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王楚松:为抚养3个侄女,宁肯孤独终老

作者: 王元辉

他帮弟弟成了家,自己却孑然一身;弟弟和弟媳相继去世后,他又以一己之力抚养3个侄女长大,并尽力偿还弟弟欠的债务,还用微薄的收入捐助贫困家庭

“几个孩子都是我弟弟的骨肉,弟弟不在了,我怎么能不管她们呢?”

王楚松1951年出生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上面有4个姐姐,下面有1个弟弟。因母亲身体不好,家里孩子多,沉重的生活负担全部压在了王楚松父亲的肩上。因积劳成疾,父亲在王楚松13岁那年病故。当时4个姐姐都已出嫁,王楚松作为长子,用稚嫩的肩膀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1978年,多病的母亲也去世了,王楚松拼尽全力帮弟弟成了家,自己的婚姻大事却耽误了。

随着3个侄女相继出生,看着弟弟一家和和美美,王楚松觉得一切都值得。可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弟媳发生意外去世;紧接着,弟弟查出肝癌,举债治疗了3年,最终未能治愈,于1994年丢下3个孩子和上万元债务撒手人寰。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农民来说,1万元可是一笔巨款,况且还有3个侄女要抚养,最大的仅9岁,最小的才2岁多。左邻右舍甚至亲友都劝王楚松:“把孩子送人或者送福利院吧,你自己都没成个家,哪能养得活这么多张嘴?”“这些年你为了弟弟已经仁至义尽,就不要再自讨苦吃了。”“侄女到底不是亲生的,你还是自己娶妻生子靠得住些。”……王楚松听了这些话很是生气:“几个孩子都是我弟弟的骨肉,弟弟不在了,我怎么能不管她们呢?你们不要再劝我!”

那时候还有人给王楚松做媒,可女方一听他要抚养3个侄女,全都打起了退堂鼓,有人还说他傻,他却坚定地说:“我是伯伯,3个孩子我不管谁管?为了她们,我愿意孤独终老!”

从那以后,王楚松拒绝再相亲,一心一意为3个侄女操心。他心里有个最低期望,要保证3个侄女“冻不着,饿不着,能上学”。为此,除了种4亩多地,他还承包了鱼塘、养了猪,空闲时间打零工挣钱,拖过板车,下过煤井,给砖场做过砖坯……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的活他都干。

尽管拼命挣钱,可一个人要养活4个人,还要供3个孩子读书、帮弟弟还债,王楚松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亲友、乡邻见他们过得艰难,常常接济他们,纷纷把自己孩子穿不了的衣服送给他们。3个孩子都很懂事,知道伯伯养育她们不容易,尽管别人送的旧衣服不合身,也从不挑剔。

“情义无价,谢谢你爸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欠了这么久,还10倍也不足以表达我的谢意。”

收了别人的钱物,王楚松都一笔一笔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对侄女们说:“别人帮了咱们,咱们要记着人家的恩情,以后有机会了报答人家。”

大侄女王敏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高中,要交学费、生活费,王楚松没钱,只能四处去借。

那时的农村,人们普遍生活艰难,王楚松的4个姐姐日子都过得很紧张,没有余钱借给他。亲友们也各有各的难,王楚松借了一圈没能借到钱。

一看伯伯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王敏默默流起了眼泪,知道自己要失学了。见大侄女哭,王楚松也流泪了:“伯伯没能力,对不住你!”这个铁打的汉子,多少个艰难时刻没掉过眼泪,可面对大侄女,他既愧疚又难过,觉得自己耽误了她,对不起九泉之下的弟弟。

好在王敏理解伯伯,知道他已经尽力了,何况两个妹妹也要读书,爸爸欠下的债尚未还清,于是她含泪辍学外出打工了。

后来,二侄女王华读完初中,也跟着姐姐外出打工了。姐妹俩能帮忙负担一些家庭开支后,王楚松的负担稍微轻了一点儿,决定加紧把弟弟生前欠下的债务还上。邻居们知道后纷纷劝他:“人死债消。钱又不是你借的,你还什么?”“你辛辛苦苦才挣几个钱?好不容易养大3个孩子,就别给自己找麻烦了!有钱你留着买肉吃,不香吗?”……

王楚松却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不能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寒心!”

他在弟弟留下的一个已经泛黄的记事本上看到一笔50元的欠款,是弟弟10年前生病时跟一个叫王佑喜的朋友借的。他决定尽快把这笔钱还上。于是,他来到一个煤矿下井挖煤,攒够500元后,一路打听来到几十里外的债主家。当时王佑喜已经去世,王佑喜的儿子王寿宁得知他是来还钱的,一再表示那50元钱不用还了。可王楚松坚持要还,而且要还500元。王寿宁不肯要:“不行,哪有借一还十的道理?”王楚松却说:“情义无价,谢谢你爸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欠了这么久,还10倍也不足以表达我的谢意。”他把钱放到王家的餐桌上,转身跑了。

这事在当地传开后,有人说王楚松傻,借一还十,不是给自己挖坑吗?也有人说他重情义,懂得感恩。王楚松的想法却特别简单:“做人要讲良心,别人不来讨债已经很给面子了,还多少都是应该的!”就这样,他靠着一身力气不停地挣钱,一边供小侄女王娇读书,一边挤牙膏一样替弟弟还债。

王娇很争气,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长沙保险职业学院。侄女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王楚松狠狠地奢侈了一回,买了鱼和肉,杀了一只鸡,把王敏、王华叫回来,带着3个侄女去了弟弟和弟媳的坟头。他郑重地告诉九泉之下的弟弟和弟媳:“老弟、弟媳妇,我带着孩子们来给你们报喜了。我们家娇娇考上大学啦!”说罢,他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10多年来他捐款3万余元。收到慰问金,他转手就送给了村里的其他困难户:“孩子们都大了,我一个孤老头子怎么都能过!”

王娇考上大学的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亲友们纷纷出钱支持王娇上学。王楚松把亲友们的“爱心账”一一记下,叮嘱王娇记住大家的恩情,以后有能力了记得还情。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努力将弟弟欠的上万元债务一笔一笔还上了。

一天,王楚松在家看电视,听到电视里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情不自禁地想,以前都是别人帮助我们,我应该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用爱心去还我们欠下的“爱心账”。

有了这个念头以后,王楚松便很留意报纸和电视新闻,从中发现需要帮助的人。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涟源市白马镇有个骨结核患者杨某,求医问药好几年,家里的钱花光了,还欠了很多债,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杨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走路都困难,杨某的妻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了。看罢这则新闻,王楚松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的弟弟,心揪成一团,决定去帮帮杨家人。

当时正值隆冬,下着大雪,王楚松深一脚浅一脚地冒雪来到邮局,按照新闻里的地址,把侄女给他过年的2000元钱寄给了杨某,连名字都没留下。

有一年夏天,王楚松得知双峰县梓门桥镇彭某的孩子患病无钱医治,揣上自己刚领到的1800元工钱,顶着烈日来到梓门桥镇找彭某。那年他已经60多岁,走了十几里山路,累得气喘吁吁。等他一身透汗找到彭某的村子时,发现村里正在拦河修坝,他过不去,只好打电话约彭某过来取。两人见面后,彭某对穿着朴素的王楚松肃然起敬,握着他满是老茧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自2007年以来,王楚松先后捐款合计3万多元。对很多人来说,3万多元可能不算多,但对王楚松一个农民来说,却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积攒这些捐款,他一直生活清贫。3个侄女相继成家后,他独自守着一个家,一年到头都难得吃几回荤菜,家里最值钱的物件,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台电风扇,房子也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为了省下修房子的钱,他常常不顾年迈,自己架梯子爬上房屋维修。

虽然生活清苦,但王楚松从来没向政府伸手要过救济,反而多次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村里筹资硬化道路,考虑到他是五保户,当时还有两个侄女正在读书,村委会不要他出钱,他却坚持要出;爱心基金会给他送的慰问金,他转手就送给了村里的其他困难户。他说:“孩子们都大了,我一个孤老头子怎么都能过!”

王楚松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乡邻,也为他赢得了荣誉——“湖南省道德模范”“湖南好人”‌。2024年11月,他又获得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荣誉。2024年12月16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布,王楚松入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3个侄女在王楚松的影响下,都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她们都表示,伯伯不但养育她们长大,还教会了她们感恩、有爱心、顽强、拼搏。她们会将伯伯的这些宝贵品质传承下去。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