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塑高端制造第一城

作者: 陈惟杉

上海:重塑高端制造第一城0
中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摄影/本刊记者  殷立勤

202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就交付了11.4万吨成品油船“海洋侦探”号,成为今年首个交船船企。

这成为当下中国造船业火热现状的缩影。2024年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创中国造船业的最好水平,其中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造船三家上海造船厂几乎平均五天就要交付一艘新船。

2023年11月,随着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由外高桥造船交付,人们才略感惊奇地发现上海造船业的实力。其实,上海制造已经贡献诸多中国首台(套)高端装备,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国产大飞机C919,也有人们不甚熟悉的重型燃气轮机。

这些高端装备背后的产业也正在成为上海制造新的优势,成为上海应对近年制造业转型升级挑战的关键。

“国之重器”升级背后

今年2月初,丰田汽车发布消息称,决定在上海金山成立雷克萨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和生产全资公司,新公司将开发一款全新电动汽车,计划于2027年起开始生产,工厂初期年产能约为10万辆。

特斯拉之后,雷克萨斯成为第二家在上海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作为重要的汽车城,上海当下多少感到一些焦虑。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连续第二年较大幅度下滑,同比下降超过15%。同样承压的还有上海的工业数据。从工业总产值的角度来看,上海常年位居国内“工业第一城”,直到2022年被深圳超越。2024年,深圳依然保持第一位,苏州以4.7万亿元随后,上海则以约3.9万亿元位列第三。

上海希望遏制制造业下滑的趋势,一个重要标志是2023年6月,上海出台《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这是继2016年《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25%左右后又一次提及这一“红线”。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与一位曾在上海经济领域的领导交流,谈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的问题,对方坦言,25%占比仍然比较低,“红线”可以考虑设定在30%。

“深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不仅没有‘拖后腿’,反而成为‘发动机’。”曾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5%‘红线’的划定是考虑现实可行性的结果,我个人甚至认为最为健康的状态应该达到35%—40%。”

“一些国际大都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偏低,如伦敦仅为2%左右,纽约不足20%。但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与其不同,这些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我们仍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制造业比较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比较优势较弱,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依然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国内工业增加值仍然占比GDP三分之一左右的原因。哪怕是一些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也提出‘工业4.0’‘再工业化’等计划,上海理应在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方面发挥作用。”曾刚说。

上海制造业承压的原因究竟何在?“近年上海重新重视制造业,早前却持续调整制造业发展空间。”在曾刚看来,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工业用地,上海工业用地面积已经从早前超过600平方公里压缩至目前的280平方公里,减少一半以上,比如清理市区“工业作坊”用地,更加强调亩均产出,导致制造业企业外迁。如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曾是众多企业的生产基地,如今留给制造业的用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随着工业用地指标的缩减,基础设施、税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也并未重点支持制造业发展,一些钢铁、石化等上海曾经的主导产业不得不离开上海,因此工业增加值占比GDP数据下降是数年调整制造业发展空间的结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上海并未‘去工业化’,而是较早开始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可能效益较差,对GDP贡献较大,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替代。”曾刚说。

从上海设定工业增加值占比GDP的目标便不难看出,上海并非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高端制造业。

《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便提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而在2023年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则提出到2025年打造4个万亿级别的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和高端装备。其中,包含民用航空、船舶装备等行业在内的高端装备产业,在2020年便以5800亿元的产值占比上海工业总产值超15%,对于上海工业的意义愈发重要。

其实,近年被视为“上海制造”标志的众多“国之重器”,如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全球首艘 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等都来自高端装备产业。上海的高端装备产业此前经历长期蛰伏,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上海:重塑高端制造第一城1
停靠在码头的全球首艘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中能福石”号。图/中新

以船舶装备为例,上海长兴岛是我国最重要的造船基地。2024年,上海三家船企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增长19%和70%,中高端船型达到98%以上。沪东中华获得共计24艘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船订单,包揽卡塔尔“百船计划”中全部超大型LNG船订单,足见沪东中华在LNG船领域的影响力。

早在1997年沪东中华便展开LNG船建造的前期调研。“当时连LNG船的样子都不知道,通过梳理资料,拜访国外船厂、船级社逐渐接触LNG船。”沪东中华总装二部党委书记黄华兵曾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真正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是在2001年年中,沪东中华建成首个围护系统模拟舱。

2004年,沪东中华中标广东LNG项目,这是国内首个液化天然气项目,也是首次招标LNG船。2008年4月,沪东中华交付14.7万立方米的LNG船“大鹏昊”,成为国内船厂建造的首艘LNG船,这也是沪东中华的第一代LNG船。

“沪东中华当时不具备独立设计能力,只能与法国大西洋船厂合作,从船型选型开始对方便给予很多技术支持。”黄华兵回忆,当年沪东中华的设计人员在法国的出差时间通常在半年以上,与大西洋船厂联合设计。除去联合设计,在后续工艺编制、安装调试,甚至试航环节都有大西洋船厂的工作人员参与。

从第二代LNG船开始,沪东中华便开始自主研发设计,经过船型、主机、围护系统等方面的几轮升级,2022年沪东中华开工建造的LNG船“长恒系列”已是第五代。14年里,沪东中华成为国内唯一进入大型LNG船领域的船厂,直到2022年,同样位于上海的江南造船成为进入这一领域的第二家中国船厂。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市场对于LNG船需求迅速增长,外界才关注到上海在这一高端船型领域的优势。上海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座能同时生产三大高端船型的城市。

留住链主企业

上海在船舶、航空等领域的优势很大程度来自链主企业。

2019年11月,原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因此前两家公司的业务“划长江而治”,这次重组被称为“南北船合并”。2021年12月,中国船舶集团总部正式迁驻上海。

当然,中国船舶集团落地上海,也是源于上海的船舶工业基础,同时航运、港口等要素也提供了产业链支撑。在外界看来,上海有包括中远海运、宝武钢铁等中船集团上下游重要合作伙伴的总部,中国船舶集团进驻后,上海将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船舶、钢铁、港机、码头、航运大企业总部集聚的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集聚效应更加突出。

中国船舶集团是第三家将总部迁往上海的央企。2016年2月,原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两大航运央企重组成立的中远海运集团,将总部搬至上海。2021年9月,由7家输配电行业骨干企业重组而成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也落户上海,这成为上海发展高端能源装备的重要基础。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民用航空领域。上海是国内发展民用航空产业最早,也是目前产业基础最好的地区,这也是国家将大飞机专项落地上海的原因。大飞机专项的承载主体中国商飞2008年便成立于上海,最早的出资方就包括上海本地国资平台上海国盛集团。

上海的民用航空产业可以追溯至20世纪的运-10项目,这款由中国首次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客机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制造。

上海经信委重大装备产业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服务落实国家战略。同时,通过链主企业引领,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在国产大飞机研发初期,上海的政策重心在于全力支持链主企业中国商飞,包括出资参与企业筹建、建设浦东机场第五跑道支持试飞等关键措施。”

中国商飞在上海逐步完成设计研发中心、总装制造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重要布局。然而,要实现大飞机产业发展,仍需经历产能爬坡。

前述负责人介绍,大飞机产业的发展环环相扣,总装规模的扩大是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前提。地方政府需要与中国商飞紧密合作,首先服务好链主企业,才能有效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同时,产量的提升速度既取决于中国商飞自身的技术成熟度,也受制于产业链的成熟度。

对于上海大飞机产业而言,2017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支线机型C909获得生产许可证,标志着中国商飞首款机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随着大飞机由研发向产业化发展过渡,上海的政策重点也相应调整,更加关注产业链发展。

2023年是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载客运营元年,东方航空成为其全球首家运营商,随后,C919又交付给中国国际航空和中国南方航空,正式步入规模化运营阶段。目前,C919的在手订单已超过1000架,总额接近万亿元,这为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6年,上海大飞机产业的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左右。兑现这一产业规模的关键在于产能爬坡。

上海:重塑高端制造第一城2
2024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同时接收首架C919飞机。图/视觉中国

C919产能爬坡的速度正在加快。自2022年向东航交付首架飞机后,2023年的产量为3架,2024年达到12架,今年则有望超过20架。为进一步提升产能,上海正积极支持中国商飞在沪设立第二条生产线。

大飞机园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紧邻浦东国际机场,总规划面积达到24.7平方公里,目前首期7.86平方公里已初步开发完成,其中就包括去年开工建设的中国商飞第二条总装线。

上海显然希望为大飞机产业发展预留充足空间。无论是民用航空产业,还是船舶产业,链主企业的作用都至关重要。近年国内多座城市表达希望中国商飞第二总装厂落地的意愿,背后是对链主企业的争夺。陕西省就曾在《培育壮大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中提出,“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政策窗口期,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C919第二总装生产线”。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商飞会将主体业务留在上海,尽管大飞机园仍预留足够土地,但是未来限制中国商飞在上海发展的可能不仅是土地资源,而是包括空域在内的其他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