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旷世“枫林恋”家风永流传
作者: 褚不染在河南南阳,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名人家风等优秀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彭雪枫将军的妻子林颖编著的《彭雪枫家书》就是其中的体现之一。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枫林恋”啧啧称奇,并不断研究探讨他们感情保鲜的秘诀
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1907年9月,彭雪枫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贫穷,15岁的他揣着父亲为人家织绸子挣得的全部积蓄,背井离乡去讨生活。他参加过五卅运动,做过党的秘密工作,后参加工农红军,作战勇敢、战绩卓著,成为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为推动中原抗战,他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创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担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
1920年春,一个女婴在湖北樊城(今襄阳市)呱呱坠地,她就是林颖。林颖的父亲是资本家,家境优越,林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学校期间,她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一次敌机轰炸,林颖躲藏不及,差点儿被炸伤。之后,胆小的母亲不仅逼着林颖退了学,还张罗着为她找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追求理想、思想进步的林颖偷偷从家里跑出来,来到豫皖苏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还入了党,被分配到淮宝(位于现淮安市淮阴区、淮安区及宝应、盱眙两县交界处)县委妇女部工作。工作中,她听了很多彭雪枫的事迹,对他很是仰慕。
在一次师部组织的学习班上,林颖终于见到了心中的英雄——彭雪枫。彭雪枫“高尚的革命情操、能文能武的聪明才智、温文洒脱的堂堂仪表”,让林颖怦然心动。几天接触下来,林颖向往光明、追求进步、聪明豪爽、忠诚勇敢的鲜明个性也给彭雪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钦佩、爱慕的种子在两人心中悄悄埋下。
随后,在苏皖边区负责人刘瑞龙的提议下,彭雪枫给林颖写了第一封信:“既然是终身大事,那就需要格外慎重,我已经慎重十年了。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和品格,应当是纯洁、忠诚、坚定而又豪爽的……我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缺点,很需要一位超过同志关系的同志,更多地了解我、帮助我。”
收到彭雪枫的来信,林颖在欣喜之余,又有一丝顾虑:自己舍弃优渥的生活,毅然奔赴敌后,是为了抗日救国,现在和一位负责同志结婚,会不会影响个人发展?人们对首长的妻子会不会过分挑剔?
了解林颖的顾虑后,彭雪枫很快又给她写了一封信:“……你的革命热情是可贵的。……我们结婚后,我会尊重你的独立人格的……我俩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伟大的爱!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使我们的事业更前进些,更收获大些,这应当是我们的神圣目标。”
在彭雪枫的鼓励下,林颖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1941年9月24日,经组织批准,彭雪枫和林颖在战火中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他们结婚那天,工作人员发现,彭雪枫的床上还铺着带有补丁的旧被子,有些地方还露着棉絮,就要动手为他置办一床新的,但彭雪枫坚决不同意。他不无歉意地对林颖说:“战争还在进行,结婚也没准备什么东西,连被子也是破旧的,真有点儿对不起你。”林颖理解爱人的心情,他是部队首长,怎能只考虑自己享用呢?因此看到被子上有两道口子时,她没有任何怨言,默默从抽屉里拿出针线布袋,动手缝补起来。彭雪枫见状,也穿针引线,跟她一同缝补。
没有彩礼,没有隆重的婚礼,在简陋的婚房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两人你一针我一线,缝着被子,也缝着幸福和甜蜜。
80余封家书
尽显关爱之情
两人结婚时,彭雪枫已经34岁,是个典型的大龄青年,带领部队驻扎在洪泽湖西畔的半城镇大王庄,林颖则在洪泽湖东边的淮宝县任妇女部部长,两人湖东湖西,天各一方。组织上有意将林颖调到师部附近的基层单位工作,方便她和彭雪枫一起生活,但林颖不愿接受组织的特殊照顾,坚持在远离师部的基层工作。
婚假只有短短3天。林颖刚回到淮宝,就收到了彭雪枫一封又一封的来信:“别离是一件苦事,为了工作而又不得不别。”“别离才仅三天,好像已经三个月了……数日以来,月色如画,惟少一月下谈心的你……”离愁之中不失浪漫。
中秋佳节,彭雪枫忙完工作已是深夜,望着窗外皎洁的月色,抑制不住对妻子汹涌的思念之情,提笔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与林颖共勉。林颖婚后的第一个生日,彭雪枫送给她一本人物传记,在扉页工工整整地写道:“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生活虽然艰苦,但两人该有的仪式感拉得满满的,心也越贴越近。
一个星期天,林颖赶来看彭雪枫,傍晚要返回淮宝时,忽然下起大雨。警卫员对彭雪枫说:“让我用你的马送她回去吧!”彭雪枫说:“如果是别的同志,没有马,下着大雨,就不行军?我们的马是打日伪军的,不是给干部家属当脚力的。我是一师之长,应当处处为人表率,不然怎么能叫人遵守制度和纪律呢?”林颖二话没说,卷起裤脚,披上雨衣,大步走向门外。回到淮宝,她生了好几天病。
得知林颖生病,彭雪枫非常担心,给她写信:“我万分感佩你的决心,你的与人不同的志趣,你所做的也就是我所想的……我们愈久愈了解,愈了解愈相互敬佩,愈敬佩而情爱愈浓厚!”
除了写信,彭雪枫还经常给林颖寄书,分享读书心得,讲述战斗生活。在信中,“祝你平安愉快”“保重身体”一类的话出现得最多,他鼓励林颖要“更为坚强一些,旷达一些,放开一些”。
1941年冬,敌顽向根据地疯狂扫荡,在异常紧张的局势中,彭雪枫十分惦念妻子,抽空给她写信:“我现在是在一个荒山之中的荒村里,给你写信,心中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到处都是敌寇的烽烟,东望淮宝云天漫漫,高良涧岔河已被敌人占领了!你到底是在淮宝或淮南呢?我不知道,简直无法知道,我默默地为你祝福!”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聚少离多、物质贫乏、环境险恶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经常“把功夫用在相互帮助、相互教育、相互鼓励上”。相互理解、共同进步让他们“时时现出新鲜”,正如彭雪枫所写,随着时间的增长,两人之间的感情越发浓厚。
林颖回忆,结婚3年,他们共同生活尚不足半年时间,因此只能通过一封封书信互诉衷肠,表达思念,相互勉励。两人所写80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除了有对彼此的情与爱,更有永远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和壮志。
优良家风永传承
1944年9月11日,对林颖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她的丈夫、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指挥收复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不幸牺牲,英勇殉国,时年仅37岁。
彭雪枫,这个在林颖心中坚强、勇敢、几乎不可战胜的英雄,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林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彭雪枫的牺牲,使她不仅失去了爱人,失去了良师益友,也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
为了寄托对丈夫的思念,林颖常常拿出珍藏的彭雪枫生前写给她的信件,一遍遍细细阅读。彭雪枫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英姿,他在油灯下埋头读书的身影,时常在她眼前闪现;他对她耐心的启发、教育和帮助,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坚定期望,也时常在她耳边响起。
“记着,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你是那个自幼从苦难中奋斗出来的人的永久伴侣!我们是敢于而且曾经向苦痛挑战的人!豪情胜慨永远不会离开你的,一如你的爱人永远不会离开你一样!”“林与枫应保持着党的正风和浩然之气,要在政治家的风度上表示共产党人之伟大。”“我们的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也是属于党的,属于人民的。”在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中,彭雪枫的这些教诲成了林颖继续前进的动力。
之后,林颖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完全摆脱了在高楼家庭环境里产生的“小姐气”,像彭雪枫那样,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她组织妇女参与生产自救,开展扫盲运动,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以惊人的毅力和干劲,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林颖的坚强和奉献精神,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林颖继续在党和国家的多个岗位上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离休后的林颖开始整理彭雪枫的遗物和文稿。这项工作对她来说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责任。她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梳理每一份文件、每一封信件。在林颖的努力下,《彭雪枫家书》《彭雪枫将军文集》以及回忆录《革命岁月》等先后出版。《彭雪枫家书》所展示的“枫林之恋”“枫林之爱”,成为激励广大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家庭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5年8月,林颖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她的一生,是与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她的经历,不仅是她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缩影。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