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太阳的“小脾气”
作者: 陈安芹活跃的太阳
空间天气会引起近地空间环境扰动,虽不像传统天气那样直观,但其实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太阳黑子
太阳光球中的暗黑斑点,它的磁场比周围强,温度比周围低,是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虽然不如其他太阳活动那般剧烈,但太阳黑子拥有约11年的变化周期,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剧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会增加。
太阳耀斑
太阳大气最大的能量释放现象,爆发时大气局部会突然变亮,并伴随电磁辐射和粒子发射增强。这些高能粒子可能会穿透卫星防护层,损坏卫星电子设备,引发卫星内部电路的单粒子翻转,导致数据错误、电子器件故障甚至卫星失控,使卫星轨道衰减加快。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大气中出现的最大规模的快速抛射现象,在日地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会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抛射出携带磁场的巨大等离子体团,这些物质撞击地球磁层时就会产生地磁暴。此时,地球磁场会因变化在长距离输电线路中感应出强大的电流(即地磁感应电流),导致变压器过热、损坏,甚至引发电网的局部或大面积停电。
捕捉太阳的“踪迹”
空间天气观测主要分为天基观测和地基观测两个部分。

天上的“眼”
天基观测指利用星载仪器在太空进行的观测。我国先后有13颗风云气象卫星升空,如同精密的“天眼”,共同构建起一张严密的监测网,全方位监测航天器所在位置的太空环境(等离子体信息、高能粒子信息、磁场信息等),遥测太阳活动,如被称作“黎明星”的风云三号E星。
地上的“眼”
地基观测指在地表观测平台上进行的空天天气观测。在地基监测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国“三带六区”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包括光学观测设备(如太阳望远镜)、射电观测设备(如大型射电望远镜、电离层测高仪、激光雷达)和地磁监测设备(如高精度的磁力仪)等,既可以监测太阳活动和行星际,也可以监测地球磁场、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
羲和号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全名“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太阳氢阿尔法(Hα)谱线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的色球谱线,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的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图为羲和号得到的太阳大气不同高度处的多普勒速度图。太阳自转时不同部位的角速度互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较差自转”。科研人员对太阳表面大气层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随高度如何变化多年来没有定论。羲和号对太阳大气谱线进行观测,进一步构建三维图像,发现其自转速度居然随高度明显增加,这是一个重要的观测证据,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太阳构造和活动尤为关键。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千眼天珠),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也是子午工程二期(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简称子午工程,分一期和二期建设,是我国一系列空间天气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标志性设备之一。太阳爆发剧烈活动时,往往会伴随射电辐射,其强度、频率、空间位置等信息十分重要。千眼天珠可以探测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的射电辐射,测量射电暴源区的数据,以此计算日冕物质抛射的传播方向和运动速度,进一步推断其扩张过程,提高空间天气预测精度。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科研人员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记录着天空的变化。他们与仪器一起监测着太阳的“风吹草动”,让我们有能力提前防范。未来,空间天气预警设备将更加智能、强大,在变幻的宇宙风云中,为地球家园筑牢坚固的防护墙。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