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人”曹宇华:工作在“华龙一号”的“大脑”

作者: 陈全忠

“‘黄金人’学习资料的单位是‘米’,女性身高大概一米六,考一个操纵员资格,要阅读的文字资料,摞起来和一个成年女性的身高差不多。”

曹宇华1985年出生在陕北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爱看科普图书。因为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考大学时她选择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8年大学毕业后,曹宇华入职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基地。那时候,基地首台机组还在土建、安装阶段,她被分到运行班,即“黄金人”的预备队伍。

“黄金人”的日常工作,包括控制机组、系统和设备状态,并负责组织现场各岗位运行人员实施运行操作和检查活动等。

曹宇华在入职培训时第一次听到“黄金人”这个说法,感觉这个岗位很厉害。后来她才知道,之所以有“黄金人”这个说法,是因为培养一名核电操纵员所花费的成本,折算成黄金重量,大约和一名成年人体重相等。培养“黄金人”不仅成本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高。因为责任重大,“黄金人”的选拔工作十分严苛,至少需要3年时间、逾40门课程的学习,经历近百场测验与考试,全部通过后才可以获得操纵员资格。而在操纵员的基础上继续精进,才有可能获得高级操纵员资格。“高操”(高级操纵员的简称),在核电站等同于“大拿”。

面对异常艰难的“考操”之路,曹宇华没有退缩,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在取得了VVER技术(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种压水堆核电技术)的操纵员资格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进入M310技术(我国从法国引进后不断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核电技术)的培训学习。她被安排在田湾核电站参加了32个月的操纵员培训,考试时间一般持续两三个月,包括现场考试、模拟机考试和笔试。考前那段时间最难熬,很多考题都是综合性考核,涉及机械、仪控、物理、热工等。所有知识点都不能出错,哪怕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都必须准确无误。而有的系统,有数百个参数要熟记。

成为一名合格的操纵员有多难?曹宇华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入职后要进行6个月培训,再经历长达2年的7大现场操作岗位培训,6个月以上的理论与模拟机培训……‘黄金人’学习资料的单位是‘米’,女性身高大概一米六,考一个操纵员资格,要阅读的文字资料,摞起来和一个成年女性的身高差不多。其中,30到40厘米厚的资料要背得滚瓜烂熟。”

核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在福清核电站,1至4号机组与5、6号机组的堆型就不同,操纵员相应的学习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因为堆型的变化,曹宇华参加了5次操纵员资格考试。每考一个堆型,都相当于重新来一次。成为“黄金人”非常不易,成为女“黄金人”更不易。有人说,在时间长度上,操纵员培训相当于攻读一个博士学位。

她成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位女“黄金人”,手握5张操纵核电机组的“资格证”,获得3种核电堆型的操纵资格,基本可以应对我国绝大多数核电基地的操作需求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与知识产权限制,我国自此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其首堆项目就定在福清核电5号机组。由于是首堆工程,所需人员都是从基地现有机组转调的。

2014年,福清核电1号机组还在热试阶段。一天,身为调试工程师的曹宇华组织完成了汽轮机非核蒸汽冲转和失电综合试验相关工作,处室负责人对她说:“收到一批‘华龙一号’的设计文件需要审查,由你负责组织。”本就重任在肩,临时又增加了新任务,但曹宇华没有退缩,爽快地接下了任务。

设计文件审查工作,是核电站开工前确保机组设计质量的必要环节。而“华龙一号”设计文件的审查,对曹宇华及其团队成员来说,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字逐句斟酌表述,翻出系统手册与设计文件一遍遍核对;遇到不明确之处,与设计院反复沟通技术细节;不断在模拟机上验证规程的可行性,邀请核电运行专家对新规程开展一系列审查……两年多时间里,曹宇华率领团队共完成近100份规程文件的编制。其间,她不知多少次忙通宵,组织调试人员审查“华龙一号”系统手册和设备技术规格书。

因为工作一丝不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曹宇华又被公司选拔为“华龙一号”运行准备人员,组织团队开发适用于三代核电机组的运行文件体系,并幸运地成为首批操纵员培训学员。

从那以后,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加班编制技术文件,曹宇华迎来了参加工作后最忙碌的一段时光。“连续几个月见不到孩子是常态。”谈及一对子女,曹宇华不免有些愧疚。

从2008年到2019年的11年间,曹宇华先后参加了VVER、M310和“华龙一号”3种核电堆型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学习,并通过了各项考核。考M310时,周围还有女同事,但到了备考“华龙一号”时,近百人当中只剩她一名女性了。

2019年3月,曹宇华终于通过了“华龙一号”首批操纵员资格考试,同年6月又通过了高级操纵员资格考试。她也因此成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位女“黄金人”,手握5张操纵核电机组的“资格证”,获得3种核电堆型的操纵资格,基本可以应对我国绝大多数核电基地的操作需求。

随时紧绷的神经,值班期间监视机组运行状态;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发现机组的任何异常并进行控制……电视剧《许你万家灯火》生动地刻画了操纵员的工作状态。在曹宇华眼中,操纵员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守护者。她工作的地方,是“华龙一号”的“大脑”——核电机组主控室。“大脑”里环布着各种仪器,对核电机组300多个系统进行控制与监视。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参数与符号,代表着反应堆是否启动、装置运行是否正常,以及电力是否正常传输到了千家万户等信息。

庞大且繁杂的信息实时变化,作为操纵员,曹宇华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掌控各类信息,作出审慎判断。“‘黄金人’听起来好像很‘威风’,但真实的工作需要严谨、严谨再严谨。在高压甚至略显枯燥的氛围里,每一步都必须严格遵守运行规程,绝不能犯错。”曹宇华说,“因为只要错一次,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无法估量。”

做专职模拟机培训教员,专门培养“黄金人”

如今,为培养更多核电人才,曹宇华有了一个新身份:专职模拟机培训教员,作为老师专门培养“黄金人”。

因为考试经验丰富,曹宇华欣然接受了这个新身份:“我考了5次,熟悉每一个阶段的模拟机培训,知道学员可能会有哪些学习难点。我把原来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都转化成教学素材,用来给学员做专项提升。”

从自己操作到教他人操作,曹宇华的工作重点变了,但她对工作的严谨和专注始终不变。

规范操作是操纵员的基准,但如何让操纵员将“规范”植根于大脑、熟练在手心,曹宇华动了一番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牵头组建了“华龙一号”操纵人员初训课件最新框架,组织编制了“华龙一号”复训课件,在操纵人员模拟机复训中推行“红黑榜”“行为规范强化牌”制度,指导运行人员正确使用防人因失误工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创新举措大大提高了“华龙一号”操纵人员培训的效果。

福清核电迄今已累计培养100余名“华龙一号”操纵员,遍布于运行、生产计划、安全监督、培训等领域,其中不乏曹宇华的学生。

近几年,中核集团福清核电还承接了“IAEA华龙一号模拟机培训介绍”对外项目,曹宇华是此课程的主要组织者,牵头制订课程大纲、组织团队编制理论培训课件和模拟机实操脚本、组织内外部专家审查课程大纲和中英文课程材料。

要让课程走出国门,难在要采用拍视频的方式全英文授课、编写全英文材料。这项课程开发历时两个半月,编制完成全英文10万余字的理论课程介绍材料,3万余字的模拟机实操脚本,录制视频时长达7小时。课程在“中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能管理学校首期核能管理短训班”上作为中国特色课程进行推广,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11个国家的52名从事核领域工作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曹宇华说,她只是大国重器“华龙一号”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可能没有人了解她的工作、知道她的名字,“但这些都不重要。守大国重器,许万家灯火,我觉得能和其他核电人一起共同守护核安全,就是最骄傲的事。”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