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珮瑜:如此一个妙人儿
作者: 俞佳铖她是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专业院校培养的第一位专业“女老生”。从年少登台到成为京剧大腕儿,她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让很多人看到,一名女子也能帅得风华绝代
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
1978年3月4日,王珮瑜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父亲是医生,曾是中国驻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母亲吴芸芝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文艺女青年。
母亲给女儿取名“珮瑜”,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温润如美玉,流盼有光华”的女子。王珮瑜小时候,母亲很喜欢给她穿公主裙、戴小公主发卡。可王珮瑜不喜欢这些,总会悄悄扯掉发卡,在裙子里再穿上裤子。她还喜欢跟哥哥疯玩,不是爬树就是爬屋顶。令母亲哭笑不得的是,王珮瑜5岁时,还有邻居分不清她是男孩还是女孩。
姥姥偏爱男孩,经常趁王珮瑜午睡,拿出好吃的给哥哥。一次,王珮瑜午睡醒来,刚好撞见姥姥和哥哥在偷偷吃橘子,气得直跳脚:“长大后我要买一大筐橘子,吃到吐!”
对于王珮瑜的未来,父母的想法不同:父亲性格严谨,希望王珮瑜多读书,将来当医生或者律师;母亲则把女儿送去学习评弹,认为苏州评弹柔和动听,能磨炼女儿的心性。
事实证明,母亲的选择是对的,王珮瑜很快就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刚学3个月,技艺就赶超了很多已学了两三年的学生;8岁,她参加评弹大赛,凭借一曲《新木兰辞》拿下特等奖,名满苏州,被誉为“评弹神童”;9岁,她受一名电视制作人邀请,为电视纪录片配乐;10岁,她参加全国少儿歌唱大赛,斩获金奖。
王珮瑜与京剧结缘,和舅舅吴祖荫有很大关系。吴祖荫会弹会唱,在苏州京剧圈小有名气。看到外甥女的表现,他觉得她不学京剧可惜了,便故意逗她:“你评弹唱得好,歌曲也唱得不错,但这都不算什么。京剧是咱们国家的宝贝,你要是能把京剧也唱好了,那才真叫有本事呢!”
被舅舅一激,不服输的王珮瑜立马上当了:“不就是京剧嘛,我肯定能学好!”吴祖荫很高兴,试着让王珮瑜学唱老旦。没想到她只练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钓金龟》里的好几个唱段,而且声音很稳,颇有几分专业演员的模样。
1989年,吴祖荫带着王珮瑜演出,著名的京剧余派艺术研究家范石人对王珮瑜的表演大加赞赏:“这小丫头挺有天赋的,这气质和嗓音,真不是普通孩子能赶得上的。不过,要真想成为大角儿,得转去唱余派的老生才行。”
就这样,王珮瑜开始跟着范石人老先生学习余派的老生唱腔。那时,她还在上学,一下课就站在学校的梧桐树下咿咿呀呀地吊嗓子。同学们觉得她既奇怪又好笑,她却一脸骄傲:“你们会的,我都会;我会的,你们可不会!”
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试读生”
1992年,时隔十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再度公开向社会招生。王珮瑜十分激动,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所有测试,却迟迟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
一番打听后,王珮瑜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戏曲学校从未培养过女老生,上海市戏曲学校也不敢轻易打破常规,故而将她拒之门外。王珮瑜不愿错过这次机会,便带着自荐信和厚厚的一摞奖状前往上海,几经周折,终于叩开了上海市戏曲学校的大门:先以试读生的名义在校学习一年,一年后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得按规定退学。
只要能踏入梦想的殿堂,王珮瑜根本不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她暗暗较劲儿,别人能做到的,她也一定要做到。为了能留在学校,她每天凌晨5点起床晨跑,然后进行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同一个动作,同一个表情,她能反复练上好几个小时。
如今回忆起那段经历,王珮瑜笑称:“那时的我就像掉进了米缸里的老鼠,机遇和危险并存。”
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京剧《文昭关》第一次彩排时,王珮瑜第一次戴假胡须,不适应,在台上非常紧张,关键时刻把台词忘得一干二净。回到后台,她既自责又惭愧。之后,她把那次挫折视为鞭策自己前行的动力,更加发奋苦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珮瑜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唱腔圆润高亢,苍劲有力,深得余派精髓。终于,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年后,如愿摘掉“试读生”的帽子,成为学校的正式学生。
1993年秋,王珮瑜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梅兰芳大师的儿子梅葆玖在台下看完她的演出,非常激动,待她演出结束后,迎上去一把将她搂在怀里:“你今天的表演真是绝了,余派的艺术算是找到传人了!”之后,梅葆玖时不时会向梨园老友提起:“你们知道吗?上海市戏曲学校有个叫王珮瑜的小姑娘,真是才华横溢,太让人刮目相看了!”
1996年春节过后,上海市戏曲学校组织学生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王珮瑜以一曲《文昭关》惊艳全场。京剧大家谭元寿当场提出和她搭戏,两人演唱了《失·空·斩》,场面堪称经典。
20岁前,王珮瑜拿遍了京剧界大小奖项,在京剧圈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京剧院成为一名京剧演员。因表现出众,25岁时,她被提拔为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京剧团团长。
新官上任,王珮瑜有很多大胆的想法,无奈得不到认可和支持。年轻气盛的她决定辞职,去外面闯一闯。
2004年,王珮瑜成立工作室,组建了自己的演出团队。然而,因经验不足,她无法把握变幻莫测的演出市场,工作室不到两年就因经营不善解散了。
随后,王珮瑜重回上海京剧院。意识到自己的年轻鲁莽,她开始收敛锋芒,踏实搞业务。
2007年7月,在梅葆玖的引荐下,王珮瑜为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梅兰芳》中孟小冬一角配唱。2008年12月,《梅兰芳》公映,王珮瑜特意去影院观看。当片尾字幕出现她的名字时,她听到有观众惊喜地喊:“快看,配唱果然是王珮瑜!”那一刻,她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风华绝代“瑜老板”
2015年,王珮瑜再次离开上海京剧院。不过这一次,她不是意气用事,而是要创办瑜音社京剧工作室,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京剧后备人才。与此同时,王珮瑜还做客《朗读者》《开学第一课》《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央视名牌栏目,不遗余力地推广京剧,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京剧、爱上京剧。她说:“京剧很美,曾是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歌曲’,我要让更多的人爱上它。”
为了吸引年轻人,王珮瑜大胆创新,给自己重新定位:做最古老的传统艺术的最时尚演绎者。在保留传统戏曲唱法的同时,她在布景、配乐上提倡多样化,还做了许多跨界尝试,比如用吉他伴奏唱京剧,举办清音会等。
她因此吸引了一大票年轻粉丝,还获得了一个昵称“瑜老板”。在戏剧界,“老板”指能够养活一个戏班子的人,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对梨园名角的尊称。
有人因为王珮瑜爱上京剧,也有人因为京剧爱上王珮瑜。不管是哪一种,王珮瑜都很高兴,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人都和京剧有了关系。
然而,在有些老票友看来,王珮瑜的这些行为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在糟蹋京剧。对此,王珮瑜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她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自救,也是一种发扬光大的趋势,现在关注京剧的人已经很少了,她如果再不进行创新,那京剧就真的要衰落了。不管是参加别人的节目还是自己录制节目,王佩瑜都不忘在最后吆喝一声:“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京剧!”
在很多场合,王珮瑜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她要做的,就是让那些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发现京剧之美,喜欢上京剧。
如今,王珮瑜已近天命之年,但看上去清秀俊俏,丝毫没有岁月带来的痕迹。她说,这是京剧给她带来的精气神。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她喜欢穿一袭长衫或英伦版带点儿掐腰的正装,留三七分短发,戴金丝边眼镜,让人分不清性别。她笑称自己是个性别模糊者,因为不模糊就没法女扮男装演老生了。
作为京剧界大腕和京剧新生代的领军人物,王珮瑜头顶很多光环,她是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2015年中华文化人物,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已经成为“老戏骨”的王珮瑜,每次上台表演前还是会有些紧张。她说,因为承载着诸多盛名与前辈们的赞誉,她不能出差错而辜负他们,也因为京剧是文火慢炖的艺术,她需要全身心投入,给每一个选择来听她戏的观众最完美的京剧体验。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