为什么?因为中粮有战略的准备,对行业有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中粮觉得,它应该从农产品大宗商品延伸扩展到食品消费品,牛奶制品是必然选择,这是为数不多的、快速成长的快消品行业。
当机会来到面前时,当战略远景和发展冲动碰撞到一起时,可能有些粗糙不规范要忍受,有些次要的理论要忽视,有些问题要容后解决。紧要的,就是要上这艘船,紧要的是开辟这个战场。
蒙牛的股权是优质资产,想买的人很多,其中有华润。我开始就告诉中介机构,华润是老娘家,他们要买,中粮不争,自己退出。事情发展很快,华润没买。
几乎是偶然的机会,中粮管理的可口可乐灌装厂,在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开业,这也是蒙牛的总部。大家齐聚在那里,午餐在蒙牛吃,再次提出蒙牛股权转让并讨论估值。
蒙牛是上市公司,股票正在交易,有专业人员拿出黑莓手机,按了几下说,现在每股多少钱,按95折算多少钱,双方说同意,价钱就这么定。双方都回去按内部要求走各自的批准程序,大原则就这样定了。
当时,占20%多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作价60多亿港币,中粮与厚朴等合作,算是中国食品界最大并购案,又引入丹麦牛奶公司阿尔乐(Arla),法国达能再加入,蒙牛股东团队大大国际化。在管理、形象、信心等方面,这使蒙牛重建领导者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蒙牛是一家传奇公司,十年创业,建立了行业内很成功的、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司,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蒙牛发展过程中,创始人有一句话,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对其创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蒙牛有很强的、广泛的股权激励机制,其成功造富一批初始参与创业的奋斗者。上市后,这批人从主要管理岗位退出,新团队逐步接管,这就是挑战,又遇到食品安全事件,大股东换人。那会,蒙牛处在大变动的时期。
成为大股东后,中粮经营好蒙牛不仅是投资问题,还是一个信誉和能力的考验。中粮是国有企业,有实力、负责任没有疑问,管理能力呢?市场竞争呢?
中粮与蒙牛的“狼性”文化有很大不同。中粮成大股东,我当董事长,中粮与蒙牛在经营方式上的不同要往哪边靠呢?中粮还是选择往市场靠,往竞争力靠,给蒙牛团队充分发挥的空间,支持配合蒙牛的业务发展。
后来,蒙牛更换了CEO,管理团队和系统也进行调整,蒙牛的执行力,所谓全力以赴、不放过发展机会的“狼性”文化继续得到发扬。
激烈竞争环境下,蒙牛经历数次大的环境变化,在营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品牌价值、产业链完善及国际化等方面,中粮成为大股东后都有长足进步,其盈利、上市公司市值都有数倍增长。
最大一单
这些年,投资并购的特点是净资产回报率一路下降,直到低过融资成本甚至亏损,可为了长远战略,也是期望通过努力,业绩能改善,有些并购还是发生了。
说并购不能不提先正达,这宗并购,目前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一单,总金额超过430亿美元。
先正达是瑞士200多年的老公司,是世界农化产品(农药、种子)领导者,代表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
几年来,先正达一直是世界化工行业被并购的对象。一是它没有控股股东,所有股权都被养老保险基金持有;二是世界农化巨头孟山都不断向其发收购要约,先正达内部已不稳定,其调整经营策略出现问题,在美国种子市场份额也大幅下降。
当先正达董事会考虑出让股权消息传出后,中粮等许多公司正式接触先正达,希望购买。
孟山都则绕过先正达董事会,直接向其股东会提出收购方案,收购价比当时股票交易价有约30%的溢价,如果没有更合理的解释,先正达股权易手几乎顺理成章、势在必行。
在这个时刻,中国化工通过竞争机制提出收购计划,说服先正达董事会接受并签订收购协议。协议签订以后,执行协议条件(如融资和交割时间)并不能完全满足,这时中化集团才参与进来,意图是两家联合完成这项交易,创建中国的、有科技水平的、世界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并购先正达,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合并,先正达重新上市,是接连要走的几步。
现在,前两步顺利走完,先正达上市仍在准备中,这是件大事情,不仅有融资,更重要的是让它重新回到资本市场,也可考虑继续在海外上市。保持先正达公众公司地位,我相信这对它长远的国际竞争力很重要。
并购先正达的战略目的,不仅是在原有市场上经营,中国农业需要升级,需要农业科技,先正达的水平领先中国农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等。如果先正达可为我所用,大面积在中国农业施展其技术能力,带动中国农业升级,不仅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市场空间,中国在农业投入品行业也会赶上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