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军工支柱

作者: 陈宏

浴火重生(1945~1949年)

1945年1月16日,经过短暂、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解放拉多姆市,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下属的重工业特别小组几乎是在枪炮声刚停息就进入拉多姆市,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当地重要的工矿企业特别是拉多姆厂,迎接未来的重建。1月21日,拉多姆厂重建委员会成立,爱国工程师马里安·波尼亚托夫斯基被任命为委员会主任。

波兰军工支柱0
二战后的拉多姆市一片断垣残壁

刚解放的拉多姆厂完全是一片废墟,重建委员会依靠行政权力从几家德国人的工厂没收一些机器和发动机,还向斯卡日斯科·卡缅纳弹药厂借用一些机器设备,总算勉强开工。要想全面复产,就需要拿回被德国人掠夺走的机械设备。但和战后所有的赔偿问题一样,设备归还工作进展缓慢,一直扯皮到1946年春天才有所收获,最终成功要回约1000台(套)机器设备。

长期以来,拉多姆厂一直以拉多姆军械库的名称运营。1948年9月15日,工厂改名为联合金属制品厂拉多姆第一分厂。早在复产后不久的1946年,工厂就开始生产苏联TT33手枪零部件,共组装完成360支。同年,工厂还生产出近300支PPSh41冲锋枪的枪管。之后几年,工厂继续生产以手枪和冲锋枪零部件为主的军工产品,1948年开始生产信号枪。

波兰军工支柱1
DP-27轻机枪的4联装型号DTM-4

与此同时,工厂还努力发展民用产品,拳头产品是纺织机械上使用的纺锤。拉多姆厂在没有外国援助的情况下自主开发出波兰第一台工业缝纫机——鲁兹尼克LZ3缝纫机,专门用于服装工业,这对于波兰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至关重要。

军民并重的经营方针也让员工队伍不断扩大,1946年员工人数达到600人,1948年达到近2000人,1949年接近4000人,超过二战前的最高水平。为了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工厂管理层在福利待遇上投入大量资源,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各种生活便利和娱乐设施。首先是重建工厂的诊所、子弟幼儿园和托儿所,新建工人俱乐部,后来还成立了铜管乐队。体育俱乐部也得到恢复,主要参加行业系统内的各项体育比赛。

再创辉煌(1950~1971年)

1950年,作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一个主要标志,波兰开始实施国民发展六年计划,旨在以苏联为榜样,迅速而全面地实现工业化,其重点在于快速发展重工业和金属冶炼工业。尽管拉多姆厂不属于上述两个重点行业,但由于其军工性质,仍然得到波兰政府的大力扶持。1951年12月31日,工厂改名为拉多姆沃尔特通用金属工厂,拉多姆厂的发展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根据官方数据,1951~1954年,拉多姆厂获得约2.5亿波兰兹罗提(波兰货币名称)资金以升级改造、扩大规模。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建筑工程和机器设备,大大增强了工厂的产能和技术。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波兰政府力图将拉多姆厂打造成该国最大的轻武器工厂,不但为波兰人民军,还能为其他友好国家提供武器。1949年底,拉多姆厂开始生产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当时的记录显示M1944卡宾枪的年产量达到30000支,大大超过该厂在二战前仿制德国毛瑟步枪的产量。

次年,拉多姆工厂在之前生产PPSh41冲锋枪枪管基础上,开始生产整枪,尽管当时苏联已经开始换装AK47突击步枪,但PPSh41冲锋枪在波兰人民军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仍然很受欢迎,故冲锋枪年产量高达25000支。1951年起,开始生产PPSh41冲锋枪的后续型号PPS43冲锋枪。1952年,开始生产DP27轻机枪,年产量2500支,同年还生产DP27的车载型DT,1955年投产DP27车载改进型DTM。

波兰军工支柱2
苏联ZU-2 14.5mm双管高射机枪
波兰军工支柱3
P-64半自动手枪及其枪套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战后拉多姆厂轻武器生产高峰在1950~1953年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具体统计数据已经无法考证。这一波生产高峰之后,随着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和TT33手枪逐渐从苏联和东欧各国军队退役,该厂也开始面临武器订单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但国际局势的变化再次为拉多姆厂注入一剂强心针。1955年5月,苏联和其他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是东方阵营的政治军事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成员国的武器装备,特别是轻武器的通用标准化成为这一联盟的标志之一。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同时也是华约组织中军事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装备的AK47突击步枪顺理成章成为华约组织各国军队的标准单兵武器。

波兰军工支柱4
拉多姆厂在1960年代生产的“弓箭手”牌家用缝纫机

波兰军工支柱5
PM-63 RAK冲锋枪及其配用的9mm马卡洛夫手枪弹
波兰军工支柱6
拉多姆厂的拳击运动员卡齐米日·帕兹齐奥
波兰军工支柱7
波兰自研配用于AKM突击步枪的6H4刺刀
波兰军工支柱8
P-83“钒”式手枪

1957年,拉多姆厂开始仿制AK47第3型。根据现存资料,当年生产20300支该型步枪,次年产量达到近12万支,1960年产量达到20万支,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保持这一水平。在大量生产AK47突击步枪的同时,从1958年开始生产RPD轻机枪。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是除苏联外少数几个大量生产RPD轻机枪的国家,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朝鲜和埃及。目前发现的历史记录还显示,拉多姆厂1958年开始生产苏联ZU-2 14.5mm双管高射机枪,用于防空和反装甲车辆,开始每年生产200挺,两年内增加到每年900挺。

那段时期,由于拉多姆厂在波兰轻武器行业的龙头地位,波兰许多研发部门的手枪设计方案都在该厂完成原型枪的制造,大部分方案未能定型,但其中的P-64手枪最后成为波兰军警的制式手枪。

P-64是波兰炮兵研究所于1950年代末为参加新型制式手枪选型研制的一款单/双动手枪。该枪在原型设计阶段有2种口径,M(警用)型发射.380 ACP手枪弹,弹匣容弹量6发;W(军用)型枪管更长,发射9×18mm马卡洛夫手枪弹,弹匣容弹量也是6发。在1961年的测试中,M型最后胜出。1965年, P-64取代TT33成为波兰军警部门的制式手枪,官方名称为wz.1964 9mm手枪。

中国轻武器爱好者所熟悉的波兰PM-63 RAK冲锋枪也是拉多姆厂的产品。这型冲锋枪可算是最早的个人防御武器之一,当时华沙理工大学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满足非一线士兵对于轻型防御武器的需求。PM-63 RAK冲锋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77年,该枪曾装备波兰人民军和警察,还出口到一些阿拉伯国家、越南和东德。我国也仿制过这型冲锋枪,称为82式冲锋枪。

即使成为波兰第一大兵工厂,拉多姆厂仍然没有放弃以纺织机械为主导的民品生产。1957年,拉多姆厂开始生产多种型号的“弓箭手”牌工业用和家用缝纫机,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拉多姆厂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商之一。1969年,其民品年产值超过5.6亿兹罗提,其中家用缝纫机的国内销售额就贡献5.2亿兹罗提。1949~1969年,工厂总共生产近200万台缝纫机,除了出口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出口到西德、希腊、土耳其、智利、伊拉克、黎巴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甚至小批量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除缝纫机外,拉多姆厂也生产多种机电产品,这些产品不但在国内销售,并且出口到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埃及等国家。

随着产品种类扩大和产量的增加,拉多姆厂的员工队伍不断增加。1966年,员工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9800人。为了提高员工素质,工厂在1961年建立一所面向所有工人的技术培训学校,随后几年又开办一所青少年职业学校和一所成人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拉多姆厂一直亟需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与波兰各理工科大学和拉多姆高等工程学校合作,力图打造一支适应工厂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波兰政府和统一工人党的大力支持下,拉多姆厂一直通过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员工。工厂新建大量住房提供给不断增加的员工队伍,还建立托儿所和幼儿园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上文提到的工人俱乐部和文艺活动,体育运动仍然是拉多姆厂员工业余生活的重头戏。1957年,工人运动员卡齐米日·帕兹齐奥赢得欧洲锦标赛冠军,后于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获得拳击金牌。

巨变前夜(1971~1989年)

1970年12月,由于国内农业歉收,波兰政府被迫宣布大幅提高基本食品价格,此举导致一片怨声载道,波兰北部沿海地区更是爆发反对物价上涨的示威活动,最后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工人罢工。12月15日,罢工工人和波兰军警发生激烈冲突,后者进行武力镇压甚至对工人开枪,造成44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

波兰军工支柱9
“坦塔尔”突击步枪
波兰军工支柱10
PM-84 Glauberyt冲锋枪

12月20日,波兰统一工人党紧急选出新领导集体,温和派的爱德华·盖莱克担任新第一书记。他上台后推出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包括提高工人工资、增加住房建设、保持食品和工业品的低价格,还扩大向西方国家开放的力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