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学界泰斗叩响真理之门

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院士访谈集锦

2025年2月15日,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科普大视界举行,大会组委会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科普视听馆。从“知识就是力量”品牌联动政府、社会、市场探索了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在现场,众位院士分享了自己对科研、科普的观点,小编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对话学界泰斗叩响真理之门0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质学家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九届编委会主任

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有哪些深意?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方式日益多元。利用光、电、影视等手段进行科普,是对传统科普形式的创新,不仅能显著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还能有效吸引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投身科学知识的探索,为科学普及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您觉得这次大会有什么样的特色和亮点?

此次大会是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的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科普视听这一形式本身就是在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科技传播领域的大胆创新,将前沿科技与教育传播紧密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了全新的科普体验。

 我们知道您有一项科研成果被称为“点石成金的技术”,就是玄武岩的拉丝技术,它将普通的火山岩转化为高性能的绿色材料——玄武岩纤维。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技术?

材料性能涵盖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多个方面。玄武岩纤维在这些性能上都表现出色。与传统钢铁材料相比,玄武岩纤维是非金属材料,不会生锈和腐蚀,克服了钢铁材料的缺点。与玻璃纤维相比,虽然二者同为非金属材料,但玻璃纤维成分相对单纯,在成分结构上与玄武岩纤维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玻璃纤维性能也有所不同,而玄武岩纤维在性能上更为综合和优越。

您能否分享一下在玄武岩纤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在科研道路上,我始终秉持着科研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理念。在研究火山岩时,我不断思考如何让研究成果惠及社会。

玄武岩原本用途有限,因成型不佳,难以用于建筑,多被破碎后用作铺路石,资源性价比极低。经过深入研究和技术突破,我们团队成功实现玄武岩拉丝,将其转化为高价值的纤维材料,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性价比和利用价值,同时也推动了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这一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就是要做到别人做不好或做不了的事情。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钻研,抓住机遇,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将迎来创刊70周年,您作为杂志的编委会主任,对杂志的发展有哪些祝福和期待呢?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我国科学普及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我从读者到撰稿人,再到编委会主任,与杂志渊源深厚,受益匪浅。我希望《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未来发展中,在坚守科学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前瞻性,及时捕捉和传播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在启发青少年树立科学创新意识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挖掘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在科学领域的典型案例,树立学习榜样,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助力青少年成长。相信在编辑部的不懈努力下,杂志能够不断提升,适应新形势,传播更多科学知识。

对话学界泰斗叩响真理之门1

郭爱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

这句话很有意义,因为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在古代,人们为了传承文化,先是在竹子上写字,后来又变成纸。到如今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可以使用影像等方式全景化传递信息,让信息传递有了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很时尚,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

 您对青年人有什么寄语和希望?

青年人要长知识,强身体,有理想,要“敢为天下先”。希望他们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讲的。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您对杂志的发展有什么祝福和期待?

“知识就是力量”既是一本杂志的名字,也是一个口号,还是一个重要的纲领性的科学理念。记得1956年创刊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三,对它印象很深,也是它让我体会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我相信杂志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1993年,您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实验室的主要职能?

果蝇非常小,体长只有两毫米,脑中却有30万个神经元。科学家们通过对它的研究引领了基因遗传领域的发展。因为它是一种模式生物(作为实验模型以研究特定生物学现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基因突变,所以我们可以研究它的睡眠、它的学习和记忆,以及其他遗传性行为等。通过研究它的原理,可以启发我们对更复杂的规则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果蝇作为脑认知研究的实验对象,并决定建立一个实验室的原因。

您的实验室目前都有哪些突破性进展?

我们自己不好说“突破性”,但我们证明了果蝇是可以做抉择的,它们会趋利避害,评估事物对它的价值,我们可以基于此建立一个系统的学习范式。这个工作成果发表以后,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成果。

果蝇研究对科学都有哪些贡献呢?

果蝇在飞行的时候如何追踪或躲避目标,它如何用复眼识别捕食者,这些都是仿生学领域的一些重要课题。它的脑区中还有类似“北斗”的导航系统,这都是基于生物演化而来的,是大自然选择了最好、最合适留下来的结果。“道法自然”,若研究明白了它脑区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可以更新无人驾驶技术。人类研究果蝇已经110多年了,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对话学界泰斗叩响真理之门2

郑纬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超算领域专家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

这个主题非常对。我们要把当前最新的科技知识传播给大众,而且必须用大家听得懂、看得懂的科普的形式。只有真正把知识传播出去,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水平。

 您对青年人有什么寄语和希望?

青少年需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兴趣。这两件事都有了,才能把事情规划好。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杂志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您对杂志的发展有什么祝福和期待?

首先希望《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越办越好,特别是我们现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青少年更需要科普来学习知识、培养兴趣,让“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您作为科普短视频优质的创作者之一,认为科普视听作品应该如何进行“破圈”?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更想把科研做好,要冲锋陷阵向前跑;现在我觉得科普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科普,能够让全社会的人了解我们碰到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让大众能够理解、接受,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近两三年,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科普工作上,去讲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大模型。很多年轻人见到我,说听过我的讲座,我很高兴,也希望更多专业的人要在这上面做“加法”。

 您作为我国超算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在高性能计算和并行计算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挑战和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我国的超算水平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一是每年国际上会进行两次Top500机器评选,在这500台中,我国的机器占比很大;二是近些年,我国的机器有好几次被评为第一名,是最快的计算机。我们现在共有14个超算中心,这些机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超算其实和高铁一样,算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我在这其中做了一点事、尽了一些努力。

对话学界泰斗叩响真理之门3

朱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古生物学家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

 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有哪些深意?

技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手,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进步。同时,技术进步也为知识传播带来新机遇,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我们传播科学知识的手段更加丰富。为了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古生物知识,我们团队也一直致力于复原它们在远古世界的模样。

 您的研究成果是如何帮助青少年理解脊椎动物演化过程的?

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海洋鱼类,鱼类登上陆地后,才逐渐演化出两栖动物、恐龙,直至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其中,鱼类登上陆地是关键的一步。

我国科学家证实了只有肉鳍鱼类(硬骨鱼类的一个亚纲,绝大多数成员已灭绝,此类鱼的特点是鱼鳍中有一个中轴骨)能登上陆地,且最早的肉鳍鱼类化石多在中国被发现。

此外,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上颌与下巴,这些器官是怎么演化来的?我们的这一研究也与当下生命科学紧密相关。

 您对古鱼类化石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环境的演变。您认为古代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也是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一部分。要了解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化石复原特定时代的生物,还要研究当时地球的水温、含氧量等环境因素。了解过去是理解现在的基础,只有弄懂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理解未来。

 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普视听作品能更有效地向青少年准确传播科学知识?

古生物学家的任务是呈现生物演化,公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团队努力把研究成果里的古生物融入生态系统,使其鲜活起来。就像影视作品《侏罗纪公园》展示生物关系一样,我们通过动画等形式,复原了4亿多年前海洋里脊椎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带观众穿越时空感受生命演化,让大家明白生命是自然演化而来。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它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您对杂志的发展有哪些祝福和期待?

1980年,我上大学时,经常待在图书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伴随我成长,我对它感情深厚。希望杂志能“以史为鉴,启迪民智”,祝愿《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越办越好,取得更大成功,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科普视听的焰色反应点亮了求知的瞳孔,数据洪流正漫过青春地平线。院士们的知识承载着崭新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正在青少年心海中掀起智慧的惊涛……

(责任编辑 /牛一名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