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交通物流全流程降本提质增效

作者: 杨凯

交通物流作为支撑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其降本提质增效成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2024年11月9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低至13.5%左右”,标志着我国物流现代化进程进入系统化攻坚阶段。本文聚焦基础设施协同、运输结构优化、技术动能培育、服务模式升级和产业生态构建五大维度,提出助力我国交通物流全流程降本提质增效的实施路径。

强基固本:建立高效协同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根基在于基础设施网络的立体化构建与高效化协同。当前亟需通过公铁水空多向发力,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

统筹优化交通物流枢纽建设,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深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和功能短板,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交通物流枢纽集疏设施及联运建设,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枢纽在运输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枢纽间干线运输的高效协同,提升货物中转效率。

完善公铁水空运输网络,形成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基础。提升铁路主干通道货物运输能力,深度激活既有铁路路网运输潜能;完善内河水运网络联通,加快“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充分挖掘内河运输降本优势;持续优化公路网络布局,推进国道、省道的升级改造,发展农村公路网络,促进城乡交通物流一体化;拓展国内国际航线网络覆盖范围,促进航空运输服务向更广泛区域延伸。

加快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立体运行架构,使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转化为全链条的流通效率。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聚焦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深度衔接,通过枢纽节点功能升级和多式联运标准统一,消除跨运输方式转换的“制度性摩擦”和“技术性梗阻”。

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组织模式的创新实践

现代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依赖于运输组织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当前需着力破解运输方式协同不足、集疏运衔接不畅、多式联运效率低下等结构性矛盾,构建“干线集散高效化、支线转运无缝化”的现代运输组织体系。

推进运输方式转变,实现运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学有序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公路运输向铁路、水路运输方式转移,疏解公路干线运输负荷。优化铁路货运组织模式,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开发定制化货运产品,通过完善铁路货运价格灵活调整机制与航道优先通行制度,吸引更多大宗货物选择铁路、水路运输;推进货物运输“散改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与安全性。

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链条衔接效率。以铁路专用线深度延伸为突破口,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厂区、进园区”,完善港区公路建设,畅通最后一公里微循环,构建“干线直达+支线接驳”的立体化集疏运网络。强化综合货运枢纽与干线运输通道的功能耦合,形成“干支衔接、内外联动”的集疏运格局,为物流降本增效提供基础支撑。

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加快“一单制”“一箱制”落地。以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为重点,开展数据开放交互试点示范,加快推动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支持物流行业各类经营主体进行业务数据交互和可信交易,实现运单一次填报、单证自动流转、货物全程追溯,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全面落地,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实现多方共同获益。

动能培育:智慧物流与绿色转型的双轮驱动

现代物流体系的转型升级需以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智慧化改造与绿色化转型实现物流质量与效率双重提升。当前应聚焦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平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三个方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物流发展模式。

推动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提升业务运作效率。深度应用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发展智慧公路、智慧枢纽、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融合机器学习、运筹优化算法,研发无人卡车、无人机、智能仓储机器人等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物流技术设备,突破无人驾驶、自动感知、智能调度、路径优化等核心技术。促进交通物流模式创新,拓展智慧运输、智慧仓储、无人配送等物流场景,并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智慧物流生态构建。推进交通物流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联通货主、承运方、仓储企业等供应链上下游主体,对跨层级、跨系统、跨区域、跨行业等多源数据进行全面感知与收集分析,打破交通物流行业信息孤岛。加快建设交通物流大数据中心,整合运力、货源、资金等市场核心要素,搭建区域运力数据池,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物流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产沉淀与应用,发展网络货运、催生智慧联运、及时配送、统仓统配等新业态。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新能源载具占比,推广绿色低碳运输车辆,加大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在园区短倒、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应用。全面应用电子运单、可循环周转箱及智能回收装置等环保型物流材料,构建物流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企业间的循环包装共用体系,推动物流器具轻量化设计,加速传统包装向绿色低碳材料替代进程。建立覆盖包装材料、运输方式、能源消耗等全链条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深化碳交易机制在交通物流领域的应用,将碳排放纳入物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位碳排放强度。

服务升级:新业态新模式的价值创造

现代物流服务的价值创造需通过业态创新与模式迭代实现突破。当前应聚焦低空物流应用、冷链物流提质、共享物流创新等关键领域,推动服务向精细化、个性化、可持续方向升级,构建灵活适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拓展低空物流应用场景。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推动低空经济与物流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构建“空地一体”物流网络,通过低空物流通道与地面配送体系的有机衔接,形成覆盖全域的立体化运输格局。在偏远地区物流、应急物资运输、高端消费品配送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探索无人机货运、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型服务模式,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特殊场景服务效率,为现代物流网络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构建涵盖多元产品、衔接产地销地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强产地预冷、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加快补齐“田头大冰箱”和“城市大冰箱”两头短板。发展铁路冷链运输、“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提升冷链物流全链路产业增值。

推动共享物流模式创新。构建跨企业协作平台,整合分散物流资源,实现订单信息、运力资源的实时共享与动态优化。积极推广共同配送、智慧云仓、统仓统配等集约化服务模式,促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产业融合:构建现代物流生态系统

现代物流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通过跨产业协同实现价值倍增。当前应着力推动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融合共创产业链增值新空间,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建设综合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要素规模集聚和集成运作。发挥现代物流串接生产消费作用,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向专业化物流园区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功能集成+产业链条延伸”的生态化发展模式。培育现代物流服务新业态,发展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形成资源集约利用、功能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深化制造物流集成协同,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发展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铁路专用线、仓储等物流设施,面向周边制造企业提供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发展VMI(供应商管理库存)、JIT(准时制生产)等精益物流模式,增强企业柔性制造能力。构建制造业物流服务平台,联通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促进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实时采集、及时共享,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和过程协同,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服务一体化运行水平。

促进商贸物流提档升级,提高供应链服务水平。优化以商贸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商贸物流设施网络,完善多元化仓储、个性化加工等服务功能。促进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发展集中配送、及时配送、前置仓配送等物流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补齐农产品物流发展短板,完善供应链服务功能。推进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仓储加工设施建设,提高产地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减少损耗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集约高效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推动农产品标准化流通,实现物流服务与农产品规模养殖互促提升。发展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等延伸业态,通过全流程品控与溯源管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综上所述,有效推进物流成本降低,不应单纯着眼于降低物流企业服务价格,而应基于经济发展全局和现代物流全链条,通过协同基础设施、优化运输结构、培育技术动能、升级服务模式和构建产业生态五大实施路径,助力我国交通物流全流程降本提质增效。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