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跑步

作者: 吴斌伟

如何科学跑步0

我从2021年9月份开始跑步,除了天气原因和一次脚踝扭伤休息了2 个月,基本上每天都会跑步。有时候早晨五点多起来在家门口的绿道跑,有时候夜间七八点在体育场或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

跑步三年多来,我渐渐迷恋上了这项运动。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身上的脂肪少了,肌肉变得更结实了;体检单上的箭头看不到了,做起事情来更有劲了。但是,跑步带来的伤痛也不少,脚踝扭伤、肌肉拉伤、膝盖伤痛等,最严重的是去年4月份那次脚踝扭伤。刚开始只是感觉跑步后左脚踝有点痛,没在意,渐渐地,在跑步的时候也出现了疼痛,而且影响到了走路。于是我到医院就诊,做了检查,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左踝少量积液。医生建议我停止跑步2 个月。

其实我知道,跑步本身没什么坏处,只是因为跑量太大、太频繁,才出现受伤的情况。

那么,怎样的跑步频率才不会受伤呢?这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目标来决定。如果你是刚开始跑步的新手,建议隔天跑,给身体适应和恢复的时间,以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的伤害。经过一段时间,随着体能的提升,可以逐渐增加跑步的频率,但也要确保有足够的休息日,让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恢复。对于那些有长期跑步习惯的跑者来说,天天跑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营养摄入量,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疲劳和损伤。同时,也可以采用跑休结合的方式,比如一周跑4~5次,其他时间进行轻松的恢复活动,让身体得到更好的调节和恢复。总之,无论选择怎样的跑步频率,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循序渐进,让跑步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跑步锻炼时,适宜的心率范围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心肺功能较为强健的人来说,如果在跑步的过程中,其心率能够稳定地保持在个人平均心率附近(通常用公式“170-年龄”来估算),那么这类人群可以适当增加跑步的量和强度。相反,若某些人在跑步时,即便速度已控制在相对较慢的7~8 分钟/公里,心率仍迅速上升至170~180 次/分,这类人群则需谨慎对待跑步运动。若长时间维持接近或超过个人极限心率(通常以“220-年龄”来估算)的运动状态,可能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猝死。因此,建议此类人群考虑减少跑步量或转而选择其他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如快走。因此,从健康与安全的角度出发,运动时心率最好控制在个人最大心率的60%~70%之间,这一区间通常被认为是运动时最为理想的心率状态,既能有效促进心肺功能,又能避免过度负荷带来的潜在风险。

普通人如何科学跑步呢?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如何科学跑步1

●跑前热身

适当的热身运动能唤醒机体,升高体温,调节心肺,激活肌肉,促进关节滑液分泌,加强汗液分泌,激活神经系统等,为接下来的跑步做好全面的准备。原地模拟跑、肌肉动态牵拉外加肌肉激活是被主流认可的热身方式,可强化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水平,加强肌肉力量,提高爆发力、速度及灵敏度。

●跑步姿势合适

身体前倾,让重心稍微靠前;自然拉起脚踝向臀部抬,不蹬地;落地时重心和落脚点尽量一致。保持头部正中,眼睛注视前方;放松肩膀,保持背部挺直,让身体自然弯曲;手臂自然摆动,不要过度挥动或紧握拳头;保持膝盖弯曲,不要过度伸展;着地轻盈,让脚步自然放松。

●控制运动量

跑步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中等强度的跑步同样有益健康。所谓中等强度,就是指运动时可以自如说话。

●跑后拉伸

跑后拉伸和跑前热身一样重要,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肌肉酸痛,促进肌纤维恢复,减轻肌肉损伤,加快肌肉恢复,促进血液回流,消除身体疲劳,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伸展性等。拉伸动作包括大腿后群的支撑拉伸、大腿前群的支撑拉伸、小腿拉伸、臀肌拉伸、髋前部拉伸、大腿外侧髂胫束拉伸、大腿内侧拉伸、背肌拉伸等。以上动作建议跑后全部做一遍,每个动作做2~3 遍,每遍15~20 秒,总时间控制在5~10 分钟。

●多元化运动

多元化运动或者交叉运动有助于减少受伤概率,持续提升运动能力,增加运动训练乐趣。适合跑者的常见力量训练有下蹲、弓箭步、直腿硬拉、相扑式下蹲、单腿下蹲、单腿外展、半蹲单腿外展、蹲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