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风火流星的黎族女孩
作者: 王喆宁“愿每个与命运对抗的你,都能在摇晃中站稳自己的辽阔。”
在正月初二发布的一条视频的结尾,非遗博主黎九月写下这句话。为了学习和展现春节期间北方颇为流行的高跷技艺,她从工作地江苏苏州前往甘肃兰州,与当地3个传承这项技艺的十几岁男孩组成一支学习小队。男孩们说,高跷是他们看见村庄以外世界的唯一方式,也希望通过高跷表演为家人祈福。从最初的摇摇晃晃到克服恐惧后的稳稳当当,高跷上的黎九月,不仅理解了男孩们以此为生的勇气,也与古老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每一步都踏出对非遗文化的敬意。
进入短视频创作领域之初,黎九月的作品以美食为主,每天都有多条更新。现在,作为全网粉丝近1600万的博主,她沉淀下来,大约一个月才更新一条视频,因为学习和理解一项非遗技艺常常需要几个月时间。独竹漂、风火流星、漓江渔火……每件作品让人看后无不惊叹其美。
通过黎九月对《环球人物》记者的讲述,能看到更深层的美。
“小白”的挑战
2018年左右,短视频兴起,我经常跟着视频教程制作美食。这种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也想分享给大家。
我的灵感多来源于生活,能引起我注意的东西,大概率就会被做成吃的,比如可食用的包、台灯,甚至洗碗海绵等。粉丝们总在评论区调侃:“在九月这里,还有什么是不能吃的?”
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食制作,更多是靠自己摸索。过程并不容易。我经常翻车,只能从头再来,反复尝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一道分子料理——将食材解构、重组,使其产生物理、化学变化,颠覆传统厨艺与食物外貌。这道料理名叫“龙吟草莓”,据说工艺高达99步,又称“-196℃到99℃”,也就是说要在此温度范围内完成所有步骤。彼时,我刚会做一些简单的甜品,还是个“小白”,却已经开始在家玩-196℃的液氮了,即用液氮加工食材。我花了1个月时间才准备好所有材料,制作时也只能凭借手感一次次尝试。当时厨房几乎天天都处于“爆炸”状态。没想到,这条视频上线后效果很好,收获了180万个赞。


后来,我逐渐转向做中式美食,再到中式手工艺。每操作一个选题,我都会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沉浸其中。我做过口红纸、古人的木炭取暖器、婚书等。婚姻是终身大事,常被寄语“百年好合”,婚书就是见证者。从制作步骤上来说,婚书的制作方法极其考验人的耐心,让我惊叹不已。它看起来只是一张红纸,但要维持百年不褪色,需要用朱砂染色。
第一步就是不小的挑战——用双手把丹砂磨成粉。我弄了很久,不停地研磨,对抗着枯燥、反复的步骤,终于得到了一碗细粉。之后的染色,在步骤、时间、手法以及纸张的原材料上都非常讲究。中式手工艺要求手法精细,慢工才能出细活。拍摄这条视频,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耐心。
“只要死不了就行”
接触到非遗技艺,还要感谢我的粉丝。一天,我收到了一条抖音私信求助,让我把一项没落的非遗带入大家的视野,它就是风火流星。风火流星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融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流传于山西太原,表演者手持一根长约1.6米的绳子,两端拴有装着木炭的笼子,表演时将木炭点燃,火花随挥舞的绳子四处飞溅,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当时,网上关于它的记载少之又少,也没有高清视频,这反而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踏上1200公里的学艺之路。到了太原我才知道,这条求助私信是传承人韩金牛老师的女儿发的。我通过接触也了解到,韩老师年迈,已很少登台表演,徒弟也很少去钻研和发展这项非遗技艺,这更加激励我去学习它。
我原本有个大概的学习计划,可深入了解后,发现难度超乎想象。它共有18招,学习进度因人而异,难以预估,全凭个人悟性。其中第一至六招是基础招式,领悟这6招后,就要练习连贯性,组合出其他招式。
从头做起,我开启了“修炼”日程:腿上绑着沙袋跑步、拎举装满水的水桶、做五指撑地的俯卧撑……此外,我开始练习甩绳子,绳子两端系着沙包。头几天,因为技法不熟练,绳子不听使唤,我总是被沙包打到。为了尽快掌握技巧,我只能成千上万次地重复练习,每天雷打不动地练8个小时,而普通学员每天只练一两个小时。我的手臂酸到抬不起来,半个月后才慢慢适应。
起初,韩老师觉得我一个小姑娘,可能只是来玩玩,并非真心想学,但看到我如此努力,对我的态度终于有所改变,并正式收我为徒。

我花了40多天,才勉强领悟前13招,但这远远不算学会。风火流星有3个阶段:领悟招式要领,接着提升熟练度,最后还要试火,克服对火的恐惧。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挑战,尤其是试火,靠一条绳子连接火焰,稍有不慎,火笼就会向脸扑来,危险至极。
还记得第一次试火时,上千度的炭火在铁笼里炸开,瞬间砸到我的眉骨,如果再偏一点,眼睛可能就会受伤。每次想起来,我都感到后怕。面对这些困难,我也有失落感,闪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师父安慰我说,火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不再害怕。
我知道,这是和自己思想博弈的过程,并不容易。不过,我这人一旦开始,就不想放弃,哪怕再害怕也硬着头皮上,大不了受伤,只要死不了就行。大概过去半年时间,我终于不再害怕火了。神奇的是,当我不再害怕时,火笼反而更听话了。
我渐渐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重复练。曾经的我,面对看似遥不可及的事,第一反应就是退缩。但学会风火流星后,我坚信任何事都能做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挖掘背后的精神底色
我初入视频创作这行时,家人觉得这有些不务正业,但随着我的努力,收入逐渐能够覆盖支出,家人也开始理解并支持我的选择。在学习各项非遗技艺时,我也曾遭遇阻力,比如学习高跷时,就碰到了女生不能参与演出的情况。在几番争取下,我终于得到了演出机会。我也憋着一股劲,暗自下决心要比别人学得更快、走得更稳。演出前几天,绑腿的绳子经常勒得我无法走路,但系得太松又有掉落的风险,我只能在不断练习中寻找平衡点。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习独竹漂的经历。我需要掌握在一根竹子上保持平衡的技巧。因为不会游泳,我不断掉进深不见底的河水里,还经历了两次溺水,这导致我后来看到水就恐惧万分。有了之前的经验,我知道杂技类项目都有一个共性——越害怕越学不会。我就逼着自己克服恐惧去学游泳,掌握生存技能。
除了拍摄时的危险,这一路走来,我还面临过灵感匮乏、选题枯竭、收入不足、数据焦虑等问题。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我坚信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当然,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曾将麦秆画与旗袍结合,用麦秆制作龙的图案贴在旗袍上,并用古典舞呈现这件作品。虽然评论区有人质疑旗袍的实用性,但我认为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以前的我,只是想把认为好看的东西分享给大家。现在的我,除了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之外,还想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底色,比如坚持、专注和韧性,都深深影响了我。
过去,非遗往往只在特定地域内流行,外面的人不太了解。这两年,我感觉到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让非遗跨越了地理界线,全球观众都能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每次看到网友称赞我“太厉害了”“你很棒”,我都备受鼓舞。非遗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虽然不确定自己能影响多少人,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个领域,我感到非常开心。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值得。
编辑 田亮/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
黎九月
海南“95后”黎族女孩,2017年进入短视频创作领域,被评为“微博2019十大新锐美食红人”,后转向非遗传承视频创作,被品牌评级机构克劳锐评为“2024年度非遗传承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