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内总是嗡嗡响该怎么办
作者: 杨华在门诊工作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向我诉说耳鸣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即便接受了治疗,部分患者也未找到根治的办法,导致很多人选择默默忍受耳鸣的困扰。
那耳鸣到底需不需要就医?能不能治愈或者减轻症状呢?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感知到头部附近存在声音,通常可发生在单耳或双耳,可能为脑内或外界噪音。耳鸣的声音通常为嗡嗡音、铃音、咔哒声、搏动声等,也可能听起来像其他噪音。可持续也可间歇出现。
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口受此困扰,耳鸣可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但最常出现在40至80岁的人群中。有些耳鸣声音轻微或持续时间很短,很难察觉;有些耳鸣则非常响亮,甚至能掩盖部分周围的声音。试想,长期处于不可屏蔽的杂音之下,势必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影响睡眠,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引发沮丧情绪和抑郁。

耳鸣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年龄增长:老年性耳聋,其成因在于大脑长期适应了一定程度的声音刺激。因此,听觉神经也习惯于这种程度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受到的刺激减少了,但听神经仍在其先前的阈值下放电,这导致了听不到声音的情况。
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三分之一的人伴有耳鸣。
噪音暴露:噪音性耳聋,即暴露在噪音中导致的听力丧失和耳鸣。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也可能是由单次事件引发,比如爆炸或近距离枪击。
耳部损伤和外伤:这类损伤可能影响听神经或大脑中负责听力的区域,从而导致耳鸣,常发生在患侧耳朵。
耳朵不卫生:耳垢堵塞或耳部感染可能会导致暂时性听力受碍,从而引起耳鸣。
使用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耳鸣,包括部分抗生素、抗抑郁药、抗癌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等。
血管紊乱:表现为血管搏动性耳鸣,它会随着你的心跳而发生。
一项纳入84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42%的搏动性耳鸣患者有严重的血管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硬脑膜动静脉瘘或颈动脉海绵窦瘘。
其他原因:耳鸣还可能与耳咽管功能障碍、美尼尔病、颞下颌关节紊乱、前庭神经鞘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如狼疮或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也可伴发耳鸣。
治疗耳鸣要对因
耳鸣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它是在某些正常生理状态或是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一种症状。所以,如何治疗耳鸣取决于病因。当耳鸣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时,通常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及辅助检查进行评估,诸如耳道检查、听力测试(如纯音测听)、语音理解和鼓室测量等,必要时还会加做血检、影像学检查,如核磁或CT扫描。甚至有可能建议患者前往口腔科就诊、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情况。在这里提醒大家,耳鸣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治疗应针对潜在病因,以有效控制症状。
不少人在出现耳鸣时,可能会选择自行观察,因为有一部分耳鸣属于生理现象,通常会自行消失。但若出现下列情况,建议尽早就医:
耳鸣持续一个星期以上;伴有听力损失(常见于突发性耳聋,建议立即就医,因为逆转听力损失的关键时间是三天内);伴有头晕或眩晕;耳鸣听起来像心跳(搏动性耳鸣)。
此外,患者也要做好即使就医后耳鸣仍会伴随较长时期的心理准备,因为耳鸣是否可以完全消失取决于耳鸣的病因是否能够解除。比如在听完一场喧闹的音乐会后出现的耳鸣,常常是暂时性的,不需要治疗也会自行消失。但如果就医后耳鸣的症状仍不能在短期内缓解,出现长期伴随的概率就会比较大了。
如何自我改善耳鸣
当耳鸣持续存在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自我管理措施以改善症状。
可以尝试耳鸣声音疗法,能非常有效地降低耳鸣的明显程度或其带来的困扰。以下为具体措施:置身白噪音、自然声之中。这些声音可以帮助分散大脑的注意力,减轻耳鸣症状,可以选择购买降噪机,许多风扇和加湿器也会发出白噪音,这也有助于改善耳鸣。
此外,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找到白噪音播放资源供聆听,亦可在手机下载能产生白噪音的应用程序。佩戴入耳式噪音发生器也是一种选择,这种设备能持续发出白噪音,可以在白天佩戴以缓解耳鸣,但夜间入睡时不宜佩戴。如果需要夜间使用,需要与医生或者购买设备的厂家进一步沟通,比如佩戴内置耳机的头带等。
不要置身于完全安静的环境,这样会加重症状。
因为睡眠质量差和极度紧张可以诱发或加重耳鸣,平时要注意积极改善睡眠及放松心情。
耳鸣患者可尝试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摄入咖啡因、盐、饱和脂肪以及饮料等食物。
如何预防耳鸣
耳鸣是很多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因此预防措施不能一概而论。但以下保护听力的方法对降低耳鸣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例如,一些娱乐场所、电影院、健身房的音乐、音效往往音量过高;长期高音量使用耳机、耳麦听音乐、看视频,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在职业活动中注意保护听力。例如,工人在使用声音大的电动工具或设备时,以及军人和警察在使用枪支等情况下,可佩戴防噪耳机或耳塞。
最后,医生提醒,有耳鸣困扰的患者要积极就医,并配合自我管理以改善耳鸣,而非乱用药、乱投医,避免在耳鸣的诊治上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