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三年,勿将地缘政治当交易

作者: 任彦

俄乌冲突三年,勿将地缘政治当交易0
任彦

至今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已经整整三年。

乌克兰危机是多重因素长期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真正的“幕后黑手”是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先后五次鼓动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空间,成为乌克兰危机升级的重要根源。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美国一方面试图借战事拖垮俄罗斯——联合欧洲对俄实施经济制裁、持续军援乌克兰;另一方面借机压榨欧洲——在欧洲大发能源财、军火财,加紧对欧洲的掌控。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表示自己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宫已“满月”,俄乌每天仍猛烈交火。不过,特朗普政府近期一直在为推动俄乌停火努力,只是这种努力背后并非谋求和平,而是为美国攫取更多利益。在特朗普政府眼里,地缘政治是“可交易”的,“美国优先”压倒一切。

“在国际体系中,你如果不坐在餐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的名言。如今,这句话在乌克兰身上得到了应验——美国前总统拜登的“座上宾”,被现总统特朗普从“餐桌”上拽下,换到了“菜单”上。2月18日,美俄撇下欧洲和乌克兰,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就结束俄乌冲突“单聊”。

在“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引领下,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种强权模式。该变化让自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以来深感被边缘化的欧洲恐慌不安。过去三年,俄乌冲突总体体现为乌克兰加西方世界与俄罗斯的博弈,而如今美乌、美欧博弈也卷了进来,势必引发新变数。俄乌双方未来的谈判,将是一场“实力与意志的博弈”。能否顺利实现和谈取决于军事动态、国际干预和双方国内政治的多重角力。期待各当事方能够找到照顾彼此关切、公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既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借机牟利。三年来,中国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应该”重要主张积极劝和促谈,并同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成立“和平之友”小组,为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汇聚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声音。形势发展证明,中国的主张客观、公正、理性、务实,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也将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危机政治解决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编辑 毛予菲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