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中国物流降本增效
作者: 郭迎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筋络”,其效率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运行质量,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物流成本实现了稳步下降,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依然存在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密集出台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的目标。为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目前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性破解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深层矛盾。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整体上呈现“需求回暖、成本下降、收入回升”的基本特征。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稳健增长,物流效率也取得了显著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呈下降趋势,物流行业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总量扩张与效率提升并存。第一,物流需求回暖。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数据,当前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提升,各细分领域普遍增长,再生资源和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表现亮眼。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自2010年以来规模逐步扩张;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比2023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增速整体上呈减缓趋势。从各细分领域来看,2024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占比为88%,同比增长5.8%,常年占据主导地位;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5.7%,在各细分领域中增速最快;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增长也实现了较快的6.7%,增长潜力显著。
第二,物流成本下降,物流运行效率呈改善趋势。一是物流总费用增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24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9.0万亿元,同比增长4.1%,低于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速。其中,运输费用同比增长5.0%;保管费用同比增长3.8%;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3%。从物流的历年费用结构上来看,运输、保管和管理等三大费用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结构,基本维持在55%、35%和15%左右的水平。二是从物流效率来看,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正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分别比2023年和2019年(疫情前)回落0.3和0.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研究的历年数据,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逐年下降。
第三,物流业总收入增速回升。2024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9%,增速比2023年高1个百分点,较2024年的物流总费用增速4.1%高出了0.8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我国物流业总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超过10万亿元,2023年达到13.20万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13.8万亿元。
数智化转型初显成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了物流业效率提升,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宁波舟山港引入先进的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海铁联运”与“中欧快航”结合,货物在途时间缩短30%,成本下降20%,大幅提升了港口的运营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通过数智化技术,2024年,我国冷链物流业的效率得到提高,冷链物流通过数字化温控技术,使损耗率降至5%以下。
政策驱动推动了物流业的结构性改善。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代表的政策文件,通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等5方面20项重点任务,有效推动了我国物流业,尤其是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2024年,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115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大宗货物“公转铁”比例提升至35%。
我国物流基本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结构性矛盾、制度性成本等制约我国物流业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加以突破。
成本结构存在差异,我国的铁路、水运潜力未充分释放。相关资料显示,在运输成本结构中,近几年我国的公路运输占比为70%-75%,而美国和欧盟的公路运输占比大约为45%和30%左右;铁路运输占比上,我国为10%左右,美国的铁路运输占比为25%-30%。公路运输的能耗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我国的单位GDP物流能耗较高。另外,美国和欧盟的多式联运技术较我国更为成熟、效率更高。例如,欧盟建立了统一运输单证与结算体系,推动了港口与铁路数据共享。
我国物流业的前沿技术应用相对滞后。我国物流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仓储自动化(如立体仓库、AGV机器人等),而我国仍以人工为主,自动化设备普及率不高。另外,我国物流业的数字化协同能力相对薄弱。美欧日等主要物流企业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基本实现全链条数据互通,但我国仅头部企业使用类似系统,中小物流企业间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欧盟的跨境物流单证电子化“数字海关走廊”基本摆脱了纸质单证,但我国跨境物流纸质单证占比仍然较高。
我国物流业的标准化程度相对不足。首先,我国物流业的数据标准与安全规范相对滞后。美国物流数据交换标准(如AIAG)覆盖全行业,但我国物流数据格式尚未统一,企业间数据接口适配成本高。其次,物流基础标准碎片化问题突出。例如,欧盟的物流行业统一了1200mm×1000mm的托盘标准,基本实现了全行业覆盖;但我国托盘标准达12种,导致运输换装成本大幅增加、降低了物流效率。另外,美国铁路与公路货柜尺寸统一,多式联运换装效率更高。同时,美欧日的物流业行业标准更为统一。德国通过TÜV认证强制要求物流企业服务标准,我国仅部分企业通过ISO认证,行业服务水平差异大。
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缺乏深度的产业融合。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日本的“精益物流”模式,通过JIT(Just-In-Time)配送,库存周转率得到有效提升。德国工业4.0推动了“物流-制造”全链条数字化。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自营物流占比高达65%,而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渗透率仅35%,资源重复配置问题突出。除此之外,我国的物流行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信息壁垒突出等问题,尤其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间的数据接口不兼容的现象较为显著。
我国物流高成本低效率的成因
我国基础设施布局与投资失衡。我国运输结构长期呈现“公路主导、铁路与水运短板突出”的失衡格局,大量货物依赖公路运输,铁路和水运的巨大潜力远未得到充分释放,使得整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当前我国铁路网络覆盖相对不足,铁路货运里程仅占全国运输网络的9%,且中西部地区路网密度不足东部的1/3;地方政府的投资更偏向公路建设,过去10年公路基建投资占交通总投资超70%,而铁路、水运合计不足25%。
多式联运机制亟待完善。在我国货物运输方面,物理设施割裂格局特征显著,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难题一直存在。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港口铁路集疏运比例仅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我国的铁路、公路、水运分属不同管理部门,这种现状容易导致集装箱铁水联运的证件办理手续多、部门难协调的困局。
市场机制与价格功能亟待优化。我国的公路隐性成本未内化。以重卡为主的环境污染、道路损耗等公路运输的社会成本未计入或成本过低,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同时,我国铁路货运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难以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变化,灵活性不足削弱竞争力。另外,我国部分地区的通行证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所需时间较长,导致物流车辆等待时间增加,降低了运输效率。
产业需求与技术适配不足。我国存在产业布局与运输方式错配的结构性问题。按照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我国制造业正向中西部转移,但铁路运力集中于东部,导致中西部等地的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被迫依赖公路长距离运输。另外,基于产业链延伸的运营思维,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往往倾向于自建物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运输设备、建设仓储设施,在导致严重的资源重复配置问题的同时,也制约了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损失了整体经济运转效率、提高了经济循环成本。
推动中国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优化运输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降低物流成本。铁路运输大运量、低成本,水运长距离、低能耗,提高二者占比能显著提升物流效率与经济性;整合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打造高效衔接的综合运输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地位,建设中西部复合走廊。积极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尤其是在水运网络发达的地区,加密多式联运节点,充分发挥长江、珠江、淮河等黄金水道的优势。在重要港口、铁路枢纽等地建设更多多式联运设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提高货物中转效率。
推动物流业数智化转型。积极构建物流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上下游产业等各方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流通。无人驾驶货车、低空物流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物流数智化水平。建设国家级智慧物流枢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货物存储、分拣、运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打造数智化物流示范标杆,引领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协同。强化专业化协同与分工,发挥京东、顺丰等头部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通过推广“链主企业+物流平台”模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物流成本。针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加强城乡便民化商业网点建设力度,提高城乡部分区域的“米袋子”“菜篮子”以及其他具有社会公益性配套的商业设施布局密度。
统一标准、简化审批,推动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为物流企业创造公平、有序、高效的发展环境。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规范物流市场收费秩序,杜绝乱收费现象,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制定统一的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信息交换等国家标准,促进物流各环节的规范化和协同化。积极推广电子通行证,实现通行证的网上申请、审批和查验,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减少物流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促进物流行业绿色转型。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通过购车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物流企业购置和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动物流运输的绿色化转型,逐步提升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短途运输等领域的占比。构建循环物流体系,建设区域性回收物流中心。对包装材料、托盘、周转箱等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绿色物流理念的落地实施。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