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炉边争吵”,荒腔走板的正剧
作者: 迦见
3月11日,美乌代表在沙特会面,争吵十余天后,双方回到了谈判桌。会谈结果据称“颇具建设性”,但美国想要的矿产协议暂时还没敲定。事实上,整个世界都还没从2月28日那场“旷世争吵”中回过神来,尤其是美国的盟友们,裂痕已经产生,弥合谈何容易。
回到争吵当天,双方起初尚能保持着礼节性的交谈,一切看起来还算融洽,但当交谈进行到约40分钟时,气氛瞬间变得紧张。现场气氛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针锋相对、含沙射影,美国副总统万斯煽风点火、故意带节奏,美国总统特朗普怒不可遏、碾压式反击,对泽连斯基如对小辈般极尽训斥、羞辱之能事。
通过其他现场媒体的镜头,人们看到,以总统们的激烈争吵为背景,乌克兰驻美大使奥克萨娜·马尔卡罗娃躲在摄像机阴影之中,无助地垂首抱头,现场的乌克兰摄像记者则一边工作,一边泪湿眼眶。
随即,来访的一国总统泽连斯基,“被逐出白宫”,后续的午餐国宴、联合新闻发布会等安排全部取消。这种盛气凌人的“外交失礼”,是非常罕见的。英国《卫报》评论称,这是现代历史上最大外交灾难之一。
这不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场争吵,更是一场在聚光灯下暴露无遗的国际关系尴尬剧。它让我们恍惚间有一种文明倒退、国际交往伦理荡然无存之感,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两百年前那种帝国主义横行的无序时代。在那一刻,人们似乎看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白宫的炉火中噼啪作响。

泽连斯基“被逐出白宫”
1933年春,一场“Fireside Chat”(炉边谈话)让白宫的壁炉名扬四海。美国总统罗斯福用娓娓道来一席话,鼓舞了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国民。
令人诧异的是,92年后,一场始料未及却早有铺垫的“Fireside Quarrel”(炉边争吵),在白宫的壁炉边,在众多媒体镜头前,继而在全世界纸媒、电视媒体、社交媒体的受众眼前,公然上演。类似的壁炉,穿越时空之隧,这一次却映照了一场令全球瞠目、可载入国际外交史的荒诞真人秀。
炉边的“火星”是怎么点燃的?
稀土矿产协议背后的蚕食鲸吞,以及泽连斯基的公开强硬说“不”,成为酝酿此次争吵的最大语境。

这份被美国描绘为“双赢”的协议,欧洲人评价却是“充满殖民主义”(当然,欧洲人在乌克兰问题上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乌克兰拥有被美国列为“关键矿产”的50种矿产中的22种。按照美方起草的协议,乌克兰需将稀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未来收益的50%注入美乌共管基金,美国将最大程度拥有基金孳生的经济利益,并将其中部分用于对乌克兰的再投资,直至累计乌方出资5000亿美元为止(换言之,就是“用乌克兰的资源收益收购乌克兰的资产”)。协议全文未提安全保障,却写满美国利益的安排。
这样的“双赢”,霸权的味道,早已溢出纸面。
国家利益,原本就是直白的,但一般还不至如此于“赤裸裸”。这次,可谓连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扯了下来。特朗普试图通过矿产协议逼迫乌克兰交出本国稀土矿产开采权,以补偿美国(拜登政府)的对乌援助,但泽连斯基认为美方“要价”过高,且协议过于苛刻,因此公开拒绝签署。
为了逼迫乌克兰速签矿产协议,美国早已单方面开启了“强压”模式:启动同俄罗斯直接谈判,将乌克兰排除在谈判桌外;在言论上连连向泽连斯基“开火”;甚至威胁禁止乌方继续使用SpaceX的“星链”卫星网络服务。一系列赤裸裸的资源争夺和外交胁迫,成为早期殖民主义在当代的露骨复刻,也成为新殖民主义的全息投影。
这场博弈破裂的余波,仍在衍射和叠加。其后果,深远且未知。
民粹主义下的“表演政治”
西式政治,有其内在的运行机理。利益导向的逻辑更为直接。但一般而言,政治活动、外交行为,总还是有一套基本准则的。
比如,议程的预设性。所谓预设性,无非还是基于利益导向。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出于职业政客的专业训练,一项政治活动、外交活动,一般不会过于走样变形、偏离轨道。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尤其在民粹情绪甚嚣尘上的不少国家,“不疯癫,难成仙”,成为一条反之亦然的终南捷径。这就带来了政治活动和外交行为的“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性”,亦即:在近些年国外越来越多国家出现极右政治派别(人物)走红、当权的局势下,原本应该专业、克制、遵守某种礼仪底线的政治行为、外交活动,在面对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时,也往往会因为一方或双方的政治需要甚至“民意需要”,在一些无碍宏旨、或因专业性很强而应技术解决的问题上,却能演化出过度情绪化、大动干戈的惊天场面。

这种现象背后是“表演政治”的兴起,培育出民粹时代的权力修辞学。在民粹主义的浪潮中,极化政客(美其名曰“性情中人”)通过迎合、挑拨、煽动选民情绪,获取支持。很显然,当下一些极化政客的选民构成中,不乏那些对传统政治不满、渴望“强人政治”的群体。这种政治生态下,政治人物为了迎合选民,不惜在国际舞台上放弃外交礼仪和专业性,将外交活动变成一场“真人秀”。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表演”需求,除选举政治本身的痼疾之外,更要放在当前各国政治走向的语境下观察。
“民粹”何来?除了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传统变迁所客观催生之外,极端化政客的刻意迎合、挑拨、煽动,也“功不可没”。
看看特朗普的选民构成(以教育程度不高的“白右”中下阶层为主力盘),看看其他国家异军突起而当选者的反智言论、反科学判断、反规则举动以及类似的选民构成,很显然,特朗普不是唯一的“主演”。
比如,主张全面美元化、关闭阿根廷央行、削减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激进措施的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人称“阿根廷版特朗普”),就是一个民粹政治的标本式存在;又如,以反移民、反欧盟、反建制为纲领的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在2025年大选中“大放异彩”、一跃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又如,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的领导人勒庞,近些年拥趸日增、风头正盛……据统计,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不少于7个国家的政府由极右翼掌权,或者有极右翼参与执政联盟;而在欧洲议会,极右翼党派坐拥至少1/4席位。
这些极化政治人物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通过迎合、挑逗选民的极端情绪,获取政治资本,不惜牺牲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

这里面有着一种默契:你们爱听这些是吧,那我便在庙堂之上、镜头之前说给你们听、演给你们看;你们对自己的简单化判断、反智言论、无底线行为(如偶像败选了就洗劫国会)还不够“自信”是吧,那我便以官方、精英的身份告诉你,不必顾虑、不用胆怯,大胆喊出来,你们想的、说的、做的都是“对”的、“正义”的,都是爱国者的拳拳之情、磊落之举!于是乎,他们上下一拍即合、款曲贯通了,一场又一场民粹主义的拟像狂欢此起彼伏,最终形成共振,亢奋合流。
这些极化政治人物的崛起,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中的一个趋势:传统政治模式和建制派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而极端化、民粹化的政治势力正在崛起。毫不夸张地说,在右翼民粹主流化、政治主张碎片化的冲击下,欧美的传统主流建制政党处于不断边缘化的“存亡之际”。这种趋势不仅破坏了政治的稳定性,也对国际秩序和外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还有希望修复撕裂、重拾敬畏吗?
正如美国政客所说:“(一个国家)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在菜单里。”这类毫不掩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高论,让人不寒而栗。
这种霸权主义思维不仅破坏了国际秩序,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平等。美元到哪里,美国的法律、“长臂”就延伸到哪里。当大国以自身利益为先,当无视国际规则和小国权益成为“有样学样”的显规则,每个国家都难免人人自危。
人类社会好不容易走过了赤裸裸的军事掠夺时代、武力殖民时代,刚刚建立了还算文明和公平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机制没多久,如今却在欧美一些国家内部,因民粹意识的回潮、政治(政客)的小算盘而被弃如敝履,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令人忧虑的是,当这种反智的民粹情绪、规则的退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带头蔓延开来时,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
美乌“炉边争吵”能否得以修复,要看后续双方的利益考量和理智权衡。目前沙特这场会面,尚不足以给出答案。世界局势走向何方,仍待观察。
但反常、反智事件的出现,应该引起所有人深思和警惕:罗斯福时代温暖人心的炉火,今天是否已经变形为焚化国际秩序底板的烈焰。这种退化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失序,更是部分政治人物在利益洪流中对政治文明底线的集体弃守。
按照黑洞理论,在坍缩后,一颗恒星会慢慢变成无底的黑洞,连光也逃不出它的魔掌,连原子都会被压碎。霍金、卡特尔等人认为,当黑洞形成之后,只剩下质量、角动量、电荷这三个不能变为电磁辐射的守恒量,黑洞极其简单,它几乎没有形成它的物质所具有的任何复杂性质,恒星的绝大多数信息由于坍缩消失了—恒星坍缩,意味着物质的湮灭;国际政治文明的“坍缩”,意味着某些规则和底线的退败。

或许正如某句警世之言所说:“当摄像机开始吞噬现实,很多政治活动都将退化为真人秀剧本。”确实,当国际政治活动变成单纯迎合、取悦反智情绪的流量竞赛,或利益攫取的竞技场,“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以义为先、义利兼顾”义利观的胸襟,都将显得更为稀缺和宝贵。
在这出“炉边争吵”荒诞剧的终章,每个观众都将是文明的陪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