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未成年人“触屏”立法,你支持吗?
作者: 胡运玲主持人语:
据媒体报道,法国政府于2024年年底推出了新版儿童健康手册,“建议禁止3岁以下幼儿接触屏幕”,以防范儿童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关于幼儿接触电子屏幕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9年便发布了建议报告,建议2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2~5岁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如今,我国也有专家呼吁对儿童接触电子产品进行立法。
支持!儿童过早过多地接触屏幕类电子产品危害极大
(赵先生,38岁,公务员)
我坚决支持就未成年人“触屏”问题立法,限制甚至禁止未成年人“触屏”。我的理由是,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以至于经常有人感慨:很多孩子被电子产品毁掉了。
我有个邻居家的小孩,从坐婴儿车开始就经常抱着手机看动画片。上幼儿园后,他奶奶接他回家的路上,他也是一路看手机。上小学后,他依然沉迷手机,经常因玩手机不写作业被家长教训,他就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左邻右舍都深受影响。有一次在电梯里,他奶奶夺过他的手机不让他玩,说万一回到家被妈妈见了又会吵他,结果他当场发飙,对奶奶拳脚相加,还发出愤怒的嘶吼声,简直像疯了一样。
平时刷手机视频,我屡屡看到有的孩子因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而“走火入魔”。记得2024年9月份前后,网上有段视频,山东某市有个男孩,因为跟妈妈要手机玩,妈妈不给,他当街追着妈妈拳打脚踢,即便保安、警察劝阻,他也没有住手,试图挣脱控制追打妈妈。警察无奈,只好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说句难听的,这样的孩子,不就废了吗?
正因为早早认识到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所以我家是坚决不允许孩子玩手机的。我和妻子在家也从来不玩,手机上没有下载任何游戏。孩子从小也没接触过,所以也从来不玩。认识我们的人都说,如今像我们家这种不玩手机的孩子太少了,太难得了。
而远离电子产品的好处也在我家孩子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保护了视力。我家孩子今年14岁了,尽管学习任务繁重,但视力正常。其次,孩子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都会自觉主动地看书,从来不用我们督促。最后,因为没有被电子产品诱惑,孩子有机会拓展更多的兴趣爱好,我家孩子学会了下各种棋,喜欢好多种运动。
在我家,从来没有一家人各抱一部手机互不理睬的现象,我们和孩子之间有很多亲密相处和有效互动的时间,经常一起做游戏、聊天、嬉戏,亲子关系特别好。我觉得这都跟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有直接关系。所以,我坚决支持禁止未成年人“触屏”。
反对!类似立法可能导致下一代跟不上时代发展
(柳女士,33岁,二孩全职妈妈)
首先我承认,现在确实有很多孩子因为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而令家长苦恼。但若要因此禁止未成年人“触屏”,我认为有因噎废食之嫌。毕竟,屏幕类电子产品有其两面性,用不好有害,但用好了也有利,大可不必当成洪水猛兽。
而且我觉得,即使出台禁止未成年人“触屏”的相关法律,真正执行起来也很难。怎么个禁止法?家长如何有效监管孩子?如果孩子违反了如何处罚?这些都很难操作。因为手机等电子产品现在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比如支付、打车、娱乐。现在幼儿园的有些作业,也要用手机来完成。所以,基本不可能让孩子与手机隔绝。这是我反对的第一个原因。
我反对的第二个原因是,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正朝着智能时代发展。而屏幕类电子产品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如果从小不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将来孩子无法跟上时代发展。
我反对的第三个原因是,如果大部分孩子都接触电子产品,而你家孩子完全不懂,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导致孩子难以融入群体,甚至被孤立。比如当某个手机游戏火爆成为众多孩子交流的话题时,不接触手机的孩子就可能因此被嘲笑、孤立。
我反对的第四个原因是对将来的担忧。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禁止他“触屏”,等孩子长大了,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有了手机,就可能出于补偿心理狠命地玩,更容易成瘾。虽然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这样,但肯定会有这样的孩子。
最后还有个原因,就是屏幕类电子产品用好了,也可以成为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学习的工具。比如我家,有时我陪大宝学习就陪不了二宝,若二宝闹人,我会用平板放一些益智类动画片让她看;再比如,我每晚会用手机给大宝放英语音频,这能帮助她英语启蒙;还有,孩子们平时能通过网络教程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做手工。
因此我认为,不能对未成年人“触屏”一禁了之。最好的办法,是重视未成年人“触屏”的危害,并对未成年人“触屏”合理管控。
“触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长
(秦老师,42岁,家庭教育指导师)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最近几年我接触过太多因孩子沉迷手机等屏幕类电子产品而搞得整个家庭鸡犬不宁、家庭关系剑拔弩张的案例。有的孩子甚至为此走极端,妈妈因此而抑郁,让人看了很痛心。
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触屏”,近几年已有多个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如澳大利亚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荷兰各地小学课堂禁用手机、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法案规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等等。咱们国内也有专家呼吁在这方面立法。其实这些都释放出了同一个信号:儿童长时间沉迷屏幕类电子产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危害日渐呈现。同时也是提醒家长们,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了。
以我个人的看法,我支持立法,以便全局性地管控未成年人“触屏”。它如果成为一项法律,就会成为全民关注的一件事,各方共同努力,可能收效更佳。另外,这也符合我国法律关于年龄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法律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未成年人对“触屏”行为危害性的认识显然是不成熟的。因此,未成年人“触屏”,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理应予以监督、指导。
但不管立不立法,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都应肩负起监督与管控的责任,在这方面主动做些工作。而且,孩子手里的电子产品大多来自父母,因此父母要守住这个门户。
孩子长期“触屏”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可以说是对身心的双重摧残。第一,它会危害身体健康。比如损伤视力,导致近视;因沉迷手机缺乏运动,影响肢体协调发展;辐射可能不利于幼儿大脑发育。第二,会危害心理健康。比如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会阻碍面对面交流,亲子沟通少,影响家庭亲密关系,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体验不足,让孩子变得冷漠、孤僻。另外,网上难免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也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看恐怖片,带来难以消除的恐惧感;有的孩子模仿网络上的不当言行,对孩子成长也是不利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给予不同的“触屏”管理。
我个人建议,3岁以下幼儿最好严禁“触屏”,具体做法可参考法国卫生总局向父母推出的新版儿童健康手册的要求:即便儿童没有直视屏幕,也不要在任何有屏幕的房间内逗留;出门在外,父母应为孩子准备好玩具或书籍,而不是给他们玩手机;睡觉前1小时应关闭所有电子产品屏幕。
3~8岁的儿童,可在家长有效指导下短时间地接触屏幕类电子产品,比如限定玩的时长一次不超过半小时,并严格限定内容,保证孩子观看的内容是家长筛选过的。而对于8岁以上儿童,应提前约定使用规则,比如关于时长限制、使用时间段、使用禁忌、违反规则的惩罚等。
家长应将手机设置成“未成年人模式”。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要求,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商店需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将用户每日的屏幕时间限制在最多2小时内。家长要利用好这一模式,为孩子健康“触屏”增加一道屏障。不同手机品牌的设置开启方式大同小异,比如华为手机是打开“设置”,点击“健康使用手机”,然后点击页面底部的“开启”按钮,选择“使用者”为“孩子使用”,并根据需求设置“时间”和“内容访问限制”等功能。
开启“未成年人模式”便于时间管理,可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时段,防止过度使用;还可以过滤内容,屏蔽不适当的内容,确保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健康安全。
家长应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
与孩子在一起时,家长不应看手机,而应专心陪孩子,多跟孩子互动。
另外,多培养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寻找自己更多的爱好点,用其他健康的娱乐方式充实生活,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总之,关于未成年人“触屏”,无论立不立法,禁止都是很难的。想要消除屏幕类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关键还是家长的有效管控。家长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越多、越细,孩子受到屏幕危害的程度就会越低,受益也会越多。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