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一体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庄育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连接生产、消费两端,是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动脉系统”,因此物流业降本增效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这要求物流业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链条、全要素的协同创新。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的系统性布局,实现物流降本从“单一环节压价”向“全链条效率提升”的转变,为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以达成2027年实现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至13.5%左右的核心目标。
实际上,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物流业降本增效是深化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本质是发展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物流过程全链条的全面智能化为出发点,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重构物流系统结构,服务现代物流体系的新模式,服务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服务以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达成物流业全链条效率提升、实质性降本。
技术赋能:实现全链条效率提升、促进物流业实质性降本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物流业进入智慧物流时代,催生出一系列新型运作模式、服务模式和业务形态,智慧物流系统从单体智能逐步发展到群体智能,颠覆性重构了物流业的运作体系,显著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实现物流业全链条效率提升。
智能物流装备大规模集群应用。智慧物流系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管理技术以及各个物流单元的有机集成,是智能化、自动化物流装备的大规模集群应用,从而实现高效、便捷、可靠、精益的智慧物流服务。
大模型技术的普及以及AI Agent的发展,将极大改变物流作业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类似AGV分拣机器人这样的智慧物流单元的“决策”的本质。每个智慧物流单元将装配上AI Agent,形成自主Agent生态系统,能够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复杂判断、预测后果并采取行动。它们能够观察、学习并持续改进,将颠覆性改进物流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运作效率,极大降低运作成本。
数字孪生重构物流运营模式。数字孪生不仅改变了物流行业的工具与方法,更推动了物流系统从“物理实体主导”到“数字智能主导”的范式转型,实质性促进物流系统降本增效。
数字孪生通过实时性、仿真性、协同性、预测性4大特性,重构了物流行业的运作逻辑。一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实时监控。传统物流依赖人工巡检和离散式数据采集,存在信息滞后、盲区多等问题。数字孪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实时数据传输,构建物流系统全要素动态镜像,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秒级同步映射。例如,仓库货品存储状态、运输车辆位置、设备运行参数等均可通过虚拟模型实时监控,并自动触发异常预警(如货物破损、设备过热)。这种实时性解决了传统物流“被动响应”的痛点,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二是从经验决策到智能仿真优化。传统物流规划依赖人工经验和试错成本,而数字孪生通过虚拟仿真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物流运作效果,支持科学决策。在仓储布局优化方面,通过模拟货品出入库频率和路径,动态调整存储策略,提升空间利用率;在运输路径规划方面,结合实时路况、天气数据,在虚拟环境中预演运输路线,减少空驶里程并降低燃油成本;在供应链韧性提升方面,模拟突发事件(如交通中断、需求激增),预测试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缩短恢复周期。
三是从单一环节管控到全链条协同。传统物流各环节(仓储、运输、配送)常因信息孤岛导致协同效率低下。数字孪生通过全域数据整合,打破系统壁垒,一方面,端到端可视化,整合订单、库存、车辆等数据,实现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全链路状态追踪,减少信息断层导致的错配、延迟;另一方面,跨部门协同调度,月台调度系统与运输管理系统联动,根据实时车辆到达情况动态分配装卸资源,提升月台周转效率。
四是从人工运维到预测性维护。传统设备维护依赖定期检修,存在过度维护或故障漏检风险。数字孪生结合AI算法实现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7天-30天预测故障概率,显著降低维护成本;在虚拟模型中模拟故障修复方案,自动生成最优维护策略并下发指令,减少人工干预。
区块链技术突破信任壁垒。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过去中心化、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区块链的“权威性”源于其技术特性,可构建多方协作的可信数据基础设施,尤其适用于需要跨组织协作的复杂场景。区块链赋能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显著、优势明显。比如,京东集团的“京源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追踪,消费者扫描溯源码即可查看生产地、种植过程、质检报告等详细信息,打破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信任隔阂。又比如,针对物流运输环节对账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京东“链上签”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起联盟链,实现了无纸化运营、无纸化交接,单据自动核验,单据流与信息流合一,使得结算双方可对运营过程和结算过程实现全面监管,实现交易账单确认缩短到秒级,而过去对账需要几十天;无纸化运营后,每单成本为0.4元左右,而原先的采用纸质单据每单成本在20元-30元,按每年千万单的规模计算,可节省金额至少近2亿元。
结构变革:多式联运构建现代物流生态系统、实现全链条系统优化
多式联运是指依托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供全程一体化组织的货物运输服务,强调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及产业链协同,旨在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以多式联运为核心重构物流系统结构,物流系统运输环节实现“单一制”到“一单制”,形成现代化物流生态系统,是实现全链条物流过程优化、结构性降本的关键。
多式联运本质是通过组织模式重构(打破运输壁垒)、技术赋能(数字化与智能化)、政策驱动(国家战略布局)三大路径,推动物流系统从分散式运作转向全链条协同。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结构性降本、绿色转型和全球竞争力重塑,使得物流系统从单一运输竞争转向全链条协同运作,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实际上,多式联运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物流总费用约0.9%(节约1000亿元)。以“公转铁”为例,中长途货运转向铁路后,物流成本降低约30%以上。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运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高效、经济的物流需求。多式联运打破传统运输方式壁垒,因地制宜打造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模式,实现不同交通工具间的无缝衔接,有效推动交通运输跨方式、跨区域、跨领域互联互通。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一单制”,以及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逐步成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生动注脚。
传统物流以单一运输方式为主,各环节割裂运作,存在单证重复、信息孤岛等问题。多式联运通过“一单制”等模式,将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深度整合,实现全程“一张单证、一次计费”,使物流流程从机械式衔接转向系统性融合,实现系统性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国铁集团与航运企业合作开发的铁水联运全程物流产品,通过统一运单标准、互认箱型规则、打通数据接口,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有效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一单制”本质是数字化技术赋能物流系统,实现多式联运的信息化、智能化。例如,国铁集团研发的海运订舱系统与中国铁路货运服务核心平台95306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铁水联运的数字化神经网络,可基于货主的运输需求实现铁路班列时刻自动匹配航运班轮周期、货物位置实时更新、结算信息智能生成等,使物流从“经验驱动”转向“算法驱动”。
此外,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成效显著。该工程于2015年7月由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旨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物流大通道布局,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截至2025年,全国已分批次命名19个国家级示范工程,涵盖中欧班列、铁水联运等重点领域,有效推动运输结构调整与物流降本增效。例如,湖北宜昌加速推进的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了三峡翻坝运输体系。预计企业采取多式联运后,可节省待闸时间3天以上,减少等待时间75%以上。多式联运体系建成后,将为三峡枢纽提供6000万吨的疏解能力。
产业协同: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系统性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
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是全社会物流成本优化的核心领域。而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供应链一体化为核心,是系统性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
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主要是通过全链条协同、技术赋能、模式创新,系统性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效率。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压缩——全链条协同减少冗余环节,技术赋能优化资源配置,模式创新降低边际成本;二是效率跃升——实时数据互通与智能决策使订单响应速度显著提升,同时推动制造业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转型;三是竞争力重塑——通过深度绑定物流能力,制造业企业可聚焦核心技术研发,而物流企业则向高附加值供应链服务延伸,共同构建产业护城河。
具体而言,全链条协同主要是指打破环节壁垒,提升供应链效率。一方面,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贯穿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管理、产成品分销等全流程,通过统一调度与信息共享,消除传统模式下各环节的割裂与重复投入。例如,物流企业可提前介入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实现原材料精准配送与半成品高效周转,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制造业企业借助物流服务商的网络资源,将物流服务延伸至供应商和客户端,形成“制造-物流-消费”闭环。这种协同模式降低了跨企业协作成本,例如,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供应商与主机厂的实时协同配送可显著缩短交货周期。
技术赋能主要是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降本增效。一是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物流与供应链数据的实时互通、智能决策。例如,中储智运依托各类数字化产品与客户系统互联互通,同步采购、生产、销售、运输、仓储、金融等各类数据,基于各类场景化、智能化分析模型,有效促进供应链全过程供需匹配、资源优化、降本增效;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制造业与物流业共享数字化平台,实现订单、产能、运力的智能匹配。例如,家电企业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控全国仓库与运输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波动,提升供应链韧性。
模式创新主要是重构服务边界与价值分配。一是多式联运与“一单制”服务。整合公路、铁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推行“一次委托、全程负责”的联运模式,例如,2024年,辽港集团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11.6%,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一单制”“一箱制”模式开展的业务;二是物流外包与专业化分工。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物流业务剥离,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例如,电子产品制造商将全球分销网络外包给头部物流企业,利用其全球化网络和通关能力,缩短国际订单交付时间;三是共享物流生态。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企业共建共享仓配中心、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例如,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使用区域性智能仓储,减少重复建设投资并提升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