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七○二所所长叶聪:科研“天命”掌握在青年手中

作者: 贾璇

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七○二所所长叶聪:科研“天命”掌握在青年手中0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科研“老经验”要习惯青年人才带来的“看不惯”。

“我也有过被老经验‘看不惯’的科研经历,但正是这份‘看不惯’里,可能藏着许多颠覆性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七○二所所长叶聪在会议间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叶聪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完成近百次下潜,亲历并见证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20余年间,叶聪从一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一群青年科技人才奋斗的领航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年科技人才”这个关键词反复出现,成为各界讨论的高频词汇。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重点提及:2024年提到“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2025年更加直接,提到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这足见青年科技人才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深受鼓舞,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去做。”叶聪说。

打破年龄与学历的 “隐形门槛” 

2002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列为我国863计划重大专项。次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负责总布置设计,是中国载人潜水器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此前,中国深海探测的刻度线仍停留在600米——还没有达到国际上对“深海”的定义深度,即10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面对标准规范缺乏和国外技术封锁,他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创性地进行了潜水器总布置设计,独立完成了所有设计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以及潜水器总图。

叶聪的经历是万千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个缩影。无论从科技强国创新突破的紧迫性来看,还是就科学事业不断向前的现实需求来看,给青年科技人才“压担子”是大势所趋。

现如今,叶聪在工作中发现,和20年前相比,当下的青年科技人才普遍拥有高学历,在好奇心、专注力、持续研究力和自主选择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素质,早些年我国科技人才“断档”问题一去不返。

“我们团队平均年龄在34岁,队伍很稳定。有新需求招新人时,都是双向选择。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储备充分。科研事业已经具备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叶聪说。

他特别指出,青年科技人才的界定甚至可以不局限于传统标准。他建议以“35岁以下”科技人才为核心群体,“他们相对而言,社会负担较轻、创新动力充沛”。同时他强调:“创新无关年龄,不论是28 岁的博士或 50 岁的工程师,只要有想法都应获得机会。” 他呼吁打破 “唯学历、唯资历” 的用人“枷锁”,为更多“特立独行”的科研者敞开大门。

科研项目管理者要学会 “弹钢琴” 

一段时期以来,在科技创新的马拉松赛道上,本应是主力军的青年才俊,却频现“起跑就遇减速带”的困境。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制度上比较僵化和保守。科研项目申报表里,“工作年限”成为硬性参数;学术会议座席上“资历”成为准入门槛;创新资源分配体系中,习惯以“缺乏经验”“履历尚浅”为由,人为给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设置“天花板”……

叶聪认为,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应该进一步破除“怕年轻人犯错”的想法。“初生牛犊”的另一面是不拘传统,不断颠覆,这是容易被“老经验看不惯和质疑的地方”,但也是科研取得突破的路径之一。

叶聪直言:“让年轻人犯错是一种投资。”他以团队为例,提到曾有性格很“轴”的成员坚持“死磕”某项实验,虽然从项目进度上拖延了时间,但最终实现了关键性突破。

他强调,科研管理者需要调整心态,“与其居高临下地‘宽容’,不如主动拥抱创新的不确定性。”管理者不仅是教导者,更是支持者和引导者。

三年前,叶聪就曾建议将“奋斗者”号开放给青年科学家,甚至鼓励有“好点子”的中学生参与前沿实验,将科技创新的过程再前置,让青年科技人才“苗子”的心里冒出创新的“苗头”。

面对科研项目的进度压力,叶总提出 “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并重”的理念。他坦言,自己的团队也曾因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而焦虑,但最终发现 “意外突破往往来自这些‘不和谐音符’”。他倡导管理者“像弹钢琴一样”把握节奏,在计划框架内为创新预留空间。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就是要给青年人“压担子”。在叶聪看来,一方面,青年人的身板儿要够硬,能够担得起重担;另一方面,资源掌握者也要肯放手,勇于把重担交出去。

谈及团队最新动态,叶总透露,今年将重启深海之旅,率队开展深海试验,验证新装备和新技术。他笑称:“新项目的研发团队依旧年轻。” 他相信,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活力将在海洋深处迸发出新的火花。

当被问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寄语时,叶总以自身经历共勉:“20 年前,我 24 岁成为主任设计师,这得益于前辈的信任。今天,我们更需以同样的魄力为年轻人搭台。”

他引用火爆的电影《哪吒》台词 “我命由我不由天”寄语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的‘天命’,掌握在敢想敢为的青年科技探索者手中。”

编辑:孙晓萌[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