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

作者: 刘小方

手帕,也被称为“手巾”“手绢”,其形状一般为方形,材质包括亚麻、丝绸、棉布等,均为柔软且亲肤的纤维。纵观人类的历史,仅有极少器物能像手帕一样具有多种用途并产生诸多有趣的故事。在1924年美国的“舒洁”面巾纸诞生之前,人们相当依赖手帕。作为一种极为私人的贴身小物件,手帕不仅适用于天热擦汗、饭后揩嘴及情绪失控时拭去涕泪,也可用于临时包裹小物品。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使用昂贵的面料和精巧繁复的构图,手帕一度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并被广泛用于贵族男女之间传递情愫。

手帕或类似手帕的小物件早已出现,在古埃及的墓室壁画和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来自中国的丝绸手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各个国家追捧的对象。在波斯文献中,5世纪时萨珊王朝国王巴赫拉姆·古尔就已使用来自中国的手帕。明朝初年,中国手帕还作为国礼被赐赠给东亚、南亚国家。西方不少学者认为,中世纪的欧洲手帕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东方带回来的。在中世纪的欧洲,手帕最早在法国流行。由于当时的手帕用料讲究,设计和制作费时费力且价格高昂,它一度被人们称作“一种邪恶的奢侈”。在不断地使用和革新中,制作更为精细、图案设计和边缘的蕾丝与流苏更为繁复的手帕在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出现,并最终流行于德国。1604年,莎士比亚的新剧《奥赛罗》在英国伦敦公演,戏剧中一块来自埃及女巫的“草莓斑点”手帕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流转,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铸就了手帕文化在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亮点。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宫廷成员和贵族们而言,手帕堪称社交场上的大救星。它的出现不仅避免了人们直接用手或用袖口、衣角擦拭鼻涕眼泪而引发的不雅,也让交际场上的女性手中有物而不至于太尴尬。手帕在欧洲的流行,还引发了男士西装口袋巾的出现。新大陆被发现后,欧洲手帕旅行到美洲,一度被用作牛仔们放牧时遮挡灰尘的蒙面巾,甚至成为总统竞选时的宣传物料。20世纪初,纺织工业的发展进步和不褪色印染技术的出现,促使更廉价、更漂亮的手帕在欧美地区被大规模地生产出来,手帕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世界旅行。

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0

手帕的中国旅行

梳理文献可知,中国的手帕最初叫手巾。由于早期人们对生活用品的分类并不严格,所以洗漱用的毛巾和手帕共用或二者共用一个名字也属正常。明人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的“手巾”篇中说:“浴用二巾,上絺下绤,此三代之制也。汉王莽斥逐王闳,闳伏泣。元后亲以手巾拭之。于是始见手巾之目。事虽出于三代,而制名自汉始也。”

要追溯手帕的起源和历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巾。《释名》中说:“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在古代,“礼不下庶人”,同是20岁的成年礼,“士”以上的贵族要戴“冠”,庶民隶卒只能用“巾”将头发束起,以示成人后的严谨庄重。随着帽子的出现,头巾的使用渐渐弱化。不过用布包裹、覆盖头发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我国北方不少农村地区的女性仍有将手帕罩在头顶以遮阳防尘的习惯。

从材质上看,我国最早的巾是葛布。《礼记》中记载:“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意思是,为天子削瓜的,削后要把瓜切成四瓣并从中横断开来,然后用细葛布巾覆盖着送上;为诸侯削瓜的,削后要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横断开来,然后用粗葛布巾覆盖着送上。随着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轻盈透气的丝质手帕开始出现。丝绸之路的开辟,让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丝绸手帕也借此旅行到远方。如在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中,我们就发现了中国手帕的身影。当年萨珊王朝的国王巴赫拉姆·古尔(420—438年在位)曾使用过一块来自中国的手帕:“巴赫拉姆略进饮食倒头沉入梦中,他用一块中国的手帕盖住面孔。”从记述来看,能用于睡觉时盖住面孔的手帕应当是轻盈透气的丝绸手帕。

历史记载显示,曹操可能是我国可以确定的较早使用手帕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期的《曹瞒传》说:“(太祖)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2006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省安阳市的曹操高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人们在出土的石碑上发现了“绒手巾”的字样,专家们考证“绒手巾”可能就是曹操生前所用之物。历史学家王子今教授认为,对“绒手巾”和“绒”的解释,应当考虑“戎”的意义。换言之,手帕的制作和使用,有可能受到中原以外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天工开物》中解释:“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但不管是毡还是绒,历史上都来自中原以西的地区,所谓“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与也”。

从用途上看,早期的中国手帕主要用于拭泪擦汗。如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的描述。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载:“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到了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还写过一首名为《书灵筵手巾》的诗:“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1

当然,手帕也能用于古人临时包裹小物品,南朝《高僧传》中就记载了高僧法献用手帕包裹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的故事:“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元明戏曲艺术成熟后,手帕从《牡丹亭》等剧本中走出,成为演员们表演时重要的道具,随后也应用于相声、二人转等民间舞台艺术。

到了明代,中国手帕还以国礼身份走向海外,开启了一段小器物的大旅行。据《大明会典》中记载,明朝初年,朝廷曾向周边前来朝贡的国家赏赐物品,在赏赐爪哇国和婆罗国的物品清单中就有手帕。

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2
黄色绸绣花卉牡丹蝶纹手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帕的欧洲旅行

随着纺织业的进步,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一种亚麻制作的小方巾。当时的人们将小方巾浸在香水中,以驱除城市中令人不快的气味。当然,最初这种小方巾只有富裕阶层人士才能使用。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在著作《歌集》中提到过一种类似手帕的物件。在卡图卢斯的描述中,马克西穆斯竞技场和罗马斗兽场内的观众都会挥舞一种名为“orarium”的方形布料,以欢呼战车比赛和角斗士比赛的开始。

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3

14—15世纪,手帕引发欧洲上层人士的普遍关注和使用。关于欧洲手帕突然流行的原因,历史学者倾向认为其与当时流行的东方风尚关系密切。英国《卫报》刊载的一篇题为《手帕的历史》的文章中指出,手帕是由“不知疲倦”的马可·波罗从东方带回来的。但也有传闻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十分重视个人形象,他厌恶有人在公共场合面部不洁,鼓励人们使用这种能随时揩拭鼻涕的小物件。从时间上看,手帕在近东、中东地区的流行要略早于欧洲,手帕在当地的宫廷和贵族生活中长期享有盛誉。在成书于11世纪的巴格达《突厥语大辞典》和成书于14—15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史书《先祖阔尔库特书》 中,都有不少关于手帕的记录。在14世纪晚期的奥斯曼帝国首都埃迪内尔(今土耳其西部),细密画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画作。在其中一幅描述玫瑰与夜莺爱情的画作中,男女主人公正在递送手帕。

手帕在欧洲流行的起点是法国。在1301—1328年的法国社会历史中,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贵妇人的藏品目录中出现了两条手帕。稍后出版的《职业书》中也指出,当时女裁缝的职责之一就是织绣手帕。另一则史料显示,1386年,巴伐利亚的伊萨博(1385—1422年的法国皇后)在法国东北部的兰斯购买了32厄尔(1厄尔相当于113厘米)的亚麻,并用这些亚麻做了8件衬衫和8顶帽子,其余的则全做成了手帕。早期手帕形状多样,如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一幅亨利四世的肖像画中,就有一位巴黎女子手握六角形手帕。到了18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颁布法令,要求所有手帕必须长宽相等,正方形手帕才开始在欧洲成为主流。

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4
亨利四世和妻子儿女

尽管14世纪时的英法关系整体上紧张敌对,但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仍相当频繁。法国上层社会对手帕的使用很快得到了英国人的效仿。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研究发现,英国国王理查二世是英国最早使用手帕的人,在一本记录当时宫廷衣橱物品的名录中,他发现了“用以给国王擦鼻子的小块亚麻布”,而这些亚麻布手帕并不仅仅用于擦鼻涕,更被用来展示国王的身份和财富。另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则发现,15—17世纪,手帕、手套和扇子一度成为英国青年男女建立婚恋关系必备的“三件套”。另据四川外国语大学胡鹏教授的研究,英国皇室档案显示,16世纪时,贵族妇女在新年向宫廷赠送的礼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帕。这些手帕用料极为讲究,要么“用金线、银线绣花,带金边”,要么“由丝绸、细棉布或亚麻制成,辅以金、银和蕾丝边”。尽管当时手帕在英国社会已相对普及,但它仍是人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与中国人一样,手帕最早因为被英国人用来包头而叫kerchief(意为方头巾),其作用为遮阳和防尘;后来,手帕被英国人拿在手中,才改称为handkerchief。

14世纪末,受法国的影响,手帕成为意大利新娘嫁妆的组成部分。15—16世纪,手帕在罗马、米兰等城市的贵族聚会中大量出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意大利能更便捷地跨越地中海从近东、中东等地进口更优质的纺织材料,加上威尼斯针织业的发达,意大利生产的手帕很快形成竞争力,成为整个欧洲都趋之若鹜的抢手货。舞会上的贵族女性在跳舞时,常将手帕塞进袖口;坐着休息时,则将手帕拿在手中,以显示自己良好的时尚品位和财富地位。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感慨:通过观察女性使用手帕的不同方式,可以探究社交场上女性的心理活动。19世纪,两件套西装成为欧美男士追捧的正装,整洁、简约成为社交场上男士的普遍要求,为了避免手帕在裤子口袋与香烟、火柴和钱币等物品混在一起,手帕被放在西装上衣左侧靠近心脏的口袋里,这一有趣的转变促使了口袋巾的出现。

手帕的东方旅行

从出土文物来看,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手帕实物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民丰县。1959年,一座距今约1700多年的东汉古墓被发掘。在出土的诸多文物中,一块棉质手帕残片令人着迷。这块手帕残长89厘米,宽48厘米,缺失的中间部分隐约能见半只人脚和一条狮尾。左下角相对完整的图案上,一位背后闪烁着光环的半身女神像安然矗立。女神像袒胸露怀,手持角状长筒容器,容器内盛满葡萄类果实。鉴于手帕材质为棉布,且手帕上的画像具有鲜明的贵霜王朝风格,有学者指出,这块手帕有可能来自中亚或西亚地区。

从丝帕到棉帕——手帕旅行记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