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之火
作者: 牛志远 刘舒扬1987年的一个夜晚,武汉大学操场上,一个清瘦的身影正在一圈一圈地走着。
这个名叫雷军的男生来自湖北仙桃,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不久前,他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书。书的印刷质量不算好,1985年出版,价格两块一毛四,讲的是乔布斯等人在硅谷创业的故事。
它改变了这个青年的一生。后来雷军回忆,“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像是有熊熊火焰在燃烧,激动得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觉”。在操场一圈又一圈走着时,他暗暗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一定要做个伟大的人”。
11年后,大一新生朱志国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那是1998年,朱志国刚从湖北十堰考入武汉大学管理学院(今经济与管理学院)。天下着蒙蒙细雨,时任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雷军在武汉大学的一个露天小操场演讲,讲述了这个故事。“雷军学长希望我们找到自己的热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立下目标,一步步实现它。”朱志国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武汉大学是雷军种下梦想种子的地方。大学毕业后的许多年间,他多次回到这里。东湖水边、珞珈山下,他总是对学弟学妹们说,要永远相信坚持梦想的力量。

“在你的电脑王国里巡行”
1969年12月,雷军出生在湖北省仙桃市的一个村庄。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雷军喜欢拆装收音机、电视机。这一爱好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
雷军9岁时,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仙桃市区生活,他转到仙桃城区读书。雷军的一名高中同学回忆,当时雷军是走读生,聪明勤奋,口才很好,总是积极参与班级的演讲活动。
1987年,雷军以班级第五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那个夜晚,雷军彻夜难眠:“一名大一新生,一个从县城里出来的年轻人,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这不就是天方夜谭吗?”他想了一整晚,越想越糊涂,最后决定,干脆别想了,把书念好才是正事。“我就下定决心认认真真读书,那么我怎么能够把书读得不同凡响?”
11年后的一篇报道中,已经是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的雷军这样解释当年的动机:“在我的印象中,像闻一多等很多名人都是在大学成名的,我当时也想利用大学的机会来证明我的优秀。”
雷军给自己定了个夸张的目标:2年修完大学4年所有学分。这意味着他要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参加两倍的考试。他跑到高年级学长的宿舍,请教如何选课。学长们特别热情,跟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几个小时,把整个大学的课程体系都讲了一遍。哪个课容易,哪个课难,哪个课要先上,哪个课后上……学长甚至把自己用过的教材、课堂笔记打包送给了这个叫雷军的小学弟。
“一刹那我仿佛开了‘天眼’,大学怎么读,一下子就明白了。”多年后雷军感慨,“通过这件事,我收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很多人遇到问题时总喜欢一个人琢磨,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能靠自己解决。但实际上你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别人都解决了,甚至有标准答案,你只需要去问一下。”
因为上两倍的课程,很多课程时间冲突,缺课不可避免,对雷军来说,点名成了难题。他想,老师点名的目的主要是监督同学们好好学习,假如能加深老师印象,让老师知道自己没有偷懒,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总坐在教室第一排正中央,坐到老师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老师一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
在一篇发表于1998年的署名文章中,雷军这样描述电脑对他的吸引力:“我刚接触电脑就发现电脑的妙处,电脑远没有人那么复杂。如果你的程序写得好,你就可以和电脑处好关系,就可以指挥电脑干你想干的事。这个时候你是十足的主宰。每每你坐在电脑面前,你就是在你的王国里巡行。电脑里的世界很大,程序员是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你可以想象到电脑里细微到每一个字节、每一个比特位的东西。你通过电脑可以实现你的设想,帮助你解决不少的问题。”
在文章的“作者档案”一栏,“最擅长及最有把握的事”是这样写的:“编程(可以养家、可以获得赞叹与成就感)”。
小米官方授权传记《一往无前》的作者、财经作家范海涛多次与雷军会面详谈,也和雷军学生时代的老同学、曾任小米副总裁的崔宝秋交流过。范海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大学时代的雷军已经清晰地显现出作为一名极客的特质——他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了大量时间钻研。
那时电脑价格昂贵,雷军所在的年级只有1台,同学们凭票上机,每人一周两张,每张2小时。雷军一有空就跑到机房门口排队,碰到同学没来,就可以捡漏。实在排不上,他就站在边上看其他同学上机,过过眼瘾。
为了有效利用上机时间,雷军总提前在纸上写好代码,到机房后可以直接输入。他还用打印纸把键盘拓下来,贴在课桌上,一边上课一边敲桌子,练习盲打,以提高上机时的效率。
实在没电脑用的时候,雷军就在纸上写程序。教材中的示范程序,往往是写得最好的,他合上教材,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重写所有示范程序,反复写,直到写到同样的水平。大二时,他的一门课程作业被老师编入了新版教材。
两年后,雷军如愿以偿,修完了毕业所需的学分。有了足够的时间,他开始“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天生的企业家”
大学的后两年,雷军基本是在写程序中度过的,“每天不在电脑前干上8小时10小时,就觉得今天白过了”。他追求的是类型的多样化,“我啥都要干一点,反正还没毕业,不需要选定自己的职业”。财务软件、服装软件、建筑软件……雷军把所有感兴趣的软件类型试了个遍。
他认识了学长王全国。王全国比雷军大4岁,已经留校任教,在校办的一家网络设备公司上班。雷军经常跑去蹭电脑,那里的电脑是最新型号,比实验室的好太多了。如果遇到有客户咨询,他就帮忙接待和介绍。


王全国很认可雷军的能力。1989年的暑假,两人决定一起写一款加密软件。“主要因为这类软件技术上比较难,我们想做点难的事情。”雷军回忆,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日子,每天公司下班后,两人把卷帘门一关,办公室就成了他们的天下:开着两台电脑,一台写程序,一台做测试,经常干到深夜三四点,困了就直接睡在沙发上,两张长沙发,刚好一人一张。不过,无论前一天睡得多晚,他们第二天一定会按时起床,因为公司9点要开门营业。
15天后,产品如期完成,雷军和王全国瘦了一圈。这是雷军做的第一款商业软件——BITLOK。它在加密软件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受程序员和开发者的欢迎,定价2000多元。后来雷军和王全国还将其升级了几代,卖了六七年,赚了不少钱。
一名小米前员工告诉《环球人物》记者,2019年前后,出于工作需要,他曾去武汉大学见过几位雷军的老师和同学。“他的老师觉得,他可能对钻研学术和理论兴趣不是很大,但他对生意的洞察力一定强于其他同学,可以说是一位天生的企业家。”
不过,大学生雷军很快就要遭遇一次刻骨铭心的挫折。
“我为什么不可以?”
“学海淀经验,建武汉硅谷。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非常流行的一句口号。广埠屯就在武汉大学附近,指的是从珞喻路到广八路交汇的大片区域,当时这里涌现出大大小小上千家IT(信息技术)公司和电脑配件商,被称为武汉电子一条街。
1990年,雷军已经是这条街上的名人。他总是背一个大包,里面装着厚厚的三大本编程资料,打着兼职和帮忙的招牌在街上蹭电脑。这年8月,受到“建武汉硅谷”这句口号的鼓舞,王全国的同事和朋友也打算创业。他们通过王全国找到雷军,希望能拉雷军入伙,与王全国一起负责技术。
接到这个消息的雷军心想,乔布斯和盖茨都是大学时期创业成功的,“我为什么不可以?”他一下子热血沸腾,兴奋到都有点“脑子晕晕的”,爽快地答应了。
四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租下了珞瑜饭店的103房间作为办公室,“三色公司”就这样诞生了。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雷军说:“因为我们的世界就是由红黄蓝三色演变过来的。我们希望红黄蓝三原色创造七彩的新世界,放飞我们创业的梦想。”
公司成立的那天,武汉电子一条街的很多老板都来道贺,他们称赞这是“书生报国”,认为这群年轻人将来一定能有一番作为。
公司开起来了,却还有太多没有明确的问题,发展并不顺利。雷军后来在回忆这次创业时透露,他们四人连股份都是平分的,董事长也是轮流当,唯独他因为年纪小没有当过。“今天回想起来觉得好奇怪,我们好像根本就没有讨论过开公司谁投钱、开张后做什么、靠什么赚钱等问题。”
因为没有规划,他们对业务几乎来者不拒。卖电脑、写软件、打字复印,什么活都做。白天跑市场,晚上做开发,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雷军经常在上晚自习时被叫出来开会。办公室只有不到20平方米,放下电脑和桌子后就不剩什么空间了。晚上开完会,几个人就躺在一间房间里,实在躺不下,就起来干活。
在众多业务中,他们做得比较有成效的一个是仿制汉卡。早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使用汉卡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尽可能地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空间。因为市场的需求大,又有技术门槛,当时汉卡的利润很高,一套就能卖到几千元,成本往往不到一半。
他们找来市面上的汉卡进行比对研究,很快便靠着自己的技术制作出了全新的汉卡,售价500元。起初,由于三色公司的汉卡便宜,他们接到了不少订单。但没过多久,技术就被人盗用了,对方以更低廉的价格挤占了三色公司的市场。
三色公司的运营越来越难,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雷军在2023年度演讲中回忆,“有位董事吹牛,说他做生意不行,打麻将还行。我们就派他跟食堂师傅们打麻将,打了几次,还真赢了好多饭菜票,公司靠这个又撑了一段时间。后来,赢得实在太多,师傅们也不跟他玩了。公司终于熬不下去了,连散伙饭都没吃,就关门清算了。我记得,我分了一台286电脑,抱着电脑就回了学校”。
但雷军在这次创业中收获的远不止一台286电脑。他有过多次复盘,发现他们把零经验草根创业能犯的错都犯了个遍。在《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中,雷军就谈到了这段经历:从第一天起,我们就没想明白我们要做什么。看似什么都能做,其实就是做什么都不知道。三色公司以失败告终是我的商业生涯经历的第一次挫折。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对一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没有专注,就没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