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

作者: 陈之旸

蛙和蟾蜍所属的无尾目在全世界数量有7000多种,《世界蛙日:走近呱呱叫的蛙蛙们》一文中介绍了数种颇具特色的蛙、蟾蜍和角蟾,除了非洲牛箱头蛙、泽氏斑蟾和饰纹角花蟾等“洋蛙”,其余几种均在我国有所分布。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几位你可能见过但叫不上名字的蛙。

布氏泛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

隶属树蛙科泛树蛙属。头宽几乎与身体等宽,雌性体长超过雄性。在我国,布氏泛树蛙分布于台、闽、苏、浙、皖等省,常栖息于海拔500~2100米静水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5—8月是布氏泛树蛙的产卵期,卵泡一般黏附于紧靠水的泥窝或杂草根部。叫声响亮,一般为单音节、三连声且带颤音的“咵咵咵”。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0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隶属蛙科侧褶蛙属,因背侧褶明显而得名。体背皮肤较粗糙,颜色多样,有淡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灰褐色等,杂有大小不一的黑斑纹。在我国,黑斑侧褶蛙栖息于除台湾和海南以外的南方各省市。成蛙在10、11月进入松软的土中或枯枝落叶下冬眠,翌年3—5月出蛰;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4月。雌性会在黎明前后将卵产于稻田、池塘浅水处,卵群为团状,每团卵粒为3000~5500粒。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1

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

隶属姬蛙科姬蛙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体背多为淡红棕色、灰绿色或浅褐色,背上有两个前后连续的深棕色“∧”形斑。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2

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

隶属姬蛙科姬蛙属。体背多为灰绿色、浅绿色、浅褐色或紫灰色,正中央从吻端至肛部有一条黄色细脊线,脊线上有一对或两对黑色弧形斑—这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在我国,小弧斑姬蛙常栖息于南方大部分省市海拔70~1500米的山区稻田、水坑、沼泽泥窝、土穴或草丛中。雄蛙发出“嘎嘎嘎”的鸣叫声,声音低沉。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3

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

隶属叉舌蛙科陆蛙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体腹皮肤光滑;体背皮肤粗糙,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泽陆蛙体背的颜色变异颇大,多为灰绿色、深灰色,杂有棕黑色斑纹;有的种类头体中部有一条或深或浅的黄绿色或灰绿色脊线。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4

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隶属蛙科林蛙属,为中国特有蛙种,因模式产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而得名。镇海林蛙的头长大于头宽;皮肤光滑,仅体侧长有少量圆疣或长疣粒;雌性略大于雄性。雄性体背多为棕黄色、棕灰色或灰褐色,繁殖期的雌性(如左上图)体背呈现较为鲜艳的红棕色或棕黄色。

镇海林蛙广泛分布于我国苏、浙、皖、赣、湘、粤等省,栖息于从近海平面至海拔1800米植被较为繁茂的山区中。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成蛙群集于有草本植物的稻田、水塘及临时积水坑内抱对产卵。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5

阔褶水蛙(Hylarana latouchii)

隶属蛙科水蛙属,又称厚褶水蛙。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南地区,白天躲藏在石缝或土洞中,夜间出没。雄性略大于雌性,体背为褐色或黄褐色,体侧有大小不一的黑斑,背侧橙红色褶明显而宽阔。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6

大树蛙(Zhangixalus dennysi)

隶属树蛙科张树蛙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常栖息于海拔80~800米的山区树林或树林附近的田边、灌木及草丛中。雄蛙发出“咕噜,咕噜”或者“咕—嘟—咕”的连续、清脆而洪亮的鸣叫声。

大树蛙体形肥硕,雌性略大于雄性;雄性头长宽几乎相等,雌性头宽大于头长;多数个体体背为绿色,体背部有镶浅色线纹的不规则棕黄色或紫色斑点;沿体侧多有成行的乳白色斑点或乳白色纵纹;幼体(如下图)体背为绿色。

活跃在我国本土的常见蛙7

【责任编辑】谌 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