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锻造“钢筋铁骨”

作者: 朴添勤

北京科技大学自1952年建校至今已有70余载,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与中国钢铁工业同呼吸、共命运,为钢铁行业培养了约30万名“钢小伙”“铁姑娘”。学校走出了41位两院院士,从研制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到为“两弹一星”提供关键材料,北科大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钢铁工业的各个关键节点。

北京科技大学:锻造“钢筋铁骨”0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紧紧围绕“因钢而立、依钢而兴、靠钢而强”的特色,挖掘钢铁精神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知钢、懂钢、爱钢的钢铁报国情怀,积极构建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以钢铁精神为魂,打造“钢铁思政”金课

北科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钢铁精神”,邀请专家深挖钢铁精神内涵,为培养“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注入精神动力。

2020年4月23日,“大国钢铁”公开课正式开讲。该课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教授领衔主讲,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宝武集团、首钢集团等业内知名专家分节讲授,包括“钢铁强国之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摇篮’之钢铁栋梁”“‘钢铁摇篮’之科技贡献”“钢铁绿色可持续发展”“钢铁未来梦工厂”等8个章节,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课程带领学生从第一座高炉兴建、首次实现桥梁用钢技术突破、高端用钢逐步自主化等诸多“小切口”,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大成就”,引导学生“知钢懂钢”,坚定“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大国钢铁”课是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一,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和人民网公开课上线,全校学生不限专业、年级均可选修。在2024年春季学期开设的“大国钢铁”公开课中,学校还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学生安排了很多实地访学互动课程。比如,邀请行业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专家进校与学生互动;带领学生走进校史馆、校内高水平研发平台,深入首钢、中钢、中冶京诚、恩菲、钢研院等钢铁企业和设计院,到汽车用钢、工程机械、低碳技术、钢铁商务等上下游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和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钢铁行业。

北京科技大学:锻造“钢筋铁骨”1

此外,北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精心制作了“铸钢铁脊梁 育时代新人”系列微课。老师们深入鞍钢、首钢、宝钢、大冶钢铁、建龙北满特钢厂等钢铁企业生产一线,与钢铁工人深入交流,探寻不同历史时期钢铁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钢铁故事与精神内涵。在擎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鞍山钢铁集团,教师们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初“鞍钢宪法”的诞生对于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到老一辈钢铁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首钢集团,老师们见证了钢铁企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领悟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青年教师们将钢铁企业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的思政课程元素巧妙融合,精心制作出“铸钢铁脊梁,育时代新人”系列微课。“鞍钢宪法”与钢铁精神、“新首钢”是怎么炼成的、钢企“梦工厂”……每一部微课都聚焦一个主题,以小见大,展现钢铁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学习完“‘鞍钢宪法’与钢铁精神”微课后,学生在留言中写道:“原来钢铁行业背后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鞍钢宪法’中体现的群众路线和创新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钢铁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实践育人为重,构建“校地企馆”育人新格局

北科大与多方力量合作,让思政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与首钢、鞍钢、北汽等企业签订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协议。努力推动 “校地联建”“校企融合”“馆校合作”,形成了 “大思政课” 育人新格局。

每年暑期,北科大都会组建主题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团,“钢筋铁骨”实践团是学校社会实践的特色。实践团带领同学们奔赴全国各大钢铁企业一线,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育人之旅。2024年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5支实践团分赴首钢、宣钢、宝钢、鞍钢等钢铁企业。

走进泰钢,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沃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亲眼见证了钢铁制品的完整生产流程,一卷卷钢板从平平无奇的普通钢板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代替大理石、实木的建筑装饰材料;在山东泰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不锈钢生产车间,同学们目睹了众多大型设备在自动化控制系统操控下协同工作,将不同型号的不锈钢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应用到从路灯到刹车盘,从生活家居到航空航天产品等场景中。

走进武钢炼铁厂,同学们看到高效除尘设备、先进的废铁处理系统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了解到武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注重硬件设施升级改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典范。通过与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工人的访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绿色转型是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感受到科技与人才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走进宣钢,同学们看到氢冶金车间的氢基竖炉和忙碌而有序的生产线,传统的高炉与转炉已被先进的氢冶金技术所取代,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已经投产,并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从中深刻体会到在钢铁行业向低碳、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

走进包钢,同学们参观了基本全自动化的稀土冷轧板材厂,看到了智能化改造的奇迹。他们穿梭在生产线间,看着钢材在连续退火炉中的温柔蜕变,感受着氢气密封、防爆技术带来的安全与高效。平整机的轰鸣声中,边浪与波形被一一抚平,圆盘剪精准地剪去多余的边角,留下的是一条条笔直而光滑的带钢。他们看到先进设备与工人并肩作战,卓越的性能、快速的程序响应和简易的操作界面,使生产变得更加高效与稳定。在包钢,仅需12人至13人的一个班组,便能驾驭这条年产153万吨的钢铁巨龙。

以资源整合为要,发起成立“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

2024年4月19日,北科大联合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50所行业背景高校,中国钢研、矿冶科技等6所科研院所,以及鞍钢集团、中国宝武、中国五矿、首钢集团等19家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 ,这是北科大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创新举措。

成立“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育人共同体秉持“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强国建设、淬炼钢铁意志”的理念,深入挖掘钢铁行业丰富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联合行动,育人共同体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实践教学中,育人共同体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2024年,北科大与多家钢铁企业合作设立“钢铁脊梁班”,将学生送到生产一线,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为学生配备校企双导师,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破题、师生联合解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的王睿杰是首届“钢铁脊梁班”的一员。在太钢集团的跟岗学习中,他深入生产一线,参与钢渣的碳酸化研究,致力于解决钢铁废弃物的污染问题。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拟定课题,既紧密结合学校科研方向,又切实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王睿杰充分利用学校深厚的理论资源和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料、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实际检验,为钢厂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北京科技大学:锻造“钢筋铁骨”2
北京科技大学:锻造“钢筋铁骨”3

“钢铁行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含着无限机遇。作为环境专业学子,我希望能够为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王睿杰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北科大,每年都有众多学子积极参与到与钢铁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中。他们深入钢铁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参与技术研发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坚定了为钢铁事业奋斗的信念。

以情感认同为本,探索沉浸式创新育人模式

2024年3月15日,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暨“铸民族复兴 锻钢铁脊梁”“大思政课”原创情景剧展演活动在北科大学术报告厅举办。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这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情景剧深情上演。

整个原创情景剧共分6个篇章,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重要回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丝路精神》,其中有不少钢铁行业和北科大校友的故事。比如,在《“两弹一星”精神》篇章中,演员们鲜活生动地演绎“两弹功勋”邓稼先院士、北科大方正知教授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故事;在《青藏铁路精神》篇章中,演员们演绎了青藏铁路修建时北科大刘应书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克服艰难险阻成功研制出风火山隧道制氧站,创造了数10万筑路大军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迹;在《丝路精神》篇章中,演员们则演绎了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帮助塞尔维亚百年钢厂重现活力,并成功将其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的动人故事。

此次大思政课原创情景剧展演活动,通过“小剧目”“小舞台”讲好“大课堂”“大道理”,是北科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又一全新探索,也是学校构建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撑。情景剧通过讲好校史和杰出校友故事,展现学校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激励同学们坚守初心、勇敢逐梦,成为伟大祖国和美好未来的卓越建设者。

“中国帮助斯梅代雷沃钢厂,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钢产量翻倍,增加了塞尔维亚的就业岗位……《丝路精神》篇章中这些情节,给我印象最深。逼真的布景、富有感染力的台词,震撼人心。”高等工程师学院2023级工科试验班(卓越计划)学生张冰寒说。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