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蛙日:走近呱呱叫的蛙蛙们
作者: 陈之旸初夏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金秋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眼光短浅的“井底之蛙”,一举成名的“蟾宫折桂”,莫言先生的小说《蛙》,流行手机游戏《旅行青蛙》…… 蛙,虽不起眼,却与人类相伴已久。

每年的3月20日是世界蛙日,该纪念日由澳大利亚生物学家乔迪·罗利(Jodi Rowley)提出,并于2009年践行。世界蛙日设立的初衷是呼吁人们保护蛙类,爱护生态环境。蛙类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非法捕捉贩卖及蛙壶菌(发现于1998年的一种能严重感染两栖动物的真菌)肆虐等原因,蛙蛙们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目前,全球已有不少蛙类的野外种群数量在下降,更有超过30%的蛙类面临濒危或灭绝。阳春三月,地气回暖,蛙蛙们或将从冬眠中苏醒,或将从蝌蚪“变身”。让我们一起多多关注身边那些可爱的蛙类吧!
广义而言,蛙是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下全部物种的总称,人们常将其称为青蛙和蟾蜍,俗名“田鸡”和“蛤蟆”。蛙是两栖动物中的“大户人家”:在全球8800余种两栖动物中,约88%都是蛙。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共有9科、54属、580多种蛙。中国能成为全球17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一斑。
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
严格来说,“青蛙”并非准确的科学名称,因为全世界并没有一种中文正名叫“青蛙”的蛙,蛙家族成员们也并非个个都是一身“青衣”。若要在我国出产的近600种蛙和蟾蜍中找一种最符合传统印象的“青蛙”,恐怕要属金线侧褶蛙了。
金线侧褶蛙隶属蛙科侧褶蛙属。雄性体长约5.5厘米;雌性体形略大,体长可达6.7厘米。体背为绿色或橄榄绿色,鼓膜及背侧褶棕黄色;四肢背面绿色或有棕色横纹,股后正中有棕黄色纵线纹。这种体色有助于金线侧褶蛙藏身于水草间而不易被猎物和天敌发现。
在我国,金线侧褶蛙栖息于苏、浙、沪、皖、赣、台、鲁、辽、冀等多地海拔200米以下的稻田区的池塘内,为广布种;国外则分布于朝鲜半岛。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为冬眠期;4月下旬出蛰,繁殖期为4—6月;雌蛙在繁殖期平均产卵1500粒,卵群分散呈片状;主要捕食各类有碍水稻生长的昆虫。
长期以来,国人有捕杀、食用金线侧褶蛙和同属的黑斑侧褶蛙的习惯。虽然这两种侧褶蛙均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但笔者仍呼吁大家勿肆意捕食。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隶属蟾蜍科蟾蜍属,俗称蛤蟆、癞蛤蟆、癞疙宝、癞大鼓子等。虽然从广义而言,中华蟾蜍归于蛙类,但其实它属于蟾蜍科。
中华蟾蜍体形圆钝而肥硕,雌性略大于雄性;四肢短粗,跳跃能力差,远不如蛙科动物。中华蟾蜍皮肤粗糙,背面满布圆形瘰疣;背脊有一条蓝灰色宽纵纹,其两侧有深棕黑色纹;瞳孔黑色,虹膜土红色;鼓膜显著,两侧耳后具毒腺,其分泌的白色黏液干燥物常被称为“蟾酥”,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的功效。

在我国,中华蟾蜍广泛分布于海拔120~4300米的多种生态环境中。它们喜欢居住在陆地草丛、农田、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湿环境中,只有冬眠和繁殖期喜欢在水中。每年9、10月,成蟾会进入水中或松软的泥沙中冬眠,翌年1—4月苏醒,然后进入静水域内繁殖。蟾蜍卵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长达几米,如飘带般缠绕在水生植物上。而蛙卵则常呈块状或片状,外观上和蟾蜍卵不同,两者较易分辨。
由于中华蟾蜍外形丑陋、行动迟缓,民间又传说其有毒,所以一度遭到捕杀。其实,除了“蟾酥”可作中药,中华蟾蜍的捕虫能力也十分强,它们在保护林木、农作物和维持地域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中华蟾蜍已被明确列为国家“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任意捕捉1只,即为可依法处罚的违法行为;任意捕捉20只及以上,会构成刑事犯罪。
孟闻琴蛙(Nidirana mangveni)
中国特有蛙种,以我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浙江宁波人张孟闻先生之名命名。此前曾长时间被误认为琴蛙属的另一成员—弹琴蛙。
孟闻琴蛙隶属蛙科琴蛙属。体形细长,头长大于头宽,头顶平坦;雄性体长54~60毫米,雌性体长60~65毫米;虹膜上三分之一部为棕白色,下三分之二部为红棕色;体背为浅褐色;四肢有黑褐色横纹。
孟闻琴蛙分布于浙江中部和北部、江西东北部、安徽西南部,栖息于自然或人工的湿地、池塘和水田中,喜欢藏身于布满浮萍的水池里,浮萍下可见其头部和小部分背部。雄性不筑巢,繁殖期时会在水面或岸边鸣叫,引来雌性交配后即离去,留下雌性筑巢产卵。
与大多数蛙类“呱呱呱”的叫声不同,孟闻琴蛙发出的是2~7声连续的“喋喋喋”的叫声,类似拨动琴弦的声音,非常独特。
非洲牛箱头蛙(Pyxicephalus adspersus)
隶属箱头蛙科箱头蛙属,俗称“非洲牛蛙”,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等国。非洲牛箱头蛙体形壮硕,体长最大可达26厘米,重约2千克,仅小于产于非洲西部的世界第一巨蛙—巨谐蛙。

非洲牛箱头蛙身材肥胖;背部生有带纹理的凸起;雄性喉部的垂肉为黄色或橙色,雌性为奶油色。和蟾蜍不同,它们不会从体腺中分泌毒液,但被激怒时,会通过膨胀身体来恐吓敌手:曾有科学家记录过一只非洲牛箱头蛙面对一头非洲狮时“打肿脸充胖子”的场面。和所有蛙类一样,非洲牛箱头蛙也没有牙齿,但下颚长有锐利的凸起,具备强大的咬合力。它们的“胃口”极好,除了捕食昆虫,鱼类和爬行动物也照吃不误,甚至小型鼠类、鸟类和其他蛙类也都在它们的“菜单”上。
尽管外表粗犷、性情狂野,但雄性非洲牛箱头蛙却是细心又温柔的“模范爸爸”。每到繁殖季,雌蛙产下几千粒卵后便不辞而别,留下雄蛙单独照看。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洼会逐渐干涸,已孵化的蝌蚪宝宝面临绝境。这时,蛙爸爸会挺身而出,用强壮的身体和发达的四肢挖开一条将小水洼与周边水塘相连通的“水渠”,然后将孩子们推进水塘。真可谓父爱如山呀。

泽氏斑蟾(Atelopus zeteki)
除了“黄金水道”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境内还有一种同样顶着“黄金”名头的特产动物—巴拿马金蛙。当地人认为巴拿马金蛙死后会变成黄金,而见到这种金光闪闪的小动物会给人带来好运。2010年,巴拿马政府正式将巴拿马金蛙确定为“国家象征”,还将每年的8月14日定为“金蛙日”。
巴拿马金蛙的中文正名为泽氏斑蟾,隶属蟾蜍科斑蟾属。由于栖息地水流湍急,鸣溅声很大,所以它们很难通过鸣叫进行交流,于是发展出了一套“绝活儿”—挺直身体,挥动前爪,用“手势打招呼”。
虽然金黄的体色是一种有效的警戒色,但泽氏斑蟾仍然无法抵御致命真菌—蛙壶菌的侵害。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的50多家动物机构饲养了1000多只泽氏斑蟾,但令人遗憾的是,自2009年至今,人们再也没有在野生环境中见过它们。

草莓箭毒蛙(Oophaga pumilio)
箭毒蛙科成员是蛙类家族中的“袖珍小精灵”,而分布于中美洲尼加拉瓜中部与东部、哥斯达黎加北部和巴拿马西北部的草莓箭毒蛙更是精灵中的精灵—即使是成年个体,体长也仅有1.7~2.2厘米。草莓箭毒蛙隶属箭毒蛙科食卵蛙属。它们身体的前半部是红色,后半部是墨蓝色,四肢的上半部略带红色,背部分布着一些蓝黑色的斑点,整体看上去很像一粒草莓。它们爱吃一种含有毒素的节肢动物—菌甲螨,并将菌甲螨的毒素转换成生物碱,然后分泌出来用以自卫。和其他箭毒蛙相比,草莓箭毒蛙的毒性稍弱,人不慎与之接触后,可能致皮肤红肿,但无性命之忧。
多数蛙类产卵后便会离去,让蝌蚪宝宝自生自灭,但草莓箭毒蛙是蛙中少有的尽职父母。雌蛙产卵量不多,每次仅约6粒。卵孵化成蝌蚪后,雌蛙会背着蝌蚪宝宝,把它们转移到水量充沛的场所,然后和雄蛙一起悉心照顾,直到蝌蚪宝宝能离水独立生活为止。更神奇的是,“育儿”期间,雌蛙不仅会产下未受精的卵作为孩子们的食物,甚至还能将自己的毒性生物碱通过这些“宝宝餐”传给下一代。
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
北部湾棱皮树蛙为广西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种,也是中国分布的树蛙科棱皮蛙属11个物种之一。
北部湾棱皮树蛙分布于我国海南乐东尖峰岭、广西金秀县大瑶山和十万大山以及老挝、越南的热带雨林。这些地方活动着多种以蛙类为食的蛇类、鸟类和兽类,对于体小力弱的蛙而言不啻危机四伏、步步惊心。在如此“险恶江湖”中奋力求生,体长仅约6厘米的北部湾棱皮树蛙自有高招。
北部湾棱皮树蛙通常隐匿在有积水的落叶层下。不同于靠改变体色来藏匿自身的避役,北部湾棱皮树蛙主要通过拟态成功隐身:它们身体背面布满显著隆起的红绿色大小疣粒,疣粒上又长有成簇的小痣粒,其颜色、形状犹如树干上着生的一团团暗绿色苔藓,这使得它们可以轻松自如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难怪它们的英文俗名叫“Mossy Frog”,即“苔藓蛙”。依靠这套“障眼法”,北部湾棱皮树蛙不仅可以成功躲避天敌的视线,还能在捕猎时进行伏击,堪称完美“迷彩服”。

饰纹角花蟾(Ceratophrys ornata)
饰纹角花蟾是南美洲特有物种,分布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的草原地区,又称阿根廷角蛙、钟角蛙,在宠物行业,它们也被称作“霸王蛙”“招财蛙”等。
正如鬣狗不是狗、长颈鹿不是鹿一样,虽然饰纹角花蟾名中有“蟾”,也常被归为蛙类,但在分类学上,它们却既不属于蛙科,也不属于蟾科,而属于细趾蟾科。该科是个大家族,共有700多名成员。
饰纹角花蟾的身体酷似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盘,雌性比雄性略大。之所以名中有“角”,是因为它们眼睛上方的一小块皮肤特化成了一对尖锐的角。成蛙双角耸起、横瞳微缩,“不怒自威”。
饰纹角花蟾经常藏身于土壤中,依靠身上的花纹和色块与周边环境完美融为一体。当猎物经过时,它们会猛然发力,一口咬住猎物并将其囫囵吞下。它们的嘴几乎与头部等宽,口中长着尖锐内弯的凸起,“中招”的猎物几乎无法挣脱。饰纹角花蟾从不挑食,只要咬得住、吃得下,都会成为它们的食物,可谓典型的“嘴大吃四方”。

除了以上列举的蛙类,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蛙和蟾蜍。比如:我国特有物种凹耳臭蛙,雌蛙能用“抛媚眼”的方式向雄蛙发出交配信号;产于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的金斑小跗蛙,也被称为“玻璃蛙”,它的背部青绿如树叶,腹部透明似玻璃,身体内部构造清晰可见;2006年发现于厄瓜多尔的变形锯树蟾,能在几分钟内以控制肌肉群的方式让皮肤纹理在光滑和粗糙间来回“切换”……
蛙蛙虽小,绿水青山少不了。蛙和蟾蜍不仅以其多样的形态和奇特的习性为人所知,更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蛙和蟾蜍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威胁,部分种类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甚至有些已经濒临灭绝。保护蛙蛙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把“蛙声一片”永远留在“稻花香”中!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