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与40℃
作者: 张波
走过-35℃的库尔德宁聆听寒冬与夜的交响曲
2023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新疆的温度只有-35℃,我们一行人计划前往库尔德宁。这个季节的库尔德宁几乎看不见人影,虽然来过很多次,却都不如这次难忘。
库尔德宁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东部山区,距县城88公里。它属于南北走向的山间阔谷,长约14公里,最宽处达1公里,谷底平均海拔1500米。独特之处在于,山沟通常多顺山势而下,唯独这条阔谷却与雪山平行。库尔德宁这四个字正是因地势得来,意为“横沟”。

从巩留出发,一路美景数不胜数。不巧的是,一进入恰西风景区,我们就遇到了8级的风吹雪,虽然是日照天,但新疆山区的天气是自由的,无法预知且任性。我们携带的无人机派不上用场。
“水里有天鹅!”
随着同行一位队员的喊声,大家不约而同望向了恰海中央,不远处确实有几只天鹅。于是大家拿出相机,捕捉到了难得一见的恰海天鹅影像。

停留一会儿后,我们继续赶路。积雪覆盖了大环线整条公路,好在推雪车推出一条狭窄的通道,我们才得以继续前行。道路两旁的云杉、白桦、河流,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在大雪的装扮下,银龙纷飞,光影交错。偶遇骑着马的哈萨克族护林员,他提醒我们山区行车的安全事宜,甚至热情邀请大家去家中做客喝奶茶。

两辆车朝着山顶行驶,因积雪太厚,我们的车还遭遇打滑,幸好开车的队员临危不乱,及时调整车辆,排除了险情,才让大家安心。途中休息时,我在路旁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紫貂,但它过于警觉,以至于我告知大家这个消息后,没等相机锁定聚焦,紫貂的身影就已经消失在森林深处。
到达山顶,放眼望去,远处群山白雪皑皑,环绕在恰西草原,似一件件雪白的纱幔裙穿在精灵身上。其中,喀班巴依峰高峻挺拔,峰顶尤为靓丽洁白。这座山峰下分布有数条冰川,正是库尔德宁河的发源地之一。关于喀班巴依峰,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最有名的是名称的由来。传说,喀班巴依是哈萨克族人民崇敬和赞誉的民族英雄,原名艾孜巴查尔,出身于乃蛮部落哈刺克列氏族世家,是18世纪中叶哈萨克中帐汗国的重要将领,因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被誉为“喀班巴依巴图尔”,这一称号后来也成为哈萨克族人民战斗的口号和胜利的象征。为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当地人就以他的称号命名了这座最高的山峰。


夜晚,我们在库尔德宁的毡房里睡觉,听觉变得格外敏感。风穿过林梢,每一根松针摆动、撞击发出的响声都透过毡房传到耳边,混合着风的呼啸,水的涓流,荡涤在群山之间,成为伴我入眠的夜曲。
位于阔谷南侧的提克喀拉尕依林海也是本次拍摄对象之一。提克喀拉尕依在哈萨克语中意思是挺拔屹立的云杉树,这片林海也是库尔德宁的胜景之一。迷迷糊糊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们就驾车出发,去林海蹲守日出。只有亲自前往才能理解树林何以被称为海——陡峭的山壁上,云杉攀坡蔓生,直上云天,绵延不断,如银色的海浪附着在山体上。日上林梢,光移景动,眼前雄奇壮美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一行人举起相机,发誓要把当下这幅明灭的林海画作尽收有限的画幅之中。



库尔德宁的凛冬出乎我的意料,风让这里冷冽粗鲁,雪又让它细腻斯文,即便是极低的温度下,它也在尽力坦露自己的温柔。
40℃新疆仲夏寻找艾比湖之“树”
2024年7月,我有幸受独山子区摄影协会邀约,参加了由新疆北方光学摄影俱乐部联合克拉玛依市摄影协会共同举办的拍摄活动——探秘新疆艾比湖。

艾比湖中的“艾比”二字,在蒙古语中意为“向着太阳”,这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当地人俗称其为“盐湖”。艾比湖湿地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辐射面积达400多万亩,东以乌苏市、精河县界线为界,北以博州塔城地界为界,南部达312国道、北疆铁路、兵团农五师行政界线,西至博乐市和阿拉山口的荒漠林区。它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也是准噶尔盆地最低点。
虽然出发前团队已经考虑到了各种情况,做了许多防暑降温、防蚊驱虫的措施,可进入湿地后才发现,这些预案措施对现实情况而言有些杯水车薪。7月,艾比湖湿地的地表温度达到了40℃以上,加之环境潮湿,蚊虫肆意,一下车,瞬间大汗淋漓。为了方便拍摄,团队中有位成员包下了湿地里的一个鱼塘作为自己和影友的拍摄阵地,借此,我们的拍摄又顺利了不少。



我所在的队伍从独山子出发,经过数小时才到达精河县,跟随导航,驱车进入艾比湖腹地,由于地形复杂,导航出现了短时的混沌状态,还好同行人员及时重新规划路线,才顺利与另一支队伍汇合。稍作修整后,我们准备前往保护区第一个拍摄点。
越往艾比湖腹地深入,视野中的湖也就越来越大。此时正值傍晚,湖面霞光四溢,波光粼粼,群鸟在湖面上翻飞雀跃。来之前,我已查阅过资料,了解到保护区内生存着约167种野生动物,其中鸟类就占了111种,总量达100万只左右,是个“打鸟”的好地方。停下车,大家急切地拿出长枪短炮,找好拍摄机位。同一时间,沿岸浅水区分布着白色苍鹭和其他各种鸟类,如水墨写意,又如工笔白描。肉眼无法将这幅山水画卷尽收其中,于是,6架无人机相继起飞,盘旋在高空,试图把天然的写意画进行全方位描摹。

无人机沿着湖岸线飞行,监控屏幕中出现了“大地之树”的图景。这是由于我们的位置处在入水口,主干流周围分散着许多细小的支流,再加上水流深浅不一,从空中看整个入水口形似一棵参天大树,色彩斑斓,颇为壮观。红嘴鸥点缀着“大地之树”,它们沿着“大树”,时而成群环绕飞行,时而落在“树梢”上休息……夜晚很快到来,大家拍摄得意犹未尽,都在期待着第二天早上的日出。

艾比湖的夜晚很凉爽,大家聚集在一起,用餐之余,学习后期制作,由于太过认真,以至于忽略了被蚊虫围攻的痒痛。幸运的是,我们在做计划时得知今年有一群卷羽鹈鹕飞来了艾比湖,大概有十七八只(卷羽鹈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不得不感叹,我们的运气确实不错,如果能拍到这种鸟,也算是不虚此行。
第二天一早,我们前往第二个拍摄点位。清晨的艾比湖凉爽怡人,微风拂过,芦苇随之荡漾,疲惫一扫而光。我拿出设备,开拍!



随着无人机的缓缓升起,“大地之树”又一次映入眼帘,一群反嘴鹬畅快地在湖面飞行,觅食,我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幕。这时,在无人机悬停的位置,我发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大鸟,随即询问队友,队友惊叹:“这是卷羽鹈鹕啊!”大家瞬间来了精神,开始聚精会神地寻找卷羽鹈鹕的下落。但最终,只有少数人拍到,后经反复确认,才知道都是反嘴鹬和其他鸥鸟。总而言之,也不算太遗憾。
(编辑 胡倩)

作者简介
张波
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会员,兵团摄影协会会员,克拉玛依市摄影家协会副副主席,克拉玛依市航拍委员会驻会副主席,独山子区摄影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