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作者: 戴媛

设置游戏区域,促进合作意愿

多样化的游戏区域能激发孩子们合作的内在动机。不同区域独特的游戏形式和材料会吸引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当有共同爱好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主动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比如,在绘画创作区,喜欢绘画的孩子可以合作创作连环画;在积木搭建区,喜欢动手的孩子可以相互讨论,一同搭建城堡等作品。

合作性游戏区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分工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角色扮演区,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们需要相互理解和协调各自的角色设定,通过默契配合演绎剧情。

合作性游戏区域能促进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会技能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相互支持、鼓励的重要性,学会宽容、理解和照顾他人。比如,在游戏的困难关头,孩子们会相互鼓励、指导,共同渡过难关,增进彼此的友谊。

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合作精神

制定游戏规则是孩子们相互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需要他们运用沟通、表达、倾听等能力。例如,在角色扮演区,孩子们需要就剧情发展、角色分工等问题进行讨论,理解对方观点,共同制定出一套大家认可的规则。合理的游戏规则有利于游戏的有序进行,能够为孩子们的合作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比如,在积木搭建区,孩子们可以规定每次搭建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共同动手等环节,最后合作收拾材料;在绘画创作区,孩子们可以约定绘画工具的共享方式。这些规则的制定有利于避免争执、冲突,让孩子们在友善、协作的氛围中参与游戏活动,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团队合作。

在游戏过程中遵守并执行规则对培养孩子们的自律性、责任心等品质也大有裨益。比如,游戏中的分工合作、听从指挥等行为需要孩子们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然而,将规则视为神圣不可违背的存在也不可取,教师和孩子们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修改、完善规则,让规则真正发挥引导合作的作用。

注意引导方式,提升合作技巧

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清晰地阐述游戏目标和要求,引导孩子们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美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合作环境,增强孩子们合作的信心和动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对不同的合作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引导方式。比如,当孩子们在分工合作中存在矛盾时,教师可以组织大家讨论,让每个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尊重和包容他人的品质;当孩子们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瓶颈时,教师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孩子们的监督和反思能力。比如,在绘画创作区,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相互欣赏并提出修改建议;在角色扮演区,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相互评判表演效果并给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可以在相互监督中发现合作中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另外,在合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达成共识、排除分歧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示范演练等多种形式,培养孩子们倾听、表达、协调等交流技巧,为今后的高效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合作行为

积极评价可以强化并内化孩子们的合作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奖赏和鼓励的行为会得到加强并被重复出现。当教师及时对孩子们的合作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赏时,孩子们会感到自豪和获得成就感,从而愿意在今后的游戏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

积极评价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合作氛围。孩子们在合作中常常会遇到分歧和矛盾,容易因此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教师的积极评价就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这样不仅能提振孩子们的合作信心,还能帮助他们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化解矛盾,用包容、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积极评价是实施激励政策的重要手段。按照激励理论,恰当的外在奖赏不仅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孩子们树立目标意识。教师可以设立“合作之星”等荣誉称号或小奖品,对表现优异的合作组合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这种评价方式能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获得鼓励和动力,从而乐于向更高层次的合作水平迈进。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通力合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环境,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引导合作;家长在家庭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孩子主动合作、体谅他人。只有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孩子们在课堂和家庭中都受到良好的熏陶,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品德操守。

作者单位|盱眙开发区中心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