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迈可: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 等
作者: 杨彩霞林迈可: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
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都知道,延安八路军中有一位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的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冰心建议起中文名“林迈可”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爱国青年和国际友人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线路途经今北京海淀凤凰岭、贝家花园、大觉寺、妙峰山等地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著名的国际友人、我党无线电事业奠基人之一林迈可,就曾通过这条被称为“林迈可小道”的交通线,为八路军运输紧缺药品和无线电器材。
迈克尔·林赛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37年应司徒雷登之邀到燕京大学任经济学讲师。来华途中,迈克尔·林赛与白求恩同乘一船。后在燕大教授冰心的建议下,取中文名“林迈可”。
1938年8月初,林迈可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与白求恩重逢。看着白求恩在离硝烟弥漫的战场很近的破庙、戏台和废砖窑里紧张地抢救伤员,林迈可深受感动,用相机拍下了那张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白求恩弯腰做手术的经典照片。
离开根据地返回北平后,林迈可投身于支持中国抗战的行动中。他利用自己外籍人士的特殊身份,冒着被日军“格杀勿论”的风险,把稀缺物品从后方源源不断地送往根据地。他的这些行动引起了日寇谍报机关的注意。1941年12月7日,林迈可从短波收音机里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消息,迅速乘上司徒雷登提供的汽车,在抓捕他的日本宪兵冲进他家前10分钟,离开燕园奔赴平西抗日根据地。
他的鼻子如果生得矮一点儿,眼睛不是蓝色的话,他就是中国人了
1942年春,林迈可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平山县吊儿村。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无线电技术“发烧友”。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给予林迈可极高的礼遇,聘请他为军区无线电研究组导师。
就这样,在一边是刻苦学习的莘莘学子,一边是猪和鸡、毛驴和石磨,还有一个老太婆常坐在教室的门槛上搓麻绳的环境中,这所身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的“吊儿大学”,培养出了无线电人才近300人。
其间,林迈可身穿八路军军装,走遍了每一个军分区,改装整修无线电台。雄浑苍茫的黄土风沙、辽阔壮观的长城落日、质朴坚强的中国军民,使林迈可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也让这位国际友人与我军将领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位将军曾说:“迈可的鼻子如果生得矮一点儿,眼睛不是蓝色的话,他就是中国人了。”
林迈可为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自由献出了热忱与智慧,中国人民也报之以热血。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为掩护林迈可安全转移,一个班的战士英勇牺牲。当时,战地文工团编了一首名为《保护国际友人林迈可》的悲壮之歌,在根据地广为流传。
来自延安的正宗牛津腔
1944年5月,林迈可到达延安。他结合自己担任英国大使馆新闻参赞时的见闻和在中国的感受,提出“冲破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他需要一台好的发报机,但是延安没有符合要求的零件。
一个清晨,在当时负责保障全军通信联络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三局,林迈可发现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小的发射管,他觉得若能加上那辆老卡车上用木炭加水作燃料的马达,或许能组装出一台能用的发报机。随后的两个月里,林迈可每天步行10多公里到三局去研制发报机。
在为发报机架设天线时,林迈可找到一架破旧的经纬仪。他顶着刺骨的夜风爬到山头,等到北极星升起时,根据北极星的方位计算出天线的正确朝向,完成了天线架设。至此,中共第一个国际传播通信设备诞生了,延安有了可以将信号发射到美国旧金山和印度等地的首部国际电台。
1944年8月15日,延安的英语广播开始面向世界发声。林迈可来到新华社刚组建的英文部,参与英文新闻稿的编辑工作。
林迈可提出几点原则:一是在选题上,遵循“团结自己,争取朋友,打击敌人”的方针,选择最重要、最有国际意义的新闻编发;二是消息要清晰易懂,可对中文稿件作适当改写,增加背景和解释性材料,以适应外国听众的需要;三是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消息必须绝对准确,歼敌数字等必须精准,事实模糊的稿子宁可割爱也不能发;四是叙述的口吻要公允、平直、娓娓道来,避免过激的语气,“因为我们不是在为一个会相信报道中所说一切事情的读者写作,而是为那些对中国形势不甚了解甚至抱有怀疑敌视态度的读者写作”。这几点原则,今天读来也颇有深意。
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美国负责搜集世界各地无线电信号的情报员,听到了一个正宗的牛津腔正播报着来自中国战场的捷报。当确定这是来自中国延安的信号后,他们非常兴奋,详细记录并把重要内容编辑成册,分发给华盛顿的高官。这些新华社的英语电讯对美国高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对中国华北敌后战场有了新的认识。
那些从美国西海岸收听、记录下来的最早的新华社英语电讯稿,至今还作为国家档案,收藏在美国马里兰州联邦传播委员会档案库里。
连接中英的友好使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与中国结为反法西斯同盟。作为中国通,林迈可在改善英国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迈可在到达中国仅几个月内就向英国外交部传递了有关中国局势的详细报告,内容包括华北军事局势、共区政治组织和经济发展等。时任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向英国外交部的汇报中说:“这份报告提供了关于延安政府各方面过去我们所不知道的详情,例如税收的方法以及‘三三制’的运行。”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对中国时局进行分析,预测“如果国民党发动内战,他们能否取胜值得怀疑……这里的所有人都坚信蒋介石目前无法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人”。这些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
(摘自2024年11月12日《每周文摘》作者: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