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北体学生夺得哈尔滨亚冬会首金 2025年2月8日,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开赛。当天,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比拼中,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雪运动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方慧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亚冬会获得的首枚金牌。 决赛中,...
封面人物 | 柠檬羽嫣:我的女主一个比一个刚 柠檬羽嫣(原名苏东宁) 神经内科医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此生不顾》《治愈者》《柳叶刀与野玫瑰》等 一年多以前,34集电视剧《治愈系恋人》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它改编自柠檬羽嫣的小说《治愈者》。13岁开始创作、16岁出版第...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 百年云大绽风华 扎根云岭谱新篇 会泽百家 薪火相传 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 1922年,云南督军唐继尧在云南明清时期的贡院之上,创办了西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4月20日,设有预科、本科、附中的东陆大学正式开学。学校邀请国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龙头”舞动扬帆起 2024年夏天,我有幸作为北京建筑大学暑期实践团的一员,踏上了北京市“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龙头村的土地。在此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而言,更多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可当我真正踏上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时,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触手可...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中国式治水哲学 编者按:2024年暑假,在深圳市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决赛的现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3级资源与环境硕士生曹圆钰同学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个人专业研究角度出发,以我国的水环境治理为切入口,展示当代中国的水环境...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除夕闯进我家门》演绎“年味”是什么 记者:大家好,我是光明网董大正,今年春节前我全程参与了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的拍摄,在张家口零下15℃的环境里,剧组50多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也是我的第一次进组生活,很有感触。下面,就由我和几位主创,一起回忆、分享这部关于春节、关于...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微短剧潮流涌动中靓丽的青春浪花 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联合出品,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指导制作的首部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作为“‘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创新打造的重点项目,一经推出便迅速掀起一阵“青春旋风”,成为微短剧潮流涌动里的一朵靓丽...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青春不散场》: 三代人的青春华章 尹晓月正为校庆相关事宜寻找校友王虹,这件事让她十分苦恼。她坐在桌前,手中的笔无意识地一遍遍写着王虹的名字,又时不时拿起手机。 “王虹师姐,您上大学的时候我妈还没出生呢,这可上哪儿找啊。” 孙文博翻开扉页,指着其中一行小字向尹晓月示意。经过他...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郑嘉:从忐忑试角到共情成长 我叫郑嘉,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学生,也是《青春不散场》的女主角,在剧中饰演尹晓月。从初次邂逅尹晓月这个角色,到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我眼中,尹晓月仿佛是从书页中跳脱出来的鲜活人物...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杨帅:计算机社社长这个角色的新与变 在《青春不散场》中,我饰演的角色是计算机社的社长。这个角色是计算机社团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技术精湛,还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最初参与这部短剧时,我只是以协助老师工作的同学身份介入,工作内容很普通,负责协调各方拍摄需求和人员统筹,做好...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青春不散场》之内:绘就青春初心 作为编剧,袁堆堆及其团队堪称“‘京’彩文化·青春绽放”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的灵魂总舵手。 “《青春不散场》的故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故事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袁堆堆介绍道。 这部微短剧的故事结构条理清晰,开篇聚焦...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 《青春不散场》背后:成长与使命 接到“‘京’彩文化·青春绽放”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行动计划项目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迅速行动,积极筹备。 “我想用‘机缘’一词来形容这部戏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缘分。”校团委书记黄勇说。此次拍摄恰逢学校筹备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
思政强课 | 北京科技大学:锻造“钢筋铁骨” 北京科技大学自1952年建校至今已有70余载,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与中国钢铁工业同呼吸、共命运,为钢铁行业培养了约30万名“钢小伙”“铁姑娘”。学校走出了41位两院院士,从研制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到为“两弹一星”提供关键材料,北科大人...
思政强课 | “大国钢铁”:钢铁强国,青春奋进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洪亮的声音响起,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投影屏幕上,“钢铁强国之梦”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北京科技大学“大国钢铁”系列课程的第一讲现场。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毛院士开篇点题,接...
思政强课 | 铸钢铁脊梁 育时代新人 “铸钢铁脊梁,育时代新人”系列微课,是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校企联合优势打造的“钢铁大思政课”的组成部分。课程组织青年教师赴鞍钢、首钢、宝钢、大冶钢铁、建龙北满特钢厂等钢铁企业,挖掘钢铁精神丰富内涵,将钢铁企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
思政强课 | 什么是“钢铁精神”? 说到钢铁,中国人对其一直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情感。 所谓“千锤成利器,百炼方成钢”,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制出好钢。因此,“钢铁”不只是一个物品、一个名词 ,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象征,也造就了钢铁行业建设者和行业高校师生钢铁般的精神品格。 ...
师之大者 | 杨承宗:没有勋章的功臣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快建...
师之大者 | 武汝扬与中国科大少年班 武汝扬,山西祁县人,著名教育家、物理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曾在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担任要职,并亲手创办了赫赫有名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对我国教育事业、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汝扬与夫人李光清(19...
师之大者 | 迎接解放,我的黄金岁月 建立地下党支部 1948年7月,我从北平市立高工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铁路机车场,在锻造车间做技术员,一个月可以挣一袋白面(由于货币不断贬值,发工资都以实物代替纸币)。为家里减轻了一些负担,我父母很高兴。 在唐山工作了3个月,我便接到了上级指...
专题报道 | 用非遗打开春节 2025乙巳蛇年,我们迎来了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春节期间,各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迎新、祈福、团圆,大江南北年俗各具特色,都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愿。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用非遗打开春节,这就...
专题报道 | 盒子灯:“非遗版”盲盒 “哇哦!”眼前,一个个精美别致的彩灯从高处的盒子里依次掉落,青花瓷、修定寺唐塔、甲骨文“福”字、青铜酒樽、甲骨文“安阳”、司(后)母戊鼎、红旗渠纪念碑、二十四节气彩灯……伴着四散的烟花,刹那间的惊心动魄点亮了一连串的惊喜!听着现场此起彼伏的...
专题报道 | “弹”着看春晚 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也许是与年轻人距离最近的一届。 这届春晚,真正进入了年轻人的文化场域之中——哔哩哔哩(简称“B站”),不仅与年轻人的即时情绪实现了同频,也成就了一场让所有人跨越物理空间的“电子围炉”。 这是B站成立15年以来,首次直...
专题报道 | 梅丽莎的“非遗”中国年 编者按:2025年2月14日,“巳巳如意中国年”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梅丽莎作为青年短视频创作分享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在中国过春节的感受。她体验了很多特色年俗,赏花灯、学制...
专题报道 | “留德华”的春节 每年春节,对于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而言,总带着几分“痛并快乐着”的复杂滋味。快乐自不必说,作为传统佳节,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心中的喜庆之情依然浓烈,甚至因距离的遥远而愈发深厚。“痛”则是因为春节期间正值德国高校的期末考试季——那是每半年一次的焦...
专题报道 | 故乡中国年,传统节目最亮眼 甘肃平凉: 社火最热闹 社火是我家乡过年时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不仅涉及音乐、戏曲、杂耍、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而且保存了最为原始的农耕祭祀等内容。家乡的社火历经数百年传承不衰,古朴、幽默,粗犷豪迈。社火,是这片黄土地的文化根脉,岁岁年年,...
人物志 | 一路向北到最北 从2021年开始与北极研究亲密接触,到如今在中国海洋大学(简称“中国海大”)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极地研究团队里独当一面,国际关系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苒的北极探索之旅,已走了3年有余。她说:“我的北极探索之旅充满挑战与机遇,也让我收获...
雁归来 | 吴天岳:不藏在过去的经典中 穿过中世纪的哲学迷雾,结合机器人伦理的时代思潮,让我们去触碰更深一层的他——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天岳教授。 吴天岳,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致力于重构古代和中世纪历史文本中的哲学论证,为当下的...
雁归来 | 贺泓:自净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生态公园,有一处5000平方米的墙体。浅灰色的墙面,凹凸不平的触感,仿佛和普通的外墙没什么差别,但它有个特别的功能——通过墙上一层薄薄的涂料,大大降低附近空气的臭氧浓度。 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贺泓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一种能分...
进学篇章 | 一堂音乐课变成一场文化之旅 编者按:音乐可能是沟通的桥梁,可能是有声的图卷,也可能是抵达艺术世界的阶梯。在清华大学,有这样几门音乐课,有的课堂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放置于宏观的人类文明框架中予以阐述,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有的课堂将音乐的创造与电影的内容相结合,...
进学篇章 | 这门课,创造电影中令人心动的BGM 音乐技能“小白”可以给电影配乐吗?怎么使用编曲软件创作出好听的音乐?在清华大学艺教中心“电影音乐创作”课程上,程远老师通过沉浸式的音乐创作体验教学,让每一位热爱音乐的学生都可以张开梦想的翅膀,学会用音乐讲故事,感受音乐创作带来的幸福感。 一...
进学篇章 | 行走的乐队 主讲人:周海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行走的乐队——大学生音乐通识实践课”,是周海宏...
实践知道 | 听见 编者按:深圳大学叙事医学实践团是基于深圳大学医学人文中心“温暖的医学”课程框架成立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社团在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帮助医学生走出课堂,在与患者相处的过程中走近患者、理解患者,学会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本专...
实践知道 | 味道 养老院是什么味道?加多了葱蒜的炒菜味和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同样淡淡的草药味,外加一种所谓的“老人味”。那是一种很特别的味道,科学一点来说,“老人味”是因为自由基的作用导致皮脂过氧化反应而产生的一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味道。但我这次来到深圳市罗湖区...
实践知道 | 回应 我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在走廊上等待的那位小姐姐。她身穿长裙,在近30度的中午仍然裹着外套,口罩和帽子戴得严严实实,似乎想要阻隔所有目光,只露出一双眼睛焦虑地环顾四周。她靠在走廊的墙上,认真地听着机器发出的每一个生硬的叫号声。 我突然发觉,许多...
实践知道 | 命运 轮椅上的林叔腰板笔直,眼睛炯炯有神。他的脖子正中间有一个塑料的管套,那是气管切开术切口的痕迹。林叔身形偏瘦,虽然插着鼻胃管,但看起来并不像一个久病卧床的人。“真有精气神!”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林叔时的想法。 第一次正式见面,我们见到了林叔和他的...
实践知道 | 医患情暖 首都医科大学于1960年建校,校本部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中医药学院、医学人文学院等11个学院及1所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现有22所临床医学院,在每个佳节团圆时,学校学生都会驻守在临床医学院值班室,守护患者安康。让我们走进值班病房...
实践知道 | 亲爱的小孩感谢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 在儿科病房的角落,我遇见了小星,他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常常留院治疗。小星喜欢坐在窗边的病床上,手中紧紧握着一个小船模型,眼神中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哥哥,我会好吗?”他微微抬起头,用那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望着我,轻声地问。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病...
实践知道 | 我的英语老师小瞳 小瞳如一头小象在医院外踟蹰,她用鼻子逗弄着嫩叶,迟迟不愿意走进病房。我尝试跟小瞳对话,直到太阳西斜。 小瞳遇到的困扰被称作“对立违抗障碍”,在家时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无法跟父母好好相处,已经到了无法上学的地步。 为帮助小瞳逐渐恢复规律、稳定...
实践知道 | 这一幕发生在眼前时 依旧令人震撼 去年,我曾作为一名实习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病房轮转。其间,我遇到了一名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患者。我跟随老师和患者及他的家属进行术前谈话,一进病房,便注意到了小明(化名)。他正虚弱地躺在床上,身形瘦弱,口唇深紫发绀。 老师...
实践知道 | 一根最甜最软的煮玉米 那是一个意外中的意外,活泼好动的小辰(化名)不小心摔了一跤,后脑勺着地,一颗钉子狠狠地刺进了他的小脑,噩梦接踵而至。 近24小时不间断地静脉输液,把小辰牢牢锁在了病床上;三次开颅外科清创术,无数次腰穿,这对于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和一位年轻的母亲...
实践知道 | 脸颊有点湿润 那是太阳雨 印象里,那位50多岁的重病患者总爱闭着眼。 因长期无法进食,她颧骨凹陷,特别消瘦,仿佛我一只手就能托起她。 值班时,我陪她去做检查,旁边站着她的丈夫,黑黢黢的皮肤,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沧桑,两只宽厚的手掌紧握着患者的左手。他总是站在患者左边,...
实践知道 | 告知,纾解,安慰 五一值班是24小时,加上病房里很多重病人,预估万分繁忙。早晨给前一天值班的师妹带了热腾腾的包子,师妹忙得抬不起头来,看到我来了,她面色凝重:“师姐,监护室2床病情加重了,抢救了一夜,凌晨去世了。今天白天家属来拿东西,拜托你和家属交代一下逝者...
实践知道 | 那根红色毛线,一边牵着妻子床头,一边牵着丈夫袖口 去年五一,监护室住了一位患有心衰、肾衰和红斑狼疮的女患者,30来岁,全身水肿,就连眼睛也肿成了一条缝。父母白天照顾,丈夫晚上照顾。 丈夫为了方便给她翻身,要求不插导尿管,保证她可以随意翻身。好在丈夫身材魁梧,在他的照料下,妻子全身上下没有一...
实践知道 | “意外”的锦旗 值班时,我遇到了一位头部外伤后脑干出血的高龄男性患者,出血原因不明,且没有手术指征。按照上级医师的指示,我向患者家属仔细交代病情和可能出现的生命危险等。 患者家属情况比较特殊:妻子系高龄女性,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儿子瘫痪在家需要照顾。家庭的...
我家校园 | 国戏风华 随着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的京剧剧目《袁隆平》落幕,“国戏风华”中国戏曲学院2024年展演季圆满收官。本次展演季从2024年10月持续到12月,共举办了39场演出和1场展览,为广大观众奉献了精彩纷呈的戏曲艺术盛宴。 经典隽永 梨园...
我家校园 | 元宇宙+黄梅戏会产生什么火花? 作为“国戏风华”中国戏曲学院2024年展演季重要演出之一,由中国戏曲学院、湖北黄冈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和生源基地)主创和出品的原创元宇宙概念新视觉黄梅戏《七夕传奇》,于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上演。该剧以...
我家校园 | 那一年,清华大师许下的新年愿望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让我们将日历翻回到九十多年前,看看那时的清华大师们,都有着怎样的新年愿景。新旧更替与时代变迁勾起大师们的遐思,无限心绪落在纸上,化为一句句对未来的畅想。他们的愿望既有对自身“百尺竿头,更进一...
原创支持 | 《鼓浪》复刊三载:浪潮不息,文心未央 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自1926年创社以来,历经百年,随时代浪潮几度沉浮,仍秉持文学初心,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已成为国内高校文学社团中少见的珍稀景观。2021年,鼓浪文学社社刊《鼓浪》第三次复刊,恰似凤凰木上新抽的嫩芽,既延展根系、深扎百年文脉...
原创支持 | 纪实 | 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文学、时代和我们的故乡 编者按:“鼓浪文学大奖赛”是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的品牌活动。鼓浪文学社于1926年成立,是中国现存唯一由鲁迅亲自指导创办的学生文学社团,也是厦门大学成立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社团。“鼓浪”二字出自鲁迅的推敲,有“鼓起时代之浪潮”进而启发民智、振...
原创支持 | 俄卓舒母湖:石头里长出青草(组诗) 编者按:2024年8月至11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鼓浪文学社在福建省作家协会、厦门市作家协会的合力推动下,发起2024年“青年杯”鼓浪文学大奖赛。大赛采取自由投稿的形式,分为文学创作组和文学评论组双赛道,共征集到有效稿件500余份。经...
原创支持 | 未回暖的春天(小说) 小说故事梗概 外婆天生是个吃苦的命。我从她自述的童年来看,幸福就注定与她没有半毛钱关系:外婆四岁就到地里给父母当下手;七岁承担家务;十二岁边管弟弟边务农;十四岁出门打工……在外婆的观念里,生活就是吃下一个又一个苦。她拿不出钱被木作坊老板羞辱...
原创支持 | “飞天”与飞天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工作、创作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2023级的同学们,在“民间绘画与创意”课程中,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精髓,还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生成式人工...
原创支持 | 见贤思齐,但不妄自菲薄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集体中,日常最不缺少的就是“见贤思齐”,这是成长动力,却也带来朋辈压力。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她在本科宿舍里排行老三,曾经生动地给我讲过她和室友的故事。 马冬昕,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
原创支持 | 恰到好处的勇气 4年前,我作为特招生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科大类学习,与其他同学高考成绩的巨大差距,使我在入学前便对这所“985”高校充满了敬畏之情,同时,也对自己未来的竞争环境感到担忧。那时的我,勇气似乎只够让自己踏进这所校园的门槛。 勇气增长了一点点 ...
原创支持 | 与焦虑“和解” 自大二起,小李便立下志向,誓要通过跨专业考研,实现自己的法学梦。深知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所以从大二学年一开学,她就一边听考研讲座,一边将法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全部学习了一遍。 焦虑袭来 大三暑假,小李没有参加任何社会实践和实习,而是直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