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白米酒诞生记
武夷山的酿酒史已有2200多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建王城于今天武夷山市南部的兴田镇城村。闽越国的建立翻开了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页,也拉开了武夷山农业及手工业(包括酿酒)的序幕。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商宦布衣皆因武夷山酒 “闻香下马、知味拢船”。武夷山酒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民间流传的田父酿酒、仙人送酒的传说,赋予了武夷山酒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白米酒是武夷山较为常见的酒,以醇厚、甘甜、香气馥郁等特点著称。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日常饮品,还承载着文化寓意和民俗风情。在古代,白米酒常被用于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体现了白米酒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武夷山的人们仍然延续着先祖酿酒的习俗,并且在长期的酿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较为成熟的技术,酿造出了风味独特的米酒。这些传统工艺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留和发展。
白米酒的发酵环节
酿造武夷山白米酒需要用到的发酵菌种有曲霉、毛霉和酵母菌等等。酒曲中的曲霉、毛霉的作用,是把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这是酿造白米酒的第一个环节——糖化作用。然后进行密封,让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是酿造白米酒的第二个环节——酒精发酵。
白米酒的制作过程
1.原料与器具:糯米、酒曲、密封罐、蒸锅(笼)、酒液搅拌器。
2. 步骤:一泡,二蒸,三拌,四发酵。
泡:把糯米放在水里泡8~12小时,直到糯米能用手指捏碎。
蒸:将泡好的糯米放入蒸锅(笼)里,垫上屉布蒸20~50分钟,直至糯米熟透。将蒸好的糯米盛出来,晾至微温。
拌:待糯米冷却至30℃到36℃之间,拌入酒曲(白米酒通常采用市售的白色酒曲,在当地称为“白曲”),并将酒曲与糯米搅拌均匀。
若制作甜酒,则蒸熟的糯米中可以不加凉开水。待糯米与酒曲搅拌均匀后,把糯米平铺在容器底部,压实压平,然后在平铺的糯米中间掏一个直径5~10厘米的洞,以便容纳糖化过程中分解出来的水分,并确保米粒之间有足够的空隙容纳氧气,保证酒曲中的微生物正常繁殖。然后盖上盖子。
若酿制非甜酒则需要加水。可以按糯米和水1:1~1:2的比例加入凉开水。当冷却的糯米与酒曲搅拌均匀后,把糯米一团一团放入罐子里,然后按比例加入洁净的凉开水,再用特制的木质酒液搅拌器反复搅拌均匀。
发酵:理论上28.5℃是最佳发酵温度,实际上可根据季节酌情调整,不一定要非常精确。在武夷山当地,夏季保持室温即可,冬季可以用干净的棉絮包裹酿酒的容器,适当保温。
加水发酵的酒液,需要每日搅拌数次确保有充足的氧气,供曲霉、毛霉和酵母菌等大量生长繁殖。夏秋季节,发酵时间迅速,从发酵之初的第二天就要开始搅拌;冬春季节,发酵时间较慢,但也需要适时观察并进行搅拌。待酒液冒泡明显减少,且酒液的气味有明显甜味时,意味着发酵第一阶段完成。对甜酒感兴趣的人,在这一阶段完成时即可把白米酒分离出来饮用。(如果发酵时间较短,米酒中的糖分含量会相对较高,因此甜度也会较高。)
接着,就应当适时密封容器,开始发酵的第二阶段——酒精发酵过程。密封容器时,应确保盖子不要拧得太紧,以便在压力过高时能够自动释放部分气体,避免压力过大导致容器破裂。这一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等待酒液中糯米渣(也称“酒糟”)沉淀且白米酒香醇可口时,即可把酒液及时过滤出来,用酒瓶分装好,冷藏保存。
3.消毒存储:过滤出来的白米酒在室温下会继续发酵,容易起泡,甚至泛酸。米酒变酸是因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繁殖过度,从而产生醋酸。如果想获得稳定的甜度和酒度,就要杀死酵母菌等微生物,终止发酵。用洁净的不锈钢焖锅以62℃左右的温度,持续加热30分钟以上,既能杀死酵母菌等微生物,又能确保白米酒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也可直接把过滤出来的酒液倒入洁净的钢精锅内烧开消毒。酒液消毒后待其自然冷却,即可装坛(瓶)密封保存,冷藏或者常温保存。
在白米酒的酿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加水酿制白米酒时,刚开始水不能加太多,加入的水量过多,容易把米粒和米粒之间的空气排挤掉,氧气不足会影响发酵初期曲霉、毛霉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影响发酵初期正常的糖化过程,而导致米酒缺乏甘甜口感。
(2)糯米一定要冷却后再加水,温度偏高会导致酒曲的微生物失活。加水也只能加凉开水或纯净水。
(3)防止感染杂菌。酿酒器具千万别沾上油腥之类的污染物,否则就可能会导致杂菌繁殖,从而破坏整个菌群的平衡,使酒液表面生长出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