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

作者: 赵艺淳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陕西西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不仅有繁华盛景、诱人美食,更有众多名寺古刹林立其中。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在西安,你可以随时走进这些古寺,用心感受佛教建筑艺术的魅力及深厚悠远的文化氛围,聆听历史的梵音回响。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据史籍记载,东汉明帝曾派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并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在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下,佛教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即唯识宗、法性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人才和文化元素,在佛教传播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上面述及的唯识宗、净土宗、华严宗等宗派的祖庭便都位于长安。不仅如此,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佛寺林立,尤其在长安城南地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宗教景观。众多的佛寺,既是隋唐时期佛教本土化的有力见证,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西安的四座著名佛寺,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大慈恩寺:皇家寺院,雁塔传奇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城南,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后在长安城城南晋昌坊隋代无漏寺旧址上修建寺院,赐名“慈恩寺”。该寺建造之初,占当时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座庭院,屋宇1897间,雕梁画栋之间尽显华贵,是唐长安城内最宏伟壮丽的寺院之一。寺内布局严谨,殿堂错落有致,仿佛将大唐的盛世气象都融入了一砖一瓦之中。李治继位后,于显庆元年(656年)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改为“大慈恩寺”,并沿用至今。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0

大慈恩寺顺利落成之后,太子李治立即邀请刚从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总理慈恩寺的一应事务。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受兄长影响对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3岁时剃度出家,潜心研习佛法。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西行求法,经过4年多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遍访天竺名寺,并在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学成归国,带回佛经657部,后其弟子将玄奘西行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二月,唐太宗命人以隆重的仪式迎接玄奘入住大慈恩寺,盛况空前。玄奘在主持寺务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译经工作中,带领弟子及众多僧众在寺内精心翻译经文,使得诸多晦涩难懂的梵文经典逐渐以通俗易懂的汉文形式呈现于世,为佛教在大唐的广泛传播及后世佛教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玄奘长期在大慈恩寺译经、讲学、著述,尤其对印度瑜伽宗的经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翻译,其门人窥基也大力阐扬“万法唯识”的思想,使大慈恩寺逐渐成为当时唯识学传播、研讨、传承的核心场所,所以大慈恩寺也被尊为唯识宗祖庭。由此可见,唐代的大慈恩寺不仅承载着皇家寺院的尊贵身份,而且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国立译经院,更是汉传佛教唯识宗的祖庭,在整个佛教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1
玄奘塑像与大雁塔

在玄奘主持寺务期间,为妥善安置经像舍利,在大慈恩寺正门外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高塔建造了一座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大雁塔,最初被称为“慈恩寺塔”。唐高宗年间,大雁塔被加高至九层,成为长安城著名的风景胜地。武则天当政时期,又将大雁塔加高为十层。唐以后,大慈恩寺屡遭兵燹,殿宇被焚毁,唯有大雁塔独存。五代时期,大雁塔得以重新修葺并降为七层。此后,西安地区多次发生大地震,致使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成化年间,在原塔基础上继续修建,形成如今的模样;万历年间,在大雁塔外表砌上60厘米厚的砖包层,使其造型更为宽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国家又对大雁塔进行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来风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曲江集团对大雁塔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了以大雁塔为中心的旅游新景观,包括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等。

如今,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已成为新的旅游胜地,它们不仅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而且是西安市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在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同登大雁塔,还参观了大慈恩寺,并向大慈恩寺赠送了一株菩提树苗。

兴教寺:高僧埋骨,千年传承

如果说大慈恩寺是玄奘译经时间最久的一处圣地,那么兴教寺则承载着别样的意义,因为那里是玄奘最终的长眠之所。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2

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西韦村西北的少陵原畔。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铜川玉华宫,最初葬在长安白鹿原;后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灵骨塔;次年,依塔建寺,全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当时兴教寺所在的樊川一带坐落着兴教、华严、牛头、兴国、法幢、禅定、观音、洪福八座大型寺院,时人称之为“樊川八大寺”。由于兴教寺的规模最大,因此也被称为“樊川八大寺之首”。唐以后,兴教寺几经损毁,又多次重建,唯独玄奘及其弟子的三座灵骨塔幸存。

今天的兴教寺是依照传统的汉传佛寺布局建成,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兴慧楼、闻慧堂、三藏院等,地势坐北朝南,其中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卧佛殿等建筑以中轴线贯穿,将寺院分为东西两个跨院。大雄宝殿门额牌匾是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其东侧门额上的“兴教寺”字样为康有为于1923年访问兴教寺时所题。寺院的东跨院是藏经楼,内藏《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珍贵经书;寺院的西跨院是慈恩塔院,玄奘及其弟子的三座灵塔即矗立其中。

三座灵塔呈“品”字形排列,玄奘塔居中,圆测塔和窥基塔分列左右,三塔均坐北朝南。玄奘塔为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塔上有“唐三藏塔”铭,灵塔第一层南面辟拱门,内有方室,存有玄奘塑像。为称赞玄奘游历学法的精神,唐中宗将他的事迹称为“大遍觉”,所以玄奘塔也被称为“大遍觉塔”。唐肃宗赐塔额“兴教”,寓意大兴佛教。窥基塔始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重建,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塔上刻有“基师塔”砖铭。窥基是玄奘的嫡传大弟子,俗名尉迟洪道,他的父亲尉迟敬宗为唐朝开国公,伯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尉迟敬德。17岁时,窥基奉旨出家,成为玄奘弟子,跟随玄奘参与佛经翻译,致力于发挥唯识宗教义。圆测塔亦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塔上刻有“测师塔”砖铭。圆测本是新罗王孙,随遣唐使来到长安后一直留居大唐,后拜玄奘为师,圆寂后初葬终南山丰德寺,北宋政和年间将其部分遗骨迁葬至兴教寺玄奘塔侧,并修建灵塔与窥基塔并排相伴。

作为玄奘的长眠之地,兴教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兴教寺也是一座颇具国际声誉的名寺,曾迎来许多外国朝觐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独特窗口。1953年春,周恩来总理就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到这座千年古刹参观,成为兴教寺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香积寺:净土祖庭,古韵悠悠

香积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始建于唐永隆二年(681年),是净土宗的祖庭。与唯识宗等其他宗派根据经典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研习佛法不同,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修习方法简单易行。由于修行方法简单、符合大众口味,净土宗发展成为汉传佛教各宗派中信众最多、势力最大的宗派。虽说净土思想在隋唐之前就已经传入,但真正把净土宗作为一个宗派独立出来的是唐代的善导。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3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其弟子们在长安终南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寺庙,同时还建造了善导供养塔,这座寺庙便是香积寺。后来净土宗传入日本,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12世纪时,日本僧人法然上人创立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对善导极为尊崇,不仅将其奉为祖师,更是把香积寺当作日本净土宗一脉相承的祖庭,怀着虔诚之心加以敬仰。也正是源于这样深厚的历史传承与宗教渊源,香积寺成为联结中国净土宗和日本净土宗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两国净土宗发展历程中的诸多记忆。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4

香积寺建成后曾兴盛一时。由于寺庙位于终南山下,地处滈水和潏水交汇一侧的神禾原上,风景绝佳,所以香积寺在当时成为长安郊外的一处名胜之地,其景致美不胜收,别具一番韵味,是唐代长安人郊游的好去处。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就曾在一次郊外游玩归来后,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寥寥数语,便将香积寺的清幽、深邃之景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在“安史之乱”中,香积寺遭到严重破坏。相传“安史之乱”时,叛军势力强大,对唐王朝统治构成巨大威胁。为收复长安,郭子仪率官兵在此和安禄山叛军展开激战,双方都投入了大规模的兵力,战况十分惨烈,最后唐朝军队取得了胜利。香积寺之战沉重地打击了叛军,成为唐王朝收取长安的重要转折点。但在这场战争中,香积寺惨遭劫难。后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香积寺日渐败落,不复往日辉煌。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5

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香积寺是后来复建的,但寺中仍有许多佛教文物和古代建筑遗存,其中善导塔便是唐代遗存。

华严寺:华严祖庭,沧桑变迁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的半坡上,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是华严宗的祖庭。由于该宗以《华严经》作为根本典籍,故有此称。估计很多人对这部经典比较陌生,但是大家熟悉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就出自这部佛教经典。又因该宗初祖杜顺圆寂后肉身灵骨长眠于此,因此后世奉华严寺为祖庭。

华严寺的修建与杜顺有着密切的关系。杜顺是由隋入唐时期的著名高僧,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一生精研《华严经》,著书立说,弘法布道,被尊为“华严初祖”。贞观十四年(640年)圆寂后,其肉身灵骨“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门人弟子在此立塔建寺。后来随着华严宗的兴盛,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又因寺院地处少陵原畔,可以遥望终南,俯瞰樊川,故而别具一番景致。唐宣宗写有《幸华严寺》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华严寺周边的迷人景色:“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净土梵音——西安佛寺览胜6

历史上,华严寺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寺内曾经有东阁法堂、会圣院及初祖杜顺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五祖宗密塔和真如塔等建筑。然而受地震与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寺院受损严重,虽多次修葺,但都难以恢复原貌。到了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又发生了一次大崩塌,致使寺内庙宇全部被毁,只剩华严宗初祖杜顺塔和四祖澄观塔东西对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今天如若登临华严寺,就会发现两座灵骨塔一大一小、相互辉映。东边为杜顺塔,西边为澄观塔。杜顺塔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1米,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碣。澄观塔为六角七层楼式砖塔,高约17米,塔上嵌有“大唐僧统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二字碣。

西安的这四座佛寺,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走进这些古寺,仿佛穿越时空,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高僧大德的精神追求及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大慈恩寺的宏伟壮观、兴教寺的宁静肃穆,还是香积寺的古朴清幽、华严寺的沧桑厚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聆听那穿越千年的净土梵音,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责任编辑】王 凯

上一篇: 从深山里走出来的鄂伦春族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