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尴尬”的总干事

作者: 张贵洪 陈想

“毫无尴尬”的总干事0
朱利安·索雷尔·赫胥黎(1887年—1975年)

1887年6月22日,伦敦上空烟花满天,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原来,这里正在举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50周年庆典。同一天,在罗素广场附近的一幢豪宅里,声名显赫的赫胥黎家族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他就是长大后成为生物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作家,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朱利安·索雷尔·赫胥黎。他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后来又创立了世界自然基金会。

最合适的人选

赫胥黎家族在英国历史上可谓名门望族,出过很多杰出人物。他们在生物学、人类学、物理学、文学、国际事务等众多领域作出了卓著贡献,堪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典范。赫胥黎家族有一句传世名言:“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这在朱利安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在英格兰萨里郡乡间度过童年时光的朱利安,从小就对自然和生物表现出浓厚兴趣。13岁时,他进入伊顿公学求学。这所贵族学校当时的校董之一便是朱利安的祖父、著名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他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在学校倡导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并将其命名为“赫胥黎的笨大楼”。

朱利安聪明好学,毕业时获得莎士比亚奖、生物奖等荣誉,以优异的表现进入牛津大学。此后,他继续深耕生物学尤其是鸟类学研究,并广泛涉猎文学、运动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

“毫无尴尬”的总干事1
1895年,朱利安(右)和祖父托马斯·赫胥黎在一起。

1919年,朱利安与精通多国语言的瑞士女子朱丽叶·拜洛特结婚,两人相携一生并育有两子。两个孩子长大后均成为科学家。

当许多人尚在研究如何取得二战胜利时,朱利安已经开始思考战后的重建和发展问题,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与联合国一样,教科文组织也是对国际联盟相关机构的继承和超越。在法国政治家、法国驻国际联盟首席代表莱昂·布尔茹瓦的积极推动下,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国际知识合作研究所。这便是教科文组织的前身。

教科文组织的筹建与联合国基本上是同步的。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为创建联合国奠定了基础。同年11月,盟国教育部长会议在伦敦举行,讨论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治愈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创伤、建设更加和平的未来,并建立一个以文化和教育为重点的常设机构。这一设想得到美国的支持。1945年11月,联合国建立国际教育和文化组织的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决定该组织主要由美国提供资金。

朱利安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被认为是担任总干事最合适的人选,正如媒体所报道的,“他所处的国际社会对他来说毫无尴尬之处”。他受邀参与教科文组织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并通过努力使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李约瑟的建议得到采纳,在组织名称中加入了“科学”一词,赋予了科学有别于文化的独特地位,教科文组织的全称自此确立下来。

“毫无尴尬”的总干事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景。

艰难上任

起初,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人选是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的发起者、时任筹委会秘书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但他对自然科学的轻视和偏颇引起科学家群体的不满。而朱利安由于其生物学家的身份和得天独厚的家族背景,以及对文化的重视,成为替代齐默恩的不二人选。

但朱利安的任命过程并不顺利。美国代表团在推举本国候选人失败后,对朱利安的任命多番阻挠,教科文组织理事会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周的艰难辩论。在英国默许下一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将是美国人,且总部将设在巴黎后,朱利安最终取得了美国和法国的关键支持,成功上任。

然而,在美国代表团的强烈要求下,他的任期由最初规定的6年,被削减为2年。虽然并未言明具体缘由,但朱利安对共产主义相对积极的态度及其无神论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都令美国对其难以信任。

在相对有限的任期内,朱利安为教科文组织注入了新思想,开创了发展新局面。他撰写的《教科文组织:其目标与哲学》一文提出,应将人文主义作为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目标,同时应用科学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

朱利安提出的科学人文主义,虽面临反对的声音,但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构成了教科文组织的精神内核,即始终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实现教育、科学与文化的有机联系,服务于全人类。

在任内,朱利安不仅知人善任,还亲力亲为地四处走访,争取各国政治领袖和学界精英支持。

1948年,61岁的朱利安任期将满。为了教科文组织的团结与稳定,他信守承诺,并未参与下一届总干事的竞选。但他依然活跃在组织附属的国际委员会中,为教科文组织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在其后近20年时间里(1950年—1969年),他担任了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史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在成立大型非政府组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致力于保护动物

1960年,朱利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野生动物保护活动的顾问前往东非,当地野生动物生存的严峻态势使他大受震撼。回到伦敦后,他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对东非野生动物被大量屠杀的事实进行了揭露。

他在文中指出,如果人类以当前的速率破坏动物栖息地,捕杀野生动物,那么该地区的物种将在20年内毁灭殆尽。一位名为维克多·斯托兰的商人致信朱利安,提出创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筹集保护自然的资金。两人一拍即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应运而生。

朱利安是一位杰出的野外鸟类学家,致力于保护珍稀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他在非洲和其他地区建立野生生物公园和保护区,并在教科文组织赞助下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此外,他还致力于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并于1953年获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加科学普及奖”。他执导的纪录片《塘鹅的私生活》,呈现了塘鹅筑巢、进食和炫耀等多个视角,斩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朱利安还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相信人类具有改善社会的巨大潜力。他认为达尔文进化论已进入社会心理进化论的新阶段,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朱利安是《人道主义宣言》签署人之一,积极倡导进化人道主义。正是他首次提出了有别于人种的族裔群体概念。1962年,他获得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授予的“年度人文主义者奖”。

“毫无尴尬”的总干事3
朱利安与黑猩猩。
“毫无尴尬”的总干事4
1967年的朱利安。

1975年2月14日,朱利安不幸去世。其挚友约翰·欧文在悼词中写道:“朱利安·赫胥黎是世界的伟人之一,不仅在非洲野生生物的保护中发挥了开创性作用,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利安是理性的科学家,也是积极的行动者,既是国际组织的奠基者,又常处于争议的漩涡中心……他用一生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编辑 苏睿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培

朱利安·索雷尔·赫胥黎(1887年—1975年)

生物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成员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