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游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冯智倩闯关游戏
在设计闯关游戏时,需在教学内容和游戏难度上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为学生设置一道又一道的挑战关卡。
关卡一:认识人民币
先为学生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然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人民币的面值,回答正确的学生即可通关。
关卡二:支付计算
先说明商品的价格,然后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民币来支付,连续两次支付正确的学生即可过关。
关卡三:市场交易
由教师扮演买家,学生扮演卖家,让学生准确计算出“买家”购买商品的总价,当“买家”支付人民币后,学生又要准确计算出找零金额,连续完成三次交易的学生即可过关。
接龙游戏
开展接龙游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游戏规则
在正式开始游戏之前,教师需详细讲解接龙游戏的规则,即每个学生按照顺序接龙,前一个学生说出的最后一个数字为下一个学生说出的数学计算式的开头数字。
游戏准备
在游戏开始前,教师需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学生组成。
开始游戏
让每个小组逐一开始接龙游戏,如小组的第一名学生说出“1”,第二名学生则接龙说出“1+1=2”,第三名学生则接龙说出“2+2=4”……
完成游戏
当所有小组都完成接龙游戏后,教师统计每组用时,用时最少的小组获得胜利。
竞赛游戏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竞赛游戏。在设计竞赛游戏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合作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积极分析数学难题。
游戏准备
在教学“认识物体”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让学生准备好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形状不一样的物体,如包装盒、积木、乒乓球、铅笔筒、文具盒,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

“蒙眼摸物”竞赛游戏
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指挥,一人负责摸索,负责摸索的学生戴上眼罩,在指挥者的指挥下通过触感去猜测物体的形状,用时最少的一组获得胜利。
“我是小设计师”竞赛游戏
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每组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合作设计出他们喜欢的东西,看看哪个小组设计得又好又快,看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漂亮、最有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包装盒、铅笔筒等物体设计出了可爱的小汽车,利用积木等物体搭建出了漂亮的城堡,利用包装盒等物体制作出了简单的高层建筑……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一边交流一边思考一边操作,设计出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拼图游戏
拼图游戏是指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重新组合的游戏,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比多少”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喜欢的“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拿出七巧板,然后进行排列。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问学生几个问题:“在你的摆放中,哪种颜色的七巧板用得最多?红色七巧板的数量比蓝色七巧板的数量多吗?你能让每个颜色的七巧板数量相等吗?”在问题导向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紧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摆放图案,让学生能够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学生通过充分反思和探索新知,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抱团游戏
抱团游戏不仅能够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学习,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在教学“ 5以内的加减法”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喊数字”抱团游戏。教师担任游戏主持人,在游戏开始时让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然后让他们跟随背景音乐顺时针转圈,当教师喊出某个数字时,如“5”,每5个学生应抱在一起,没有抱团成功的学生则被淘汰。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要求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在游戏中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包含一定数学知识的虚拟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他们积极拓展思维,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培养数学思维。
游戏准备
在教学“元、角、分”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商品买卖”角色扮演游戏,选取班上的几名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其他学生则扮演顾客,让每名学生都准备好人民币,两张五元、三张一元、五张一角。
游戏过程
在游戏开始时,教师需做好示范工作,如教师向其中一个“老板”询问“这个橡皮多少钱”,“老板”回答“两元钱”,此时教师就会给“老板”两张一元钱。示范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游戏体验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元、角、分”,并准确计算出交易金额,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