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的“小米粒”可能是肿瘤

作者: 涂明

腿上的“小米粒”可能是肿瘤0

47岁的王先生回忆,他左小腿上的一串疙瘩,20 岁出头的时候就有了,当时还只有米粒大小,由于不痛不痒,他就没在意,也从未到医院咨询过。转眼20 多年过去了,这些疙瘩越来越多,还一路蔓延到脚,连脚底板上也有,并且疙瘩越来越大,最大的已有乒乓球大小了,一压就痛,走路也“不得劲”,左脚上像长了几个“肉垫”,不敢踩地,日常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带着担心和疑惑,王先生来到神经外科门诊就诊。

经过仔细的问诊和触诊,接诊医生发现这些疙瘩不像普通的脂肪瘤或血管瘤等皮肤肿物,完善MRI、神经B 超和肌电图检查后,真相很快浮出水面。MRI 和神经B 超均提示左下肢和左足底数十个结节,从米粒大小到乒乓球大小,多得数不清;肌电图显示左腓总神经、左胫神经损害。

这果然不是一般的小疙瘩,而是沿着周围神经呈串珠样生长的神经源性肿瘤。虽然目前这些“肿瘤”绝大部分为良性,但因其数量和尺寸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如果任由肿块继续生长,持续压迫包裹它的神经束,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损害,到那时王先生的左腿将会处于不可逆的跛行残疾状态。

神经源性肿瘤得切,但不可盲目切除。这些密密麻麻的“串珠样”生长的肿瘤,被神经束紧紧包裹,若采取不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前缺乏完善的检查或术中缺少必要的监测技术,都可能会导致肢体麻木、疼痛,甚至造成功能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并发症。

因此,在术前,医院为王先生进行了全面检查,术中配备了高精尖设备——神经电生理监测。在B 超精准定位下,医生为王先生实施了显微外科手术,总共切除了8枚肿瘤。经过术中细致剥离,加上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及电生理监测这两个手术安全系数的“双保险”,王先生下肢神经功能保护完好,术后没有出现神经功能的损害。病理诊断也符合术前诊断:神经鞘瘤(神经源性肿瘤中的一种)。

由于王先生腿上的肿瘤数量实在太多,无法全部切除,只能挑选其中尺寸较大的几颗切除。剩余一些直径几毫米的肿瘤暂不切除,医生建议他术后定期来神经外科门诊随访,以便及时做判断。

神经源性肿瘤这些知识要知道

神经源性肿瘤,指的是神经来源的肿瘤,这种肿瘤不光会在颅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周围神经系统也会出现,只是发生率相对较低。

一旦发现肢体皮下包块,同时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是皮肤咖啡斑等症状,就应考虑周围神经患肿瘤的可能。如果压迫包块,伴有放电样刺痛感,应高度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

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主要分为两类:

●神经鞘瘤(施万细胞瘤)

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周围神经,也可发生在颅内和椎骨内的神经根或交感神经。生长在手臂或腿部的神经鞘瘤可能形成肿块。多为单发肿瘤,易发生在第8 对颅神经,故又称听神经瘤。

这些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很多时候在患病多年后才会被发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表浅部者较小,深部者则较大或巨大,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灰黄,实性,有光泽,可伴出血及囊变。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较多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多见于躯干、头颈和四肢等处。神经纤维瘤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神经源性肿瘤为恶性肿瘤的概率极低,仅为十万分之一。

神经纤维瘤特征性的表现为牛奶咖啡斑。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皮肤色素斑,呈淡棕色、暗褐色或咖啡色。在人体发育期才开始发病,发展缓慢。

全身出现无痛性皮下肿物,并逐渐增加和扩大。

腿上的“小米粒”可能是肿瘤1

神经源性肿瘤该如何检查

●B超

通常作为神经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最好是神经B 超,可以判别神经与肿瘤的关系。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若超声未能发现所需神经或其声像图特征不足以诊断时,可做MRI 增强检查,尤其适合于肿瘤位置较深,需要了解肿瘤与周围结构(神经/血管)的关系时。

●穿刺活检

对可通过肌电图仪检查显示的来源于神经的肿块,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尤其是那些根据临床表现怀疑为恶性肿瘤者、影像学检查发现肿块快速生长者以及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显示高代谢活性的病灶。

●肌电图

可以了解肿瘤对于神经有无感觉或运动功能的影响。

神经源性肿瘤什么时候需要手术

肿瘤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手术:

●肿瘤明确并伴发明显的疼痛,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肿瘤导致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比如感觉减退或是肌肉萎缩。

●肿瘤呈进行性增大趋势。

●未明确良性神经鞘瘤或是无法排除恶性神经鞘瘤可能,对患者带来心理负担。

●短期内肿瘤急速增大,有恶性倾向。针对无症状的神经鞘瘤或是肿瘤较小时,可以暂时观察或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