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的心脏玛瑙斯
作者: Lily
“地球之肺”亚马逊,是地球上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这里,高耸的树木交织成翠绿的穹顶,遮蔽了大部分阳光,为无数物种提供了栖息的乐园。从色彩斑斓的鸟类到体型庞大的哺乳动物,从微小的昆虫到奇异的植物,亚马逊热带雨林孕育了地球上1/10的已知物种,是名副其实的生命摇篮。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巴西境内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面积超过整个雨林的一半,而雨林的入口就在巴西中部城市——亚马逊河州首府玛瑙斯。若要游览亚马逊河,探秘热带雨林,绝对绕不开玛瑙斯,因为它是“亚马逊的心脏”。
雨林孤岛从印第安部落到现代森林之城
玛瑙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彼时亚马逊平原还是印第安人的家园,其中有一个名为玛瑙的部落,就是玛瑙斯的前身。1499年,西班牙人穿越大西洋,首次发现了这片未被外界所知的土地,随后,玛瑙斯便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直至1975年才挣脱殖民的枷锁,迎来独立。


玛瑙斯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北岸,其余三面被茂密的热带雨林紧紧环抱,当之无愧是“亚马逊的心脏”和“森林之城”。
作为“亚马逊的心脏”,玛瑙斯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文化和精神的汇聚点。地处雨林深处,居民们的生活和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神秘的土地。同时,玛瑙斯也是亚马逊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肩负着推动地区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任。而“森林之城”的美誉,则是对玛瑙斯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高度赞誉。在这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森林融为一体。漫步在市区的街头巷尾,或是深入雨林腹地探险,都能深刻感受到这座“森林之城”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玛瑙斯还拥有许多自然奇观。黑河与索里芒斯河(亚马逊河的重要支流)在此交汇,形成了两种河色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象。索里芒斯河的河水因富含矿物质而呈现为黄色,黑河则因植被分解物的沉积而呈现为浓咖啡色。两河交汇,由于比重和流速的差异,它们在长达数十公里的河段上界限清晰,互不交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广袤的丛林与蜿蜒的大河相互依存,使得玛瑙斯几乎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雨林“孤岛”。除了乘坐飞机抵达外,沿着亚马逊河顺流而下、乘船前往也是许多探险者的选择。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玛瑙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成了“至今无法通过公路与外界相连的城市”。
橡胶王国从边陲小城到热带巴黎
要探讨玛瑙斯的城市辉煌与变迁,就不得不提及橡胶产业。在自然状态下,橡胶树主要分布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其中巴西境内的数量尤为丰富。
19世纪中叶,橡胶开始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身价也随之倍增,因为拥有丰富的橡胶资源,原本只是边陲城市的玛瑙斯迅速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橡胶加工技术的发展,玛瑙斯的橡胶产业迎来鼎盛时期。特别是在1890年至1910年期间,玛瑙斯的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城市人口也大幅增加。1912年,巴西的天然橡胶出口更是占到世界橡胶出口的90%,玛瑙斯作为主要的橡胶出口地,经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当时,玛瑙斯不仅是巴西第一个通电的城市,更以繁荣著称,欧洲的各种精巧物件在这里琳琅满目,使得玛瑙斯一度被誉为“热带的巴黎”。这一时期的玛瑙斯,无疑是巴西乃至整个南美洲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好景不长,1876年,英国商人威克姆从巴西亚马逊河口偷取了7万颗橡胶树种子,并引种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殖民地,人工培育的橡胶林迅速崛起,产量远超南美原生橡胶树,玛瑙斯失去了“橡胶王国”的地位,辉煌也随之一去不复返。尽管后来玛瑙斯被确立为自由贸易区,政府试图通过新的定位来重振经济,但始终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
尽管如此,玛瑙斯依然是一座值得一看的城市。它位于亚马逊热带雨林腹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来到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论是茂密的雨林、蜿蜒的河流,还是丰富的野生动植物,都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可以在此领略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玛瑙斯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一部关于橡胶产业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动教材。
地标建筑玛瑙斯大剧院一年一度的狂欢盛宴
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怀抱中,玛瑙斯大剧院(亦称亚马逊大剧院)散发出浓郁的文艺复兴气息。这座历史地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在玛瑙斯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玛瑙斯大剧院的诞生,源自当地众议院议员Antonio Jose Fernandes Júnior的远见卓识。出于对歌剧和艺术的热爱,他在1871年提出了一个决议:在亚马逊丛林中心建造一座宏伟剧院。彼时,玛瑙斯的橡胶产业正处于繁荣时期,因橡胶的开采而富甲一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于是,Antonio Jose Fernandes Júnior梦想着将这座城市打造成巴西的艺术中心和文化之都。
玛瑙斯大剧院的建设始于1884年,历经15年完工,期间多次因资金问题和极端气候而中断。最终,建筑师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规划了这座剧院,并融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元素,如电气照明。剧院的建设材料来自世界各地:法国的屋面瓦,巴黎的路易十五风格家具,意大利的卡拉拉大理石用于楼梯、雕像和圆柱,而钢墙则来自英国。此外,意大利艺术家Domenico de Angelis还为剧院绘制了精美的装饰板,展现了不同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场景,并向巴西著名作曲家Carlos Gomes致敬。
玛瑙斯大剧院内部藏有198盏枝形吊灯,其中32盏由威尼斯的慕拉诺玻璃制成。窗帘及画作《水面的会议》描绘了里约内格罗和索利姆斯河交汇形成亚马逊河的壮丽景象。剧院的穹顶上有36000块装饰瓷砖,镶嵌着描绘巴西国旗的马赛克图案。1897年1月7日,剧院在意大利作曲家Amilcare Ponchielli的《La Gioconda》中盛大开幕。


其实,和玛瑙斯的命运一样,大剧院的命运也不是一帆风顺。历史上,由于资金不足,大剧院曾一度失修,但始终向游客开放。直到20世纪50年代,玛瑙斯经济反弹,剧院经历重大翻新,才得以保存至今。
玛瑙斯大剧院会不定期上演意大利歌剧和其他精彩的音乐表演,还会举办亚马逊电影节等活动。此外,这里还有小博物馆,展示大剧院的原始建筑平面图和艺术家们的珍贵物品,吸引过无数大人物在此留下足迹。
除了大剧院,玛瑙斯还拥有圣塞巴斯蒂安教堂和省府官邸等历史建筑。圣塞巴斯蒂安教堂建于1888年,小巧精美,内部装饰有欧式彩色玻璃窗和壁画。省府官邸过去曾是军警指挥部,现在作为文化中心对外开放。

每年二月中下旬,玛瑙斯迎来最为盛大的节日——狂欢节。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盛宴,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佩戴华丽面具,化着夸张妆容,尽情展示个性和魅力。
在狂欢节期间,玛瑙斯的街头巷尾热闹非凡,各种主题的花车巡游队伍穿梭其中。这些队伍通常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他们将花车装扮得十分漂亮,高举彩旗,吹着喇叭,敲着锣鼓,载歌载舞地前进。在花车巡游过程中,专业的桑巴舞团队会进行精彩表演,他们舞步灵动有力,节奏明快,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玛瑙斯狂欢节不仅继承了巴西狂欢节的传统习俗,还融入了自然元素和当地文化。一些巡游队伍和表演都会融入雨林中的动植物形象,以及反映雨林生态和文化的元素。此外,狂欢节还融入了当地印第安文化和亚马逊地区的传说,使得这一节日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编辑 邓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