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作者: 沈晓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来湘考察时,要求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2020年9月来湘考察时,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要求我们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并作出“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2024年3月来湘考察时,要求湖南在打造“三个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并提出“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更大发展”的殷切期望。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包括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内的“三个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责任感使命感
湖南地处沿海的腹地、内陆的前沿,在全国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改革开放历史演进的必然要求。
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好“三个高地”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明确的“三个高地”建设任务,不仅是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湖南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在“三个高地”建设中,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具有基础性作用,无论是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还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都离不开对外开放的牵引和助力,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新征程上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这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少数国家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多。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湖南要想加快发展,必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这是内陆地区迎头赶上的必由之路。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约湖南区域竞争力的一块短板。目前全省外资外贸规模在全国占比较小、排位靠后,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和排位不相匹配,与一些兄弟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湖南要想在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在补齐开放短板中赢得主动,为国家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传承湖湘文化开放基因的现实需要。湖湘文化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特质,湖南人素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和“闯天下”的豪情。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湖南多次引领风气之先,从魏源第一个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左宗棠等领导开展洋务运动,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湘籍革命者掀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都体现了开放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紧跟党和国家对外开放步伐,扎实推动杂交水稻、湖湘文化、湘品湘商等漂洋过海,实现了开放发展的新跨越,目前已与全球110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城,与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新征程上湖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蕴含的开放基因,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努力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彰显新的担当。
二、掌握思想武器,切实遵循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对外开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怎样对外开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引领全党全国上下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开放发展规律,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找准定位、多作贡献。
统筹好内循环和外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波动性,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牢牢把握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融入国内大循环这个基点,充分发挥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通阻碍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的卡点堵点,更好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积极应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际资本、要素、市场更加紧密地与国内省内需求相结合,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统筹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外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开放工作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外宣“五外联动”。湖南作为对外工作重点省份之一,要把外事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去定位和谋划,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统筹用好各类对外开放平台和资源,进一步加大稳外贸、稳外资、促外经的力度,精准务实推进教育、科技、医疗、文旅、环保、减贫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湖南故事”,努力形成“外贸提质、外资优化、外经拓展、外事赋能、外宣鼓劲”的良性循环。
统筹好改革和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实践中,湖南既要坚持以改革的思维抓开放,以深层次改革破除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政策环境、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又要注重以开放的视野促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带动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统筹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手抓。对湖南来说,坚持对内开放就是要增强对接重大国家战略的主动性,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主动靠上去、精准融进去,借力改革开放门户地区“跳板”功能实现“借船出海”。坚持对外开放就是要找准湖南在世界经贸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想方设法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贸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持续提升对全球要素的吸引力、驱动力,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对外投资体制和政策,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对湖南来讲,要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的区位条件和综合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支持优质存量企业扩能升级的同时,既注重引进资金和项目,也注重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国际战略投资者落地湖南。此外,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引导湖南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开拓全球市场、优化海外布局、适应海外环境,进一步强化合规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推动更多产品、装备、技术、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统筹好开放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湖南越是扩大对外开放,越要重视安全。正确处理好“油门”和“刹车”的关系,加强对开放过程中各种风险源的分析研判,落实“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危业不投”要求,建立健全境外项目风险全天候预警评估机制,把握风险走向、预判风险所在,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着力构建与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持续抓好经济、金融、社会、教育、科技、网络、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涉外风险防控,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更好运用开放发展的成果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三、紧扣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湖南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在加强通道建设、拓展开放空间上聚焦发力。近年来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科学谋划出省、出境、出海通道建设,加快完善国际贸易通道体系,“立体出海”的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2024年湖南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怀化东盟班列三条铁路国际贸易通道发运量均超过千列,长沙成功获批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岳阳城陵矶口岸稳固长江“百万标箱枢纽大港”地位,虞公港正式开港运营,湖南航空口岸出入境162.9万人次、居中部首位。下一步,湖南将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推进中欧班列(长沙)集结中心、长沙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构建“一江一湖四水”港口网络体系,发挥怀化国际陆港、湘粤非铁海联运、湘沪非江海联运等通道作用,着力扩大开放通道覆盖面和服务面,推动贸易通道提标扩能,切实把湖南的通道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和发展优势。
在提升平台能级、积蓄开放势能上聚焦发力。湖南拥有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世界计算大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重大平台,2024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2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非进出口贸易规模居中西部省份第一。同时,积极打造开放的科技研发生态,大力推动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8月省级和长沙市出台专项政策以来,长沙月均新引进研发机构是政策出台前的4.4倍。下一步,湖南将以标志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开放平台扩能升级,提升平台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在区内集聚发展,围绕装备制造、现代种业、生物医药、新能源、航运物流、临空临港经济、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制度集成创新,推动“新型易货贸易”“项目换资源”等集成创新,加快建设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和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积极发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业态,不断提升开放竞争力。建好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深度参与中非“十大伙伴行动”,大力推动国内从事对非贸易和非洲从事对华贸易的经营主体向湖南聚集,积极招引培育对非合作龙头企业,加大产工贸一体化项目建设和海外仓布局,推动湖南对非贸易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对非经贸合作“国家队”。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导向,高质量办好各类展会,推动展会、贸易、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活动搭台、经济唱戏”,不断提高在对外经贸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