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结节

作者: 陈清江

中医治结节0

结节是现代影像诊断学的名词。随着现代医疗仪器的不断发展,抑或空气污染、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人们对体检的重视等,结节的检出率不断攀高,人们谈结节色变。

现代医学认为,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可累及全身多种器官的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肿病变,可发生于甲状腺、乳腺、肺、皮肤、眼、骨等处,且多见于中年女性。常见的结节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肾结节等。碰到结节时,需从结节的大小、形态、性质等方面来分析结节是良性的还是有恶变可能。

然而,在古代中医书籍中,并没有“结节病”的记载,但与之对应或相似的病名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肺结节,可归为“咳嗽”“喘证”“痰证”的范畴;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则属于“乳癖”“乳岩”“瘰疬”的范畴。

中医认为,结节常见于肝郁气结、气滞血瘀、痰湿互结、肺肾两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等证型中。这六种证型有时相互交织,特别是女性,可能会同时存在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肾结节、子宫肌瘤等。下面我们按照这六种证型的证候、参考方剂、中药来分别介绍。

中医治结节1

中医治疗结节的六种证型

●肝气郁结型

此类型病人常有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及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女性月经前一周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治疗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为主。治疗药物可参考柴胡疏肝散、逍遥丸,中药可选用制香附、柴胡、炒枳壳、郁金、橘核、佛手、绿萼梅、夏枯草、生瓦楞子、当归、山慈姑、黄药子、露蜂房、鳖甲等。

●气滞血瘀型

此类型病人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症状。气滞久了可引起血瘀。其疼痛特点为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肿块在腹内者,触及质硬且推之不移。舌有紫色斑点,脉多细涩等。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散结为主,参考方剂有血府逐瘀汤、阳和汤等,中药可选用炒黄芪、当归、熟地、川芎、地鳖虫、水蛭、三棱、王不留行、路路通、皂角刺等。

●痰湿互结型

这类型病人特别容易犯困、打瞌睡,爱睡懒觉,总感到咽喉里有痰咳不出来,头发、额头、鼻子油腻,口中常有黏腻感,身上沉重无力,胸闷、气喘,腹部胀满不适,舌胖大,舌两边有明显的齿痕,舌苔白厚腻或滑腻。治疗以健脾祛湿、化痰散结为主,参考方剂有二陈汤、三仁汤等,中药可选用天南星、半夏、生薏仁或炒薏仁、茯苓、藿香、佩兰、砂仁、白芥子、楮实子、威灵仙等。

●肺肾气虚型

此类型病人常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紫,脉弱。参考方剂有平喘固本汤、启结生阴汤、肺肾两益汤等,中药可选用怀山药、制黄精、五味子、菟丝子、冬虫夏草、橘红、北沙参、白芥子、蛤蚧、炒莪术、炙苏子、皂角刺等。

●肝肾阴虚型

此类型病人常有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等,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养肝肾、滋阴散结为主,参考方剂有大补阴丸、左归饮、知柏地黄丸等,中药可选用楮实子、枸杞子、女贞子、鳖甲、麦冬、天冬、玉竹、赤芍、丹皮、茜草、夏枯草、山慈姑、白英、海浮石、浙贝母等。

●脾肾阳虚型

这类型病人有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这类型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吃寒凉食物、房事过度有关。治疗以健脾益肾、温阳散结为主,参考方剂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右归饮等,中药可选用淡附片、肉桂、鹿角胶、巴戟天、仙茅、炒白术、猫爪草、熟地、麻黄、白芥子、王不留行等。

中医治疗结节可因地因时因人而异

中医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的基础上,非常注重天时、地理和个人的情况,每个人的病症都有其特性,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

天时气候不同,用药不同。在中医观念中有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各季用药也应不同,比如春天的养肝护肝,夏天的养心清心,长夏的健脾祛湿,秋天的养肺润燥,冬天的温肾祛寒等,这些临诊时都需仔细考虑。人过50 岁后,五脏六腑的功能开始衰退,实际上女性35 岁、男性40 岁后这种衰退现象就开始了,其中肾气衰退尤为明显。所以,应该注重补肾。

地理位置不同,用药不同。同样是五月,南方大热天,北方雪花飘,海南穿短袖,北疆裹棉袍。此时南方阳虚怕冷之人不能用附子、肉桂等大热之药,而在东北的阳虚怕冷之人则可以选用。

个人情况不同,用药也不同。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也有男、女、老、幼之别,在选方用药时,均需有所区别。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墨守原来的方子、原来的剂量,不因人而异,也于治病无益。此外,中医注重中药药性的寒热温凉。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法则。如果不遵守这一法则,阳虚之人用了苦寒的药,有“雪上加霜”之嫌;阴虚之人用温热散结的药,无疑是“火上加油”。因此,中医认为要辨明体质,究竟是属阴还是属阳,属寒还是属热,再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中药来治疗结节,才会获得良好效果。

最后,温馨提示,本文提及药物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