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老夫妻都市开书屋:不为赚钱,只为坚守
作者: 云蕾在重庆大学城,有一家小小的书屋——序言集,营业时间很有个性,每天下午3点到晚上9点,所卖的书很多是孤本。不少人曾担心这家书店撑不过3个月,可如今它开业已近3年,不但没关门,还成了重庆知名的网红店。更让人惊讶的是,书屋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两人年龄加起来近160岁……
年近七旬老太太圆梦开书屋
孙顺华年逾八旬,离休前是嘉兴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晓凤是孙顺华的老伴儿,年近七旬,退休前是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离开工作岗位后,夫妻俩继续从事学术交流10多年,才随女儿来到重庆生活。
一天,在大学城转悠,刘晓凤在一溜咖啡馆、烘焙店间的待租店面中驻足,觉得这个地方很适合开一家书屋。
开书屋是刘晓凤十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作为爱书之人,她家藏书颇丰,常有学生上门扎堆读书。为了让学生读更多的书,她曾连续15年带学生课外阅读,退休后仍然坚持。学校图书馆号召大家捐书,刘晓凤根据自己多年跟学生打交道的经验,认真挑选了一批能让学生保持学习激情和好奇心的经典图书捐出,希望阅读能给学生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
刘晓凤说,书会把人带到更广阔的世界,人一旦阅读上瘾,便会发现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便很容易对一切兴致勃勃。
说起开书屋的初衷,刘晓凤满脸带笑:“我早就偷偷考察了不少书店,无数次憧憬过自己成为一家独立书屋的掌柜,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梦想。”
终于,在女儿的大力支持下,刘晓凤开始行动:租房、设计、装修,将一处狭长的店面变成了曲径通幽的书屋。为了方便人们来歇脚,她还特意隔断了5平方米作为门厅,余下的20平方米才摆上书架。为了方便读者,她还在有限的空间里见缝插针地摆了几个凳子。好在店面处于架空层,从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比一般的房子要高不少,通过合理规划,一共摆放了5200多本书,虽然还抵不上家中藏书的数量,但能在接近古稀之年实现夙愿,给大家推介自己喜欢的书,刘晓凤还是很开心。
2022年3月22日,书店开门营业,老两口拿出不多的积蓄补贴书屋。“不为赚钱,只为坚守。”夫妻俩达成共识,每周四休息,平时在下午3点到晚上9点营业。刘晓凤负责整理书架、选书、进书、推荐书,接待来书店的人。“大掌柜”孙教授负责书店所有的“安民告示”,一月两次在黑板上列出当月重点推介的书目。他们专注、纯粹地享受着书屋的工作,过着与教书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交友和分享阅读的快乐中收获满足感。
书籍由易到难排列,方便读者进阶找到成就感;书店藏书虽不太多,但每一本书都由刘晓凤凭借丰富的阅读经验从茫茫书海中精心挑选而来;每一本书刘晓凤都读过,书架上贴满了她手写的荐读便利贴。有读者说,来到书店,看看这些书评,是购书之外的彩蛋。更大的彩蛋是买书前先和掌柜聊天,确定真是自己要买的书后,才会被允许像带宠物一样把书买回家。
小小书店治愈无数人
书店很快吸引了不少在家上班的人前来“办公”,还有高校的学生。有个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每天必定来坐上一两个小时。
但最让刘晓凤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壮实的小伙子。一天她恰好回店里关灯,只见一个小伙子隔着玻璃一个劲儿地朝里张望。刘晓凤打开门,示意他进屋。在书屋里环视一番后,小伙子说:“你这个店,不好赚钱吧?”刘晓凤微笑道:“开这个店,我们可以相遇呀!”小伙子笑了,觉得眼前这个笑吟吟的小老太太很有趣。他挑了一本《在绝望之巅》。付款时,刘晓凤还送了他一本木心的诗集。小伙子面带羞涩地接过书,轻声说:“我只是初中毕业,没什么文化。”言外之意怕看不懂。刘晓凤笑着鼓励他:“学历高低不代表文化高低。”小伙子很开心:“我来过两次,第一次关门了,今天好幸运,进了‘黄金屋’。”道谢出门后,他指着停在对面的大卡车说:“我常到附近送货,晚上就睡在车里。”
刘晓凤看着小伙子远去的孤单背影,转身把店里的零食打包后送到车里。小伙子一下子红了眼眶,说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买过书,打算把这两本书放在车上,随时拿出来翻一翻。临末,小伙子张开双臂,第一次和陌生的阿姨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刘晓凤欢迎他有空随时到店里坐坐,不买书也没关系。
回来后,刘晓凤环顾门厅,现成的桌子,不妨再配两盏灯,一盏用于雨天,一盏用于晴天。干脆24小时开放门厅,万一有人到此歇脚,正好需要呢!
从此,书屋关门后,也有人进门厅小坐,有时是三两朋友坐在那儿聊天,有时是睡不着觉的人深夜在那儿留言,墙壁上很快便层层叠叠地贴满了各种留言贴。大家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找到了慰藉。刘晓凤决定,之后就算夫妻俩外出的时候书店不营业,或暂时离开了重庆,门厅也对外开放,供路人歇脚、会友甚至发呆。
书店门口也放了凳子。那些在外打拼的人,比如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或路人,随时可以坐下来小憩。
来的读者多是年轻人,渐渐喜欢上了和两位睿智的掌柜聊天,书店便成了心理驿站。年轻人遇到什么问题,喜欢找他们答疑解惑。夫妻俩总是尽最大努力,像家人一样帮忙分析梳理。“现在的子女和父母之间有时候沟通不畅,导致关系紧张,我们会推荐一些书,帮助他们化解心灵困惑。”刘晓凤说,“一次一个年轻人在店里倾诉他事业上的不如意,愁得抱头痛哭,我陪他聊了3个多小时,一点点疏通他的情绪,他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当有人得知孙掌柜曾经是数学教授、业界泰斗时,特意前来和他探讨数学难题。
开店以来,接触了不少大胆分享情感和事业困惑的书友,让二老始料未及。他们很自豪能被大家信任,并将其归功于大家从书中获得了宁静和力量。新冠疫情期间时不时封控,刘晓凤经常收到暖心的便条:“谢谢店主提供的这一方天地,我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束光亮,一张免费的桌子、凳子,一个远离我熟知世界的空间,让我得以片刻自由地喘息。”“好久不见,近日太忙,只有半夜得空前来,小说读完一定再回来拜访你们。”……
小圆桌上,不时会有不知谁送来的手作零食、芬芳的鲜花和各地的特产,小小的门厅成为素不相识的朋友的交心之所。无论藏书多少,爱书者总能在此找到自己的收获。即便不买书,进来看看书架上的手写荐书贴,黑板和墙面贴得满满的店主和读者的读书心得,也能让心灵沉静并充满力量。
闻着书香有趣变老
经营书店的同时,刘晓凤还天天在微信公众号上推荐图书,分享书中的精华。哪怕阅读量不高,她也甘之如饴,持续分享。偶尔,她也会分享书店里的人和事。她说,这是图文并茂的时代,方便更多人看见,让书籍影响更多人。但凡淘到好书,她总不忘拍照上传。为保证每日更新,她始终保有一定存稿,保证外出或忙碌时应急。她笑称自己是书籍搬运工,不时分享书中的金句和有趣的段落,就像文化土壤中的小蚯蚓,努力分享每一本好书,让小小的书屋像一滴水,浸润每一位到访者。
重庆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第一次到访书屋后,隔日再来时背着一块装裱好的“银发书屋”牌匾,悬挂于密密麻麻的留言贴的上方,成为店内别样的风景。
刘晓凤说,店名“序言集”源于小说家博尔赫斯,意即一本书的引子。她希望引领年轻人将阅读作为习惯,将文化融入生活。开书屋之前,她只觉得书商很浪漫。开书屋之后,她觉得自己不只是卖书,更是在传播,通过选书表达对书的尊重,同时把这份敬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收获书籍的智慧和美好。她欣喜地得知,有本科毕业生把原本要聚餐的钱用来买书,也有孩子跟父母逛书店次数多了,自觉攒钱前来买书。
书店开业近3年,这对老夫妻分工协作,平时由刘晓凤看店,当她做饭时,则由老伴儿替她。孙老先生多年沉醉于天书般的数学世界,如今亦能欣然帮忙看店,刘晓凤既欣慰又得意:“老了有人能陪你一起疯狂,这是最浪漫的事儿。”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