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争夺机器人第一城

作者: 李明子

杭州:争夺机器人第一城0
来自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绝影X30”正在-20℃—55℃的工作环境作业。图/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两位来自杭州的年轻人成为关注焦点。

一位是深度求索的创始人梁文锋,他和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颠覆了全世界对AI研发“高投入、长周期”的固有认知,成为2025年现象级的AI产品。另一位是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宇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刚刚在2025年春晚舞台亮相,作为“90后”企业家代表,王兴兴还是受邀发言的六位企业家之一。

如今,DeepSeek带领的全球大模型开源趋势,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涌现。业内人士预计两三年后,人形机器人将出现“ChatGPT时刻”。走出会场的路上,王兴兴面对媒体镜头坦言:AI驱动机器人进化的速度非常快,超出预期。并预言今年年底前,人形机器人将达到“新量级”。

年轻、前沿、瞄准未来,是杭州这一拨集中涌现的“硬科技”企业的代名词,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这些科创企业正通过强劲的市场表现在细分领域建立全球话语权。

杭州正在攻关人形机器人的“最优本体”和“最强大脑”。目前,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余家,2023年机器人工业产值达150亿元,集聚了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覆盖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

“对于这类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多一点、起步早一点的城市,便会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浙江省工信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将人形机器人推到战略产业高位、强调创新驱动时,杭州得以先一步“驱动创新”的关键,则是其深入城市肌理的“市场化”基因。

自下而上的边缘式创新

今年元宵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卸下春晚舞台的东北棉袄和花手绢,改扮川剧变脸。趁着持续引发的热度,宇树科技快速在线上平台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登上央视舞台的H1机器人售价65万元/台,预计60天交货,元宵节表演的G1机器人更小巧,售价9.9万元/台,预计45天交付。上线即售罄。

这一次,宇树科技抓住了市场风口。

回想四年前第一次上春晚后,宇树科技接到的询价电话数量暴增。大家都在问,“台上卖力表演牛犇犇,台下打工送盒饭”的机器狗多少钱。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曾对媒体透露,当时以普通消费者为主,一听要几万元,就没下文了。团队因此惋惜不已,于是像“打了鸡血”一样,用时4个月,研发出了面向消费市场的四足机器人,俗称机器狗,每台售价降到了1.6万元。

“用到行业场景中的四足机器人,考虑到负重和性能,一般越大越好,但结合成本和技术路线问题,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在一定尺寸、重量、成本下,将现有硬件性能‘榨干’。”陈立认为,每一代产品硬件性能的极致呈现,得益于宇树科技一开始就确立的产品全自研线路,而这也极大地节省了供应链成本。

陈立曾举例,当产品全自研时,上游供应商就会从零部件供应商变成材料供应商。以电机为例,产品自研需要的是铜线、磁铁等材料,而不是联系电机厂商,这样自然提高了产品性价比。不断迭代的机器狗持续击穿行业底价,2023年发布的Go2直接将价格杀到了万元以下,成为宇树科技最卖座的机器狗。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4年中国四足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占据了2023年全球69.75%的销量份额和40.65%的市场规模,稳居首位,远超波士顿动力。同样来自杭州的云深处科技排在全球前三,市占率11.11%。

相比之下,云深处带有更为浓厚的“浙大系”创业色彩。创新发端于课堂,采取跨学科合作模式,并强调成果转化。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和首席技术官李超来自浙江大学同一个实验室,2017年两人联手创业,其中一个契机便是为了突破“高校实验团队的局限”。

对机器人这样一个高度综合的复杂平台,“新手”需要漫长的摸索过程才能熟练掌握。而想要减少研发人员的重复性工作、快速推进二次开发,仅靠实验室研究是不够的,还需建立标准化的机器人平台。

“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是朱秋国的老师对他的要求,也是他创业的开始。在校读书期间,朱秋国曾参与到“863计划”重点课题,经历了双足机器人“悟空”的研发。但一次偶然的契机,朱秋国发现,四足机器人拥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通行性能。相比于当时技术远不成熟的双足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可以更快落地。

科研是要回答一个问题,而创业是要解决实际需求。“基于比较宏观的动态平衡的设想与实验,初创团队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技术路线。”李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初的技术路线就是云深处握在手中的锤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品和场景解决方案,则是要找的钉子,云深处创业初期就是在“拿着锤子找钉子”。

杭州:争夺机器人第一城1
1月28日,杭州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图/新华

“浙江的民营经济传统和商业氛围塑造了创业者非常务实的共性特征。”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来自市场端、自下而上驱动的边缘式创新帮助企业打破了科研与市场的壁垒,让科研成果落地,加速商业闭环,从而形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杭州六小龙”涌现背后的底层逻辑,即赋予技术思维以市场定价。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最早推出的软件产品“酷家乐”,就是公司基于“GPU算力集群”和“物理世界模拟器”这两个底层技术路线找到的第一个落地场景,目前在大家居设计软件领域的渗透率已经做到了近80%。群核科技董事长黄晓煌曾对媒体分享,最初尝试了很多行业,只不过家装领域反响最好,更愿意为此买单。他甚至直言,对于创业者来说,“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做法“是唯一成功的路径”。

“智能机器人量产场景的出现,需要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不断交互迭代。”聚焦前沿科技早期投资的银杏谷资本董事长陈向明分析,量变产生质变的前提是跨学科人才密度够高、市场场景足够丰富、制造业供应链足够完备,杭州刚好满足这三要素。

以跨学科人才的聚集为例,杭州不仅有四校合并而来的浙江大学,还有阿里巴巴带来的人才、技术和资本“溢出”。陈向明回忆,阿里云最早一批组建者是从微软亚洲研究院成建制而来,同时吸引了全球高科技人才,带来了国际视野和“改变世界”的创业自信,“为杭州这轮科技创业爆发埋下了火种”。

而在城市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围绕机器人智造,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三小时供应链圈”正在加速形成。2017年,《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印发,浙江抢先布局机器人赛道,到去年《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时,已经拥有核心企业79家,集中分布在杭州、宁波两市,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在绍兴、温州、嘉兴、台州等地均有分布。

在浙江,“不出省就能组装一个人形机器人”。

杭州:争夺机器人第一城2
良渚博物馆内由Rokid和良渚古城遗址共同打造的“AR智慧导览”,参观者戴上可折叠AR眼镜即可观看到多样化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3D的全息场景。图/受访者提供

对科创企业“长期陪跑”

“当你走进一家博物馆,发现有人正在使用AR眼镜,大概率来自Rokid。”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高级副总裁宓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举着手中一副看似寻常的黑框眼镜介绍,仅重49克,却能装入整个世界。最近杭州人形机器人和AI大火,灵伴科技也被推到聚光灯下,被戏称为“具身智能之眼”。

到目前为止,灵伴科技已经与超过200家省一、二级博物馆签约使用该产品,并从博物馆拓宽到了几十个多功能场景。而与文旅的首次跨界融合,还是通过余杭区政府的引荐。

当时灵伴科技曾和所在地余杭区相关部门反映过,AR眼镜产品成熟前,空间计算成本高,光扫描就要花费数十万元,担心没有落地场景。不久后,良渚古城遗址刚宣布申遗成功,灵伴科技便被叫去参加了一场关于良渚博物馆的座谈会,讨论如何让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当时企业还有顾虑,区政府领导给了颗定心丸。“只要东西真的好,配合你们一起做推广。”宓群回忆。

灵伴科技马上组织了一个专业团队,开发了一个月,顺利在2020年国庆节前上线。只要戴上这款眼镜对馆内文物展品进行扫描,直观的图片、视频影像便附着在真实的文物上,仿佛为文物注入生命,让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还解决了博物馆旺季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时引发轰动,也让灵伴科技的AR眼镜顺利打开了博物馆这一新场景的大门。

“杭州很多基层官员都是工程师或专家出身,有时比企业还懂行业发展所需,甚至更懂企业家。”宓群介绍,类似“对企业进行靶向帮扶”的案例都发生在“午餐会”上,因为政府管理者了解这些科研人员习惯熬夜搞研发,早上起不来,从不叫他们参加“早餐会”。午餐也很简单,一份盒饭,交流二三十分钟,不必喝酒,更不必应酬。杭州为企业提供“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没有三天两头的调研考察,也没有开不完的座谈会,企业只需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

为了让企业安心搞发展,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公开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三年后,浙江又提出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从线上申请到办理完结,往往以小时计算,甚至“秒报秒批”。“在杭州办事,装个‘浙里办’App,相当于认识一位副省长。”宓群打趣地说,比“浙里办”效率更高的是杭州市政府打款的速度。

两年前,灵伴科技获评“独角兽”,余杭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快便与公司联系,告知可申领一笔300万元的奖金。

当时对接这项事务的是企业公共事务负责人许诩。接完电话,他顺手在余杭区的企业服务网站上填写了表格,提交申领。随后嘱咐公司财务,未来几天关注一下公司账户,可能有一笔奖金到账。他也没想到,财务很快找到他说,奖金已经到账了。许诩特意看了看表,距离填完申领表格,只过去了8分钟。

“政府从来不开空头支票,许诺的政策都能兑现,政策与企业所需高度契合,而且效率也高。”宋婷总结,本质上还是与浙江民营企业、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高度相关。浙江缺油少田,能源资源紧缺,但民营经济因此获得了充分发展空间,市场化运作方式对政策设计、产业资源分配、政企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相比于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地区,民营企业更善于走消费主导、科技创新主导的路线,而这种环境下的政府角色也更倾向于做好“服务者”,而非“指挥者”。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从事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目前已经推出了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等一系列产品。来到杭州之前,这家民营科技企业还是一个从美国公寓地下室起家的小团队。

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在一次公开活动上分享,2018年,来自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政府工作人员飞了一万多公里到美国波士顿,跟他聊了三四个小时。谈到脑机接口技术在杭州的未来发展,工作人员显然做了大量功课。惊讶于杭州政府的专业和诚意,以及对这一技术的前瞻性认可,他才选择带着整个团队从哈佛大学回到了国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