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1 我国发现距今1.5亿年的鸟类化石
部分学者认为,由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生命演化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鸟类到底在何时从恐龙家族“独立”出来,仍是未解之谜。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进一步回答了这一谜题。在福建省的“郑和动物群”化石中,科研人员发现了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化石。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还发现,现代鸟类的体形结构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就已出现。
政和八闽鸟,其属名“八闽”是福建省的古称。“八闽鸟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论文通讯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王敏说。
2 全球最大数字微生物数据库建成

近日,多国科研人员携手,成功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数字微生物库——“阿波罗”(APOLLO),囊括了247092个计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体微生物组计算模型。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数据库将成为科学家探索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功能、微生物与健康和疾病相互作用的新利器,降低对烦琐的活体生物实验的依赖。与此同时,通过识别微生物代谢标志物,“阿波罗”可以帮助科学家开发非侵入性诊断工具,更早且更准确地诊断出疾病。
3 “拉索”成功捕捉到脉冲星尾部区域的超高能伽马射线辐射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成功捕捉到了脉冲星尾部区域的超高能伽马射线辐射,其光子最高能量达到300万亿电子伏特。
“拉索”观测到的这颗脉冲星是中年脉冲星。它距离地球4500光年,特征年龄11万年,具有彗星形状的弓形激波脉冲星风云。
此次是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探测到弓形激波脉冲星尾部的伽马射线辐射,预示着脉冲星尾部区域存在强劲的粒子加速过程。相关科研人员表示,这就像在彗星尾巴末端发现了新型发动机。
下一篇: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