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峰逐冰我在最高峰考察冰川

作者: 张文敬

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北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之上。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地区,发育分布有众多山地冰川,而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冰川就是其中一条较为典型的山谷冰川(在谷地中呈带状分布的冰川)。

一个5月中旬的夏天,我们来到绒布冰川,在海拔6000米左右的冰面上安营扎寨,考察世界最高峰地区的冰川景观和地貌资源。

凌峰逐冰我在最高峰考察冰川0
壮观的冰川冰塔林,沿山脉绵延而下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5800米)

冰川告诉我什么讯息?

晶莹剔透的冰川是如何形成的?每年的四五月份,喜马拉雅山脉进入雨季,天空中不时飘洒着美丽的雪花。由于海拔太高,这些雪花飘落到地面上后不会立即融化,而是一层层地叠加,经过一系列变质作用,由密度很小的雪花逐渐密实化为密度较大的冰。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这些冰体沿着山体向下游缓慢流动,形成我们看到的冰川。

流动着的固体

冰川是一种流动的地貌,但它们的运动速度过于缓慢,所以即使走在冰川上,我们也很难感受到它们在“动”。不过,冰川运动速度测量是冰川考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冰川基本特征的重要科学依据。

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卫星定位技术,也没有激光测距技术,按照国际冰川研究规范,我们会选择冰川谷地两侧的基岩或其他较为稳定的地方,安放测量用的经纬仪,再使用特制的麻花状机械钻或高温蒸汽钻,在冰川上钻出一定深度的冰孔,将一定数量的花杆(用来配合测量冰川速度和冰川积累消融数据的标志物)插入冰孔内。

经纬仪会定期观测这些花杆所处位置的经纬度变化,计算出每根花杆的运动速度,据此便可以计算出它们的平均运动速度。当时,我们测得这里冰川的平均运动速度为每年30~50米,最大值则为每年117米。

有涨有落的坚冰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在花杆上做好刻度记号,这样就可以通过读取花杆在冰面上刻度的变化差,来获取冰川在一定时间内的消融强度。刻度读数增加,说明该处冰川厚度增加,积累增加;读数减少,说明该处冰川厚度减薄,消融强度变大。

当时,我们测得这里每年的平均积累降水量为400~500毫米,与冰川消融强度基本相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来,由于气候持续变暖,地球上的冰川几乎全部处于退缩状态,我们必须加强对冰川的科学监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获取更多年份的冰川积累量,我们还会在冰川积累区对一些雪层剖面进行观测,这需要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积累区“挖雪坑”,因为每年的降雪量会在雪坑的剖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层位。这里氧气稀少,空手行走都要喘息不止,想要在冰川上挖出几米深的雪坑,除了要有好的体力,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美丽壮观的冰川景观

守护高山的“小战士”

冰塔林是中低纬度高山高原地区的景观地貌,是由大陆性冰川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冰川从高处的积累区向下游谷地的消融区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如裂隙、冰丘、微型起伏等冰面地形。在太阳辐射下,这些部分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差别消融(比如裂缝处融化较快),耸立的冰塔林也因此产生,其形成与太阳辐射的高度角密切相关。

凌峰逐冰我在最高峰考察冰川1

我国是世界上冰川冰塔林发育分布最典型的区域,而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分布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远远望过去,它们排列有序,就像威武雄壮的白色军阵。由于海拔高度、光照条件等有所差异,有的是底部连在一起的连座冰塔,有的是独立冰塔,有的则是“抱团取暖”一般的簇生冰塔。

寒冷的“蘑菇”

除了冰塔林,这里还会出现一种形似蘑菇的小型冰面景观,我们称它为“冰蘑菇”。在向下游的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对谷地底部和两侧的基岩进行割裂、磨蚀,一部分被磨蚀割裂的石碛(qì,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因冰川向前向上的剪切力“漂浮”到冰川表面,形成冰川漂砾。

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强烈,因此,漂砾周围冰的消融强度远远大于漂砾下方被保护起来的冰体。久而久之,漂砾就会被下面冰柱高高托起,形成蘑菇状的奇妙景观地貌。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在冰蘑菇上休息,还能把它当成桌子,别有一番情趣。

高原之“花”

在绒布冰川海拔6500米的蓝冰(指大块单冰晶形式的纯冰,冰越纯,颜色越蓝)地带,我们还见到了“冰花”。

这里已经属于冰川的积累区,可在白天,尤其是天气晴好的时候,太阳辐射依然会让这里产生冰川的局部消融。如果刚好冰面有一团细细的沙砾,因为颜色较深,它们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热量,致使下方冰体消融强度加大,形成一个个冰面洼地。有的小如酒杯,我们称为“冰杯”;有的大如碗碟,我们称为“冰盘”;有的直径达到几米、十几米,我们称为“冰池”。

这些洼地往往会被融水充盈,一旦夜里突然降温,融水就会再结晶,在圆圆的洼地中开出一朵朵“莲花”。

高山之上的考察人生

保暖防寒和防止太阳紫外线辐射是高山高原冰川考察的重要课题。鸭绒衣裤和睡袋都是必备用品,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钻进鸭绒睡袋是格外惬意舒适的。只是每天早上醒来,头发、眉毛、帐篷顶上还是会挂上银白色的霜,像个老爷爷。

绒布冰川地区海拔高,白天紫外线辐射加上冰雪反射辐射,对人的皮肤伤害非常大,天气晴好时,只需几分钟就能将脸部灼伤,嘴唇被“烤”得起泡,寒风吹来,疼痛难忍。当时的防晒用品效果不好,光学物理常识告诉我,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大部分紫外线,于是我将白色的采样袋拆开戴在脸上,充当防护罩。它是棉花制品,很轻、很透气,防护效果也很好,算得上我的一个小小“发明”。

当然,缺氧是高山高原冰川考察最大的障碍。海拔6000米左右的氧气含量相当于海平面的50%左右,突然来到这个高度,高原反应会极其严重。因此,我们从海拔3600米的拉萨市出发,经过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市,再经过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4500米的定日县,最终抵达海拔5150米的珠峰大本营一带。

在这里,我们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能感冒(非常重要),多喝水,最好不要饮用茶、咖啡等兴奋作用较强的饮料,基本就没有问题了。尽管攀爬时还是会呼吸困难,睡眠并不安稳,有时还会头疼欲裂,但我们心里想着科研资料的获得和科研任务的完成,用意志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当然,若有人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是会下撤至安全地带,并视情况及时送医。

我很幸运,在珠穆朗玛峰考察期间最高爬到了7000多米,也多次到达各个高山高原地区进行考察,竟然均无大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想来与从小在家乡的大巴山、米仓山中“摸爬滚打”有关,更与喜欢体育锻炼有关。

凌峰逐冰我在最高峰考察冰川2
冰塔林景观

人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时至今日,我依然感谢家乡的环境给我的磨炼,也感谢自小以来学校和社会给我的素质教育。“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我是相信这个辩证唯物论原则的。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