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之上》:在乡土中国,看见青年的答案

作者: 张瀚文

第一集

《粒粒皆辛苦》:汗水与星辰的对话

江西上饶仙人洞,是联合国认证的人类最早的水稻栽培遗址之一。随着水稻种植历史的徐徐展出,镜头转到谷雨季节,我国江西上饶地区的水稻育种过程,象征着一切播种的开始。在北大荒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轰鸣声中,传统农耕智慧与科技力量悄然融合。摄制组用一年时间驻村记录,行驶十万公里,捕捉到农民如何用双手与智慧应对气候挑战、优化种植技术。他们种下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对土地的敬畏与传承。

“勤劳”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词汇,而是泥土里长出的生命力。田间劳作的“新农人”正用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坚持,诠释了何谓“奋斗者精神”。

第二集

《春风吹又生》:绿意与新生共舞

在广西百色东怀村,黄川策划展示一场“飞鸡秀”,致力于通过自然放养模式实现生态循环。他养的山鸡以昆虫和嫩草为食,粪便自然降解为有机肥料,既保护了植被又减少了污染。在东北的村庄中,李云凤用秸秆、稻壳和微生物发酵处理猪粪,有效减少污染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村委会支持下,李云凤吸引村民参与生态养殖,逐步实现了集体合作的乡村振兴模式,也让村庄因“绿色健康”的标签焕发新生。

生态保护不是口号,而是人与土地的共生。当人们沉迷“虚拟世界”时,乡村用最朴素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治愈,或许只需一片蓝天、一垄青苗。

第三集

《老树发新芽》:文化是流动的根脉

在广东佛山儒溪村,一座座废弃老宅被改造成大地艺术空间。通过剥离墙皮呈现历史肌理,用装置艺术对话千年桑基鱼塘文化。当村民围观创作时,向阳感慨:“艺术不是孤岛,而是让土地自己发声。”这种跨界实践,展现了外来人才如何以国际视野激活乡村的美学价值,促成传统与现代的深层共鸣。

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从未如此动人。当我们追逐“国潮”时,乡村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老树长出新芽,而非将其制成标本。

第四集

《独木不成林》:产业是共生的密码

“独木不成林”,这句谚语在河南许昌和山东寿光的故事中有了新解。许昌假发产业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如今已成为全球假发制造中心。纪录片通过白晓菲的视角,展现了假发产业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黑金”。山东寿光运用科技手段种植“空中蔬菜”和“巨型南瓜”,运用智能化管理,确保四季常青的供应能力。这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带动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乡村实践典范。

乡村产业的崛起,打破了“单打独斗”的困局。它告诉年轻人:合作不是妥协,而是创造共赢的星辰大海。

第五集

《客从何处来》:人才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张斌、张韩敏夫妇,为留住家乡少数民族手织布特色,走遍老家村落寻找织布设备与扎染匠人,并在自家老宅开了染坊,延续了有着1200年历史的白族扎染技艺;张明珍是一名乡村建筑师,从城市回归中国乡村,在福建永泰,通过收集各家古书,探寻普通古代百姓的智慧,总结历史经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这些故事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外来凤凰”,更是本土力量的觉醒。

选择乡村,不是逃离城市的退路,而是主动拥抱另一种人生可能。当“躺平”成为热词时,这些“新农人”用行动定义着“扎根”的价值。

第六集

《天高任鸟飞》:未来在脚下,也在远方

收官之作将镜头对准贵州“村超”决赛现场。水木年华的歌声与村民的助威声交织,足球划出的弧线仿佛是连接着大山与世界的边界。孩子们在毕业季收到“飞向天空”的梦想礼物,而玉狗梁村的瑜伽奶奶们登上上海的摄影展,向城市展示乡村的骄傲。

乡村振兴的终极愿景,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生长。就像片中那句台词:“孩子们心间的种子,终会带他们飞向天南海北,再将希望带回故乡。”

《田野之上》没有宏大的说教,只有泥土的芬芳与人性的温度。它让年轻人看到:乡村不是怀旧的布景,而是创新的试验田;振兴不是施舍,而是激活土地内在的生命力。或许,当我们焦虑于“内卷”、迷茫于“意义”时,该学学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在惊蛰时播种,在立夏时插稻,在秋分时收获,在大雪时冬藏。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脚下的土地终会回馈以丰饶。

(编辑·谢奇睿)

上一篇: 举个栎子
下一篇: 变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