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音乐课变成一场文化之旅

作者: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音乐可能是沟通的桥梁,可能是有声的图卷,也可能是抵达艺术世界的阶梯。在清华大学,有这样几门音乐课,有的课堂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放置于宏观的人类文明框架中予以阐述,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有的课堂将音乐的创造与电影的内容相结合,启发学生新的创作灵感;有的课堂借助别具巧思的可移动乐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堂音乐课变成一场文化之旅0

探寻抽象音乐的视觉呈现,理解潜藏在旋律中的文化根因,感受演奏音符的艺术魅力……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罗薇老师在“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课上,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独立的文化现象放置于更加宏大的文化框架中予以阐释,带领学生们穿梭迷人的音乐隧道,推开意蕴深厚的文化大门。

第一乐章:初探

“和绘画、雕塑、建筑这样的可视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看不见摸不着,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形态,因此也成为艺术类通识教育中最难讲授的学科之一。” 罗薇说。

在罗薇老师的“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课堂上,热烈的色彩、戏剧性的构图、富有空间感的透视,一幅幅带有典型巴洛克审美风格的画作在屏幕上呈现,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音乐课堂。

幻灯片翻动,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室内装饰、服饰装饰也逐一映入眼帘,同学们得以充分感受当时西方艺术创作中繁复叠加、流动变化、夸张装饰的整体审美诉求。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说,巴洛克时期对旋律“装饰度”的极致追求,以及复调织体中声部之间错综复杂的立体空间关系,要理解起来也变得更为直观、顺畅。

这正是罗薇老师这门课程的一大魅力,也是课名中“多元”的体现,借助可视化的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建筑等折射出的时代观、审美观、文化观,走进相对抽象化的音乐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音乐形态背后最核心的艺术特征、审美理念与文化根因。

遵循着“从文化了解音乐现象,从音乐透析文化内涵”的教学思路,罗薇带领学生从“中世纪走到现代”,不断触及音乐的边界,将其延展至更大的文化命题,进行更加辽阔、丰富、深刻的世界观察。从这一维度,课名的“多元”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能否借助音乐打开审视社会文化的窗口。”

“我期望引发学生思考音乐与哲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联,从跨学科角度重新审视音乐艺术,通过音乐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科学态度、不同地域的人文视角以及不同种族的文化观念等,并最终思考音乐乃至所有艺术形态对于人类生命个体的独特意义。”罗薇说。

第二乐章:邂逅

“这门课程从内容设置到难度定位,再到授课方式,对我而言都是严峻的挑战。内容过于专业,必然会让无乐理基础的学生不知所云;内容过于通俗,又会让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罗薇说。

作为一门面向清华全体本科生开放的大课,选课学生覆盖各个院系、不同年级。学生们的背景多元,乐理基础和音乐素养不一,也造就了诸多奇妙的思维碰撞。

课程作业和小组展示环节是学生们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舞台。同学们审视音乐世界的全新维度和对背后各种文化命题的深入思考,常能让罗薇眼前一亮。比如,一位学生提交了一份自己对于“音乐中的词曲关系”命题的思考。不过他采用的方式,是在多声部音乐的框架中组织出一首“无歌之言”,歌词中的元素均来自同学们平时调侃校园生活的文字碎片,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内容,带有独特的校园情趣。

学期末的课堂展示则更加创意无限,用面具默剧表演配以日常器物打击乐来展示网络暴力的话题,用类似皮影戏的剪纸表演展现整个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历程,用电子元件合成的音响展现生命进化的过程,用若干荧光灯在黑暗空间中的运动变化展现音乐中的能量,用基于现场表演的实时影像探讨时间—空间—音乐之间的关系,用玩偶、音效、影像、肢体表演展示神奇的动物世界,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探索音源的各种可能性……

十六周的课堂时间,在每一个音符跳跃间,在每一段旋律氤氲中,在每一场文化探索里,一颗颗音乐种子就此埋下、扎根、发芽,也将不断地在创造和想象的世界里发酵滋长。

第三乐章:探寻

“如果说罗老师和她的课堂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想来就像是弗拉明戈的气质吧——如女性舞者翩翩摇曳的大红舞裙,富有魅力。她是那种一出场就流光溢彩、神采飞扬,瞬间牢牢吸引在场所有学生注意力的老师。”一位来自法学院的选课同学这样形容她眼中的罗老师。

罗薇对专业的真诚严谨,对艺术的热忱挚爱,都释放出无穷的感召力,吸引学生在鲜活的音乐世界里遨游,探索不同地域的文化与音乐特色——从凯尔特音乐里挖掘浪漫奇妙的骑士故事,从非洲音乐中洞悉非洲广袤大地上独特地理特征,从汉密尔顿的嘻哈说唱和爵士乐了解美国建国历史,从鲍勃·迪伦的民谣摇滚中深度体会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

终章:延续

将一堂课变成一场文化之旅,背后是罗薇对于旅行的热爱。多年海外旅居的经历使她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的观察者,对带有浓厚地域风情的民间音乐深深着迷。行走在世界不同角落,观察在每方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是用何种方式去理解生命、表达美好,滋养着她的生命,也激发了她对音乐更加开拓、理性和深入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音乐是陪伴我行走世界各地的一把文化钥匙,让我可以更加顺畅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千姿百态以及各种生动鲜活的文化方式。”罗薇说。

这些在不同时空、地域、文化下的观察,被不断沉淀、反思,最终融入课堂,为“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这门课的诸多宝贵观点提供养分。

对于罗薇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也是渗透在人类基因里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的希望。“我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生命会是何等无趣,正如我无法想象没有艺术的文明会是何等苍白。我希望通过‘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这门课,埋下一颗音乐种子,让它赋予学生们一些音乐养分,滋养他们的生命。”

责任编辑: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