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适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作者: 郑美亚 周页芬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去世。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消极情绪,会诱发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又会加重患者的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缓解或消除消极情绪至关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提到,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约25%的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变形障碍、强迫障碍、特定恐惧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消极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照护行为,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使医疗保健费用攀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低血糖症状与焦虑症状交织重叠

低血糖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心慌、出汗、颤抖、眩晕等。这些症状与焦虑症状极为相似。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往往难以准确分辨是低血糖还是焦虑情绪,这种不确定性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情绪恶化。

2.确诊后的心理冲击与适应困难

确诊糖尿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使其产生惊愕、恐慌、无力感甚至绝望等情绪,还可能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并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未来产生不确定感。例如,为病情发展和治疗费用担忧,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对饮食限制感到不耐烦,等等。

3.低血糖症状与血糖控制产生矛盾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在心理上留下阴影。为了避免再次遭受低血糖之苦,患者可能会对血糖管理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将血糖水平维持在医生设定的目标范围内。这不仅影响血糖控制效果,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

4.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需要适时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患者要放弃一些原本喜爱的饮食和娱乐活动,会在部分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与不适,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5.对并发症的担忧与恐惧

长期高血糖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损伤、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产生消极情绪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想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消极情绪,就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专业的干预,如专业心理咨询、疾病知识教育、患者自主管理能力培育等。

研究表明,大脑边缘系统负责调节人类情感与活动,同时参与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消极情绪,会诱发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又会加重患者的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缓解或消除消极情绪至关重要。

心理调适有助于调节激素分泌。当患者处于愤怒、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血糖升高。通过有效的心理调适,患者能够保持情绪平稳,减少应激对血糖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心理调适有助于改善患者对生活方式的依从性。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良好时,更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主动遵循医嘱进行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及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能直接控制糖分摄入;规律的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消耗;按时服药则能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这些都对血糖控制极为关键。

心理调适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自我管理。患者会更加主动地监测血糖并详细记录数据,依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血糖控制。

家属应与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护理方法,以便更熟练地协助患者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更专业、贴心的照护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估与监测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的评估与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环节。患者在已经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糖尿病并发症,或者面临其他心理、社会压力时,其心理状态更需要被密切关注。

医护人员或心理咨询师可实施周期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与监测,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如调查问卷、测量量表等,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量化评估,迅速识别患者的心理困扰,进而为患者制订专属的心理辅导方案,避免对患者血糖控制产生负面影响。

2.正确认识糖尿病

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是心理调适的前提。患者应认识到,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并不一定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已得到显著延长。因此,患者不必过度焦虑与紧张,应积极主动地治疗疾病,坚定抗病信念。

抗病信念的建立,离不开患者对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掌握,如糖尿病的病因、病症、治疗手段等。同时,患者还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如血糖监测、饮食调节、运动规划等。对糖尿病患者普及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融入社会。

3.合理排解负面情绪

为有效应对糖尿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患者需掌握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 冥想放松。患者可以寻找一处宁静的场所进行禅修,用冥想、静思等方法,缓解焦虑与压力,提升自身的专注力,保持内心的宁静。

—— 听音乐、看喜剧。音乐与喜剧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给患者带来愉悦的体验,帮助患者舒缓心情。患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音乐流派或喜剧节目,使心情得到有效放松。

——适量运动。患者可以进行适量运动,如慢跑、快步走、练瑜伽、打太极等。这些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患者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还能帮助患者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进而有效地控制血糖。

—— 多与别人沟通交流。患者可与亲友或糖尿病病友交流应对心得、分享自身经历,从多元视角获取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丰富自身的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韧性与应对能力,宣泄消极情绪。

—— 呼吸练习。当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可借助深呼吸来减轻情绪波动。患者深吸一口气,随之缓缓呼气,感受气息在体内的循环路径。这种简单的呼吸方法,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使患者身心得到舒缓。

—— 心理暗示。患者可借助心理暗示来维持乐观心境,如“我能战胜病魔”等,这种正向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信心与胆量,进而积极地应对疾病挑战。

4.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应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交流访谈、注意力再训练等方法,增强安全感,放松心情。

在临床治疗中,若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或焦虑症状,影响治疗进程,医生可根据病情开具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调节患者的神经递质,帮助患者舒缓情绪。

5.家庭支持

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全面的理解与全方位的照护,倾听患者的诉求,并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家属应与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专业、贴心的照护。

6.参与社会活动

建议患者加入糖尿病患者互助组织,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与感悟。这有助于缓解患者可能产生的孤独感、孤立感,提升归属感。

患者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或志愿者活动,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患者拓宽社交范围,结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持续投入工作,并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有助于患者丰富日常生活,提升生活的愉悦感,缓解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作者单位:宜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 )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