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斯坦福造火箭

作者: 图拉

我在斯坦福造火箭0

给大家三秒钟的时间,猜一猜斯坦福最大的社团是什么?搞金融?想赚钱?计算机?人工智能?

不不,这里最大的社团就是在造火箭的,还能发到国际空间站的那种!

来斯坦福两年了,我仍然每天都处于巨大的兴奋中。在斯坦福求学是什么样的体验?以下是我的一些亲身感受。

一起造火箭!

坊间传闻,斯坦福想招的就是“对世界满怀热情的实干创新者”,入校后我发现事实就是如此!

大一的时候,我所在的社团搞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在沙发底下装了个马达,搞了个移动长椅在校园里开,谁有兴趣就可以搭个“沙发车”,在校园里横着走。相关视频发在油管上,全网有几百万的播放量。而这就是校园里的日常,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创意。

斯坦福最大的社团Stanford SSI,竟然在造卫星、造火箭。

我也参与过这个社团的项目,模拟了火箭发射的过程,把一个回收的火箭自己喷漆,发射到太空,再降落到地面。是不是就像是马斯克的SpaceX星舰的校园版?

在斯坦福求学的日子里,并不只是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上课,甚至有时觉得上课都是“最次要的事”,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点子,几个人聚在一起攒一攒,讨论好了就马上干,执行力特别强。咖啡馆里都在谈生意聊事情,感觉大家都在搞副业。

“聊个项目”都算是斯坦福文化的一个缩影了。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和硅谷产学研一体的环境,也让好点子变成现实。如“人工智能教母”李飞飞教授在斯坦福的实验室就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在企业的资助下进行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中。我有幸也是其中的一员,经常接到李教授发来的“需求单”。这样的项目在斯坦福比比皆是,本科生都有机会加入。

课程广度与深度

在斯坦福,我们的课程选择权非常自由。虽然热门课也经常需要抢,但好课程非常多,大牛教授也非常多,所以有很多机会跟授课教授在课上互动,私下交流。而且,斯坦福的学生从大一时就可以申请进入实验室,教授看过简历后会进行面试,符合要求的话就会分配一名博士带着我们在项目组工作。

说说我的选课逻辑:如果我对某些不大了解的领域、行业感兴趣,我先听相关课程,有了大概了解后,再思考是否要去深入研究或走这条路,这个是广度上的拓展。比如我就选了一门比特币的课,不仅可以了解到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也因此跟这个领域的人搭上线。

在深度上,对于那些在高中已经涉及或研究的领域,我会去挑战一下难度。我很幸运,因为从小就喜欢人工智能,又长在了行业最火爆的时代里,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对那些不清楚自己兴趣或者志向的同学,斯坦福的包容之处就在于,学生第一年不需要确定专业,也给了机会多尝试,多听课,去听针对专业的先导课,多与教授和同学们聊聊,这样就可以在对相关行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选择。

斯坦福偏爱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斯坦福偏爱的学生,在学术成绩外,那就是社交强,执行力也强。

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懂得建立、连接、汇集更多的资源,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了理想敢想敢干,更有可能做成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

我在上大学之前就把领英好好更新了一番,用好几个月专攻上面的社交网络,现在已经500多个联系人了,熟悉后可以就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出来聊聊,一起谈谈项目。

而且,想要有创造力,就得勇敢,不要给自己设限。

就像造火箭一样,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马斯克的事,与自己无关,但在斯坦福不是的,我们永远有机会亲身参与想要做的事。就好比上面提到的最大社团Stanford SSI,就做过一个实验设备被送进了国际空间站。前一阵子它被送回来了,现在正在进行数据分析。这个项目最终的宗旨是研究一套可再生的,易于在火星上建造的建筑材料。

斯坦福非常鼓励创业家一样的实干精神。这种精神对我的影响是,我不会再因为自己年龄小或者没有准备好而觉得就做不成,与其有时间空想不如做事,与其想一步到位不如慢慢去试,总要先做小项目才能做成大项目。

斯坦福也非常鼓励“不走寻常路”、极具热情的实践者。斯坦福的退学和休学率在全美名校里算很高的,不少学生选择去创业,这种敢为不同的酷劲儿也是这里的独一份。

身为年轻人,每个人都有一股闯劲,想做一些酷的事情。我们的初衷可能没有那么伟大——它没有必要非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或一定要得到很惊艳的社会评价,只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点思考。

斯坦福将这思想的萌芽保护得很好——谁知道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会不会诞生下一个影响世界的项目或人呢?

(溪木摘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