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科技:首次上升国家战略 聚焦装备制造方向
作者: 王柄根3月12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正式公布,其中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意味着深海科技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继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之后的又一关键发展方向。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二级市场短期炒作也较热,相关风险还需留意。
重视深海科技新机遇
深海科技方向为何值得重视?国盛证券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政策高度足够高、产业空间足够大、产业链足够长,产业进展多,而且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有同样核心的底层逻辑。
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获得了齐头并进的政策高度,未来有望在政策支持下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落地。
深海科技产业链较长,上游是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中下游是资源开发与探测,下游是应用服务,如海洋军事、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等。上游制造环节率先受益于深海科技建设,装备与技术成熟后赋能中游资源开发与探测,最终辐射至下游应用服务领域,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一:深海科技产业链图谱

国盛证券指出,发展深海经济的底层逻辑和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都是军民融合深度与经济外溢效应,太空、低空、深海均具备军民两用属性,如商业航天可用于军事通信与民用通信,低空领域无人机可延伸至应急救援,深海科技核心涉及“深潜”(载人和无人深潜器)、“深钻”(海底向下进行科学钻探)、“深网”(用光电缆连接的海底观测系统以及水下观测移动装置),“三深”均为军民通用技术,通过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发展,能够在备战的同时提供经济增长新引擎。
聚焦装备制造三大方向
深海科技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其中三个重要装备方向清晰可见正在批产放量,将有效拉动产业链成长。
1、无人潜航器(UUV):
无人潜航器是没有人驾驶、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下航行的器具,主要指代替潜水员或载人小型潜艇进行深海探测、救生、排除水雷等高危险性水下作业的智能化系统。在军用领域中,无人潜航器可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中无人作战平台武器,和军用无人机同样是最具代表性的无人装备。
UUV是海上军事竞争新的制高点,市场空间大、增速快,正在迎来井喷的发展态势。中国船舶集团在珠海航展、阿布扎比防务展、亚洲防务展展出不同类型UUV,众多上市公司、科研院所也在加速UUV产业化进程。根据Emer⁃gen Research,全球水下无人航行器(UUV)2020年市场规模达19.6亿美元,美国占据38.9%市场份额,预计2021~2028年全行业复合增长率达15.8%,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2.2亿美元,其中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增速最快,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4%。
2、深海空间站:深海空间站是深海中建设的综合科考平台或者综合实验室,可以提供工作人员在深海长期停留居住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平台,是实现海洋探索、开发、利用、防护的基础和保障。深海空间站可用于开发海洋资源、监测海洋环境,同时也可以巩固国防力量。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在深海空间站技术领域开展相关论证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十三五”规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十四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中,深海空间站项目均名列其中。中国的深海空间站实施“三步走”计划。2013年试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龙宫一号)完成总装,成功完成第二步,目前已进行至最后一步,目标建造可以水下逗留60天的未来型深海空间站。当前我国已在广州南沙开建全球首个2000米级海底空间实验室,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2030年深海空间站部署在即,未来1-10放量可期。
3、海底观测网:海底观测网由水下声纳阵列、岸基分析处理组件以及通信电缆等组成,伴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水下无人航行器被纳入到水下监听网络,作为机动性探测补充,用以专门收集、跟踪、监视海军过往舰船和潜艇。民用领域多用于海洋科研管理,可以做到对海底到海面全天候、长期、连续、综合、实时、原位观测,实现对海洋数据的全方位收集分析。
我国的海底观测网自“十一五”时期开始规划,2017年“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获批,由同济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共建;2024年东海海底观测子网缆系主干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项目进入加速建设阶段。
投资策略:选择“核心卡位”关键环节
投资策略上,国盛证券建议,围绕UUV、深海空间站、海底观测网三大正在批产放量的重要装备方向,选择“核心卡位”的关键技术装备环节及其对应的上市公司。
1、材料先行:
深海耐压材料及加工是基础支撑,其中钛合金是最重要的支撑材料,核心优势包括:高强度与轻量化、耐腐蚀性、无磁性等。作为深海耐压舱的首选材料,UUV和深海空间站的用钛量非常巨大。
核心标的:西部材料、宝钛股份、金天钛业、派克新材、宝色股份等。
2、数据核心:
数据是资源勘探、国防应用的核心支撑。深海获取的海洋资源数据、水声环境数据极其重要,核心传感器和设备包括水听器、声呐及信号处理机。
1)资源勘探方面,海洋数据驱动精准开发。海洋数据通过多源技术(如卫星遥感、声呐探测、浮标监测等)获取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等信息,例如,多波束测深系统可绘制高精度海底地图,帮助定位油气田和矿产富集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可预测深海资源储量。
2)海洋数据支撑战略决策。高精度海洋环境数据直接影响潜艇隐蔽性、声呐探测效率。
3)海洋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关键技术。海洋数据采集主要手段有声呐、海底观测网的水听阵、卫星、浮标等形成的立体观测网。数据分析的大趋势是结合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这是AI与深海科技结合的重要方向。
核心标的:中国海防、科思科技、长盈通、中科海讯、海兰信等。
表一:深海科技核心标的梳理(单位: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