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防护 远离“噪声聋”
作者: 牛进长时间置身于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人的听觉系统乃至其他生理功能都会遭受损害,严重时还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噪声聋”。“噪声聋”也称噪声性听力损失,在某些特殊职业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同时,普通人也有可能因为用耳不当等原因罹患该病。只有正确认识“噪声聋”,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
危害不只是听力下降
噪声性听力损失指人们在职业生产活动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耳蜗内的毛细胞(负责将声音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受损,而引起的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这种损伤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长期暴露于噪声下可导致毛细胞不可逆死亡,即永久性听力减退。除听力下降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睡眠质量不佳、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症状。
1.听力下降
患者初期表现为耳鸣,离开噪声环境也能长时间“听到”高频的嗡鸣声,然后会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起初听力下降的程度较轻。离开噪声环境后,患者听力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但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下,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下降或丧失。
2.其他危害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可能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引起其他健康损害。例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的劳动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入睡困难等症状。部分中老年职业群体会出现血压升高、肠胃不适、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有研究发现,女性长期接触噪声还会发生月经失调等问题。
容易发生“噪声聋”
的职业人群
职业性噪声是诱发“噪声聋”的主要原因,在机械制造、矿山开采等行业中,机器、车床等作业设备会发出高分贝的噪声,因此这些行业的劳动者更容易出现“噪声聋”。
1.建筑业
在建筑工地上,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等大型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轰鸣声;打桩机作业时会产生冲击噪声和振动噪声;使用钻机在岩石、混凝土上打孔时也会产生高频率噪声。建筑工人、挖掘机等设备的驾驶员,可能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
2.制造业
在生产制造中,切割机切割金属工件,研磨机打磨木材等都会发出高强度的噪声。压力机和冲床在进行金属工件的加工和冲压时,会发出尖锐的冲击噪声。此外,高速旋转的风扇、涡轮机、发动机,也是常见的噪声源。从事切割和研磨金属、木材等工作的工人是“噪声聋”的高发群体。
3.交通运输业
飞机发动机工作时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与大气混合会产生噪声,发动机自身振动也会产生噪声;飞机降落时起落架(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声音,以及前缘缝翼、后缘襟翼也会发出巨大噪声。飞行员、乘务员、机场地勤人员的听觉容易受职业噪声影响,发生职业性“噪声聋”。除飞机外,地铁、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在运行时也会产生噪声,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发生听力损伤。
4.采矿和冶金业
矿山开采中使用的破碎机、钻孔机、输送机等,在工作中会产生噪声。加上矿洞属于半封闭环境,这会进一步加剧噪声的危害。金属冶炼中使用的高炉、熔炉以及各种冶炼设备,也会产生高分贝的噪声。从事采矿、金属冶炼业的劳动者容易发生职业性“噪声聋”。
5.纺织印染业
纺织印染行业的生产性噪声主要存在于纺纱车间、织布车间。车间空旷,每个车间有几十台、上百台设备同时作业,纺织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可以达到100分贝。如果没有采取措施降低车间噪声,从业者不加强个人防护,很容易发生听力损伤。
普通人也可能发生
“噪声聋”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噪声聋”是职业病,只要我不从事那些职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随着娱乐休闲方式的改变、电子产品的普及,近年来“噪声聋”的患病人群呈现出非职业化和年轻化趋势。比如,长时间、高频次处于KTV、酒吧等高强度噪声环境,可能损伤听力。部分学生、上班族,长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看视频。如果耳机音量过大、使用耳机时间过长,会增加听力损伤的发生风险。个别商户使用高音喇叭进行广告宣传,让周围居民暴露在高分贝噪声之下,也可能影响人的听力。此外,突然发生的鞭炮声、爆炸声也可能影响人的听力。
做好个人防护
远离噪声危害
目前,对于噪声造成的永久性听力损伤,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个人来说,做好防护措施才能保护听力健康。
1.噪声环境从业者应做好职业防护
从事冶金、建筑、制造、纺织等行业的劳动者,发生“噪声聋”的风险较高,应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噪声水平,以及噪声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严格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进入噪声超标的作业区域之前,必须规范佩戴耳罩、耳塞等噪声防护用具。耳塞应完全插入耳道,耳罩应紧密贴合耳朵,及时更换破损的防护用具,以确保防护效果。
听觉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不宜从事强噪声作业。对于从事强噪声作业的劳动者而言,在上岗前、在岗期间乃至离岗之时,均需接受全面的健康体检,尤其需密切关注其听力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存在暂时性的听力下降,要及时申请休息或者是调离岗位,避免病情加重。
2.非相关职业人群应科学用耳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应该养成科学用耳的良好习惯,以有效预防听力损害的发生。建议每次佩戴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且耳机音量应严格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尽量远离高音喇叭等噪声源,避免长时间待在噪声较大的场所。如果经常需要乘坐噪声较大的地铁、飞机,可以适当使用耳塞、耳罩。如使用内置式耳塞应注意消毒、晾干。进行室内装修应采取必要的隔音降噪措施。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