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别人提供价值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

作者: 李瑞辉 郝歌

2024年11月4日至6日,由全国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参赛队、192名选手同台竞技。河南代表队以精湛的技艺、出色的发挥在参赛的6个项目中全部获奖。

2024年12月初,记者采访了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家务服务员项目一等奖得主冉炎秋,听她讲述了自己的家政情缘。

弃教从“政”,她说:只要是能给别人提供价值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

“弃教从‘政’”这4个字,可以说是冉炎秋事业的写照。教,是教学;“政”,是家政。

冉炎秋是80后,2002年6月从平顶山学院毕业后,她去了登封市一所中学教语文,用一个学期时间,将一个全校闻名、曾气走6个老师的差班,带成成绩年级第一的优秀班。

一年多以后,校长看她工作认真,将她调到学校的财务部门。从零学起的她,没多久又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其间,冉炎秋结了婚,陆续生下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相差1岁,老公工作很忙,家里没有人能帮冉炎秋带孩子,无奈之下,她辞职当起了全职主妇。

2009年,孩子大了一点儿,冉炎秋拿出攒下的4万元钱,又借了10多万元,在新密市牛店镇开了一所幼儿园,又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老师。

幼儿园生源最好的时候,有200多个孩子。但后来,孩子越来越少,到2020年,幼儿园开始入不敷出。

和冉炎秋相熟的一个幼儿园园长,关闭幼儿园后干起了家政,收入不错,干得也很开心,冉炎秋于是想着也做做看。

冉炎秋直言,弃教是迫不得已,从“政”是另谋出路。

刚做家政时,冉炎秋心里有些顾虑,担心自己做不好,也担心会被人看不起。但真正做了以后,她很快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狭隘了:“现在我为家庭服务,跟我当初在学校教学,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当老师是给孩子带去价值,做家政是给老人或家庭带去价值。行业不分高低贵贱,价值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是能给别人提供价值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

真正开始学习家政服务相关知识的时候,冉炎秋才发现,家政也是一门学问。人人都会做饭,但有些人可以做得色香味俱全;人人都会带孩子,但有些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将孩子养得更好;人人都会打扫卫生,但有些人可以事半功倍。

“我已经带过两个孩子,但第一次上育婴课时,我依旧手忙脚乱,给教具宝宝洗澡,洗完不擦干就直接包了起来。我在家也做饭,但我那刀工,跟授课的老师一比,简直不能看。”一向号称放哪儿都行的冉炎秋受挫以后,下决心要把家政服务学会、干好。

为了练习刀工,冉炎秋的家人可算是“遭罪”了:每顿饭都是土豆、胡萝卜,因为这样方便她练习切丝。一连吃了半个月,老公敢怒不敢言,孩子们终于忍不了了,发出抗议:“妈,您真把我们当兔子啊,能不能换点儿别的?”

冉炎秋很配合,换了鸡脯肉,但还是切丝。就这样一个月过去,她的刀工终于练得差不多了。

培训结束后,冉炎秋第一次上户服务,更加认识到,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第一次上户服务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手脚不是特别利索。”冉炎秋回忆,老爷子不爱吃炒菜,特别钟爱面食,比如手擀面、面叶儿、油饼油条之类的。她培训时学的刀工、摆盘无法施展,只好回到家跟母亲求教,如何做好面食。

但是无论她怎么做都不合老爷子的心意,老爷子不是说面硬了,就是说面软了。

面对挑剔的老人,冉炎秋“以软服之”:“叔,我现在干得不好,但是我愿意学。”

听冉炎秋这么说,老爷子很高兴:“中,我就喜欢你这种踏实的孩子,愿意学就行,我教你。”

之后,冉炎秋再做饭时,就会把老爷子叫到身边,一个现场教学,一个现场操作,两人有说有笑就把饭做了。慢慢地,老爷子的笑容变多了,冉炎秋做面食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服务期结束的时候,老爷子送给冉炎秋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祖传的做面食的秘方。

“后来我才知道,老爷子家里往上三代人都是做面食的,所以他才会对面食情有独钟,而且要求苛刻。但他儿子和孙子都不愿意学习他的面食技艺了。”冉炎秋说,看着老爷子送来的秘方,她很感动,也越发觉得,干家政,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干好,也一定能被客户认可。

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学、色彩搭配、人体工学、法律等看起来与家政不搭边的知识,但正是这些知识,助她在家政行业里脱颖而出

干家政越久,冉炎秋越觉得,学无止境。

“上户的次数多了,我越来越觉得,照顾一个家庭,不光是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要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为此,我还专门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工作确实有很大帮助。”说到这里,冉炎秋回忆起她“收服”一个脾气火暴、很难伺候的大叔的过程。

大叔60岁左右,脾气很不好,去公园散步都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人吵架,在家里更是逮谁吵谁。子女们受不了他,他也看不惯子女们的生活习惯。

子女们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不穿,却常年穿着一件开线的外套;子女们给他买了好几个新杯子,他也不用,整天拿着一个掉了漆的搪瓷杯……

为了走进大叔的内心,冉炎秋经常找他聊天:“叔,人家说你年轻的时候可厉害了,你给我讲讲呗。”

大叔很吃这一套,说起自己的“英勇事迹”来滔滔不绝。一段时间后,子女们发现,大叔变得开朗了,好相处了,家里的气氛也和谐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搪瓷杯是他第一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时,工友们凑钱送给他的奖品。那件外套,是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爱人送给他的礼物。爱人如今不在了,那件外套就是他的情感寄托。”之后,冉炎秋把大叔的外套打理得好好的,茶杯也给他保护得很妥帖。

除了心理学知识,冉炎秋还学习了色彩搭配、人体工学、法律等看起来跟家政不搭边的知识。她说,就是这些看起来对工作没有用的知识,帮助她在这个行业里脱颖而出。

在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备赛期间,冉炎秋吃住都在公司的练习室,每天从早上6点学习、练习到晚上11点多。孩子一个上高三,一个上高二,她全都交给老公照管。家人都很支持她,她也不负众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冉炎秋说,她现在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她的同行也是。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