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短剧潮流涌动中靓丽的青春浪花
作者: 郝中实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联合出品,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指导制作的首部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作为“‘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创新打造的重点项目,一经推出便迅速掀起一阵“青春旋风”,成为微短剧潮流涌动里的一朵靓丽青春浪花。
编者按:作为“‘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创新打造的重点项目,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正式发布。该剧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联合出品,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指导制作。剧集聚焦校园题材,积极鼓励学生参演,并在高校实景拍摄,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跨越时代的青春画卷,深刻反映了时代奋进的磅礴力量。
这部微短剧以北京某大学校园为背景,围绕王虹、刘芳菲、尹晓月三位主人公,展现了三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全方位呈现了不同年代学子们的成长与奋斗,映射出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该剧已于2024年11月9日公演,全剧共50集。
青春不朽,梦想永驻。本刊特别邀请到《青春不散场》的编剧袁堆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黄勇,以及学生主演郑嘉、杨帅同学,一同深入探寻《青春不散场》背后的动人故事,并由北京记协常务副主席郝中实撰写剧评,带大家共同感受属于一代代青年的“成长之梦”。
策划立意高
——青春剧定位别开生面
近年来,微短剧在网络上迅速崛起,各大平台的粉丝群体不断扩大,播放量过亿的微短剧屡见不鲜。相对于影视剧追求鸿篇巨制、豪华阵容来说,微短剧门槛低、投资少,吸引了众多创作者投身其中。在创作数量急剧攀升的同时,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呼唤正能量微短剧作品崭露头角,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广大网络受众的迫切愿望。微短剧《青春不散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酝酿推出的,该剧从创意开始就秉持着积极向上、昂扬奋斗、执着前行的精神,努力打造正能量满满的励志之作。作品策划是以北京某大学校园为背景,通过刻画三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展示不同年代学子们的成长与奋斗,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不平凡历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那时的大学生大多朴实无华,他们信念坚定,肩负历史责任感,愿意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90年代末的大学生感受初代互联网冲击,大学校园成为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社会多元化影响着学子们的选择,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寻找实现自我价值;而当代大学生,处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比以往更加便捷和广泛,却也因此更易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网络暴力、低俗侵袭、惰性牵绊等。
作品力图通过对不同时代大学生的描绘,揭示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既展示了时代的变迁,也彰显了不变的校园精神。同时,探讨一个人如何在变革中保持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由此激励当代青年人不忘初心,勇敢追梦。该剧策划立意高,为首部校园青春微短剧塑造别开生面的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意构思巧
——三代大学生故事引人入胜
作为一部篇幅达50集的校园微短剧,仅有好的策划还不够,还需要缜密的构思。《青春不散场》的创意构思十分巧妙,王虹、刘芳菲、尹晓月,这三代人的故事,是通过一本校史串联在一起的。
微短剧开篇,北京某高校正在筹备举办百年校庆。学生会会长尹晓月向学校负责人汇报工作,称校友名录上还有王虹一人没联系到。负责人表示,此人在首部校史整理中至关重要,务必邀请其到校庆现场。尹晓月在查阅校史、走访他人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校史编纂成员王虹的故事,一系列巧合也随之展开……
一是好友交往巧。1977年,来自农村的王虹踏入校园,她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然而来到北京后,她发现自己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还与北京当地学生李建国产生了矛盾。李建国嘲笑王虹是“土包子”,王虹虽气愤不已,但仍牢记自己求学的初衷,整日泡在图书馆刻苦学习。其实李建国本性并不坏,只是有着城里人的傲气,每次路过图书馆,他都会被王虹对知识的渴求打动,进而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碌碌无为。后来,李建国在别人嘲笑王虹时出手相助,帮助王虹逐渐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并且在王虹的影响下开始勤奋学习,二人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一同成为第一批校学生会宣传部成员,共同参与了校史编纂工作。大学即将毕业,初版校史即将完成,王虹却被家人要求回老家工作,身为家中独女的她最终拗不过父母,临走时将留校名额让给了好友李建国,踏上了回乡的车。
二是母女校友巧。尹晓月想了解王虹后来的命运,几经辗转联系到了王虹的女儿刘芳菲,才得知王虹已经去世,但她留下了一本珍贵的日记。原来当年回到农村后,王虹并未放弃学习,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从城里带回的宝贵经验,帮助村民发家致富。日记最后一页,王虹写道:“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尹晓月希望刘芳菲能代表母亲王虹参加校庆,刘芳菲笑着说自己本来也想回学校看看。这时尹晓月才知道刘芳菲也是该校的学生。刘芳菲向尹晓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受母亲影响,她来到这所校园就读,却走上了与母亲截然不同的求学之路。
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刘芳菲成绩优异,被保送到这所学校。入学后,她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参加了许多校园社团活动。她对电脑尤其着迷,甚至在学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资格。可与此同时,刘芳菲未能修满本专业学分,期末考试亮起红灯,她与母亲王虹第一次产生了分歧。王虹认为女儿玩电脑是不务正业,希望她能顺利毕业留在大城市;刘芳菲却觉得母亲把未完成的理想强加在自己身上,很不公平,她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通过这次比赛证明自己。然而赛场高手如云,刘芳菲在预选赛中仅获得第四名,最终无缘决赛。不过王虹悄悄来到现场为女儿加油,刘芳菲的大学同窗也到场为她送上鼓励……
三是共编校史巧。王虹因初代编纂校史的缘故被学校请回,协助修复校史工作。刘芳菲由于计算机能力出众,也被学校安排建立校史信息库。刘芳菲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找到了校史缺失的部分。经过这件事,王虹对女儿有了新的认识,母女俩的隔阂消除。而此时,刘芳菲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被国外某高校教授看中,教授鼓励她申请交换生。刘芳菲欣然接受邀请,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成功申请到交换生名额,学成后回国投身计算机信息教育事业,实现了自己的青春梦想……
一本校史串联起三代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学子在升学就业、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课余生活和网络文明等方面的经历,在剧中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被讲述出来,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彰显了不变的校园精神。这是该剧构思精巧之处。
精彩呈现新
——圈外新面孔担纲带来惊喜
作为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的融合叙事样态,微短剧充分发挥了短视频短小精悍、传播迅速的优势,也十分契合青年学子求新求变、渴望看到反映校园身边故事的心理。微短剧《青春不散场》正是凭借这些特点走进莘莘学子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打动青年、影响青年。
领衔主演新,提升了观赏新鲜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三位学生分别饰演王虹、刘芳菲和尹晓月三个核心角色,同时还动员了四十多名热情洋溢的学生参与群演工作。学生演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扮演尹晓月的郑嘉在《青春不散场》发布会上坦言:“参与这次微短剧拍摄,对我来说是一段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惊喜的奇妙旅程。它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更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她和其他演员虽然都不是专业演员或艺术类科班出身,但在剧中都努力沉浸在角色之中,在贴近人物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郑嘉还记得,在拍摄的最后一天,天空下起了小雨,她站在雨中,感受着雨水和泪水一同滑落脸颊,那一刻,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演戏:“我感觉自己真的就是尹晓月,那种情感的释放让我久久难以平静。拍摄结束后,导演和剧组人员都为我鼓掌,他们说我完全融入了角色,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拍摄场景新也是本剧成功的重要依托。拍摄场地主要选择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实景拍摄。校园青春剧在校园中演绎、推进,实现了无障碍的融合衔接,可谓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受众,尤其是青年学子,对这种仿佛就发生在身边的青春故事,比观看一般微短剧投入了更多的热情。由此也可以推断,以校园青春励志剧为主要形式的微短剧具有市场潜力,值得在创作上继续探索。
当然,作为网络新剧种的拍摄尝试,首部校园微短剧《青春不散场》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整部剧的情节衔接、故事逻辑还有瑕疵,演员在情绪表演的把控上还有些生涩,故事情节的转换、人际矛盾的解决等方面都可以处理得更加妥当……好在这些小瑕疵并不影响整体的精彩,起点不低。可以相信,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实践,未来创意拍摄校园微短剧时会更加完善。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和艺术创作人才,期待在聚焦校园生活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有更出色的微短剧佳作问世,再次掀起新的“青春旋风”!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