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帝孝,启今日德范
作者: 彭旭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其孝道对当下家风建设意义非凡。
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父子奉行道家思想,推行以德化民、与民休息的政策,缔造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汉文帝去世后,谥“孝文”,其“孝”是实至名归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文帝“亲尝汤药”的典故,天子的榜样使“孝”的家风成为流传天下与后世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
儿时,刘恒与母亲薄姬在偏远的代地相依为命生活。薄姬深谙道家清静、勤俭的思想,教育刘恒逐渐养成了沉稳的性格和恭俭的政治素养。当上皇帝后,刘恒深知母亲辛苦,侍奉从不懈怠。薄姬卧病三年,他忧心忡忡,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薄姬服汤药时,他必亲口尝过才放心给她喝。
感念儿子的孝心,薄姬嘱咐他要仁政爱民,更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功臣周勃被诬谋反,薄姬上朝以头巾掷向文帝责问:“他当初受命领数十万大军时不谋反,如今身居小县反倒要谋反吗?”汉文帝向母亲谢罪:“已查清楚,马上放其出狱。”汉文帝去世后,薄姬又以太皇太后身份陪伴了孙子景帝两年,才安然离世。
今天看来,文帝尝药对家风建设仍有教育意义。
从最朴素的人的本质而言,即使贵为天子,作为人子也与百姓并无区别。一个社会人不免上有老下有小,要面对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等人生基本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孝是具有普适性的道德标准,也是基本态度。“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与道家在慈、孝、修身上是一致的,这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即解决人生基本的问题,且始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从最具体的行动而言,尝药的孝行代表着一种切身的体验。正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能用身体感知到至亲的感受是人类共情能力的反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麻木不仁和自私自利。有意识地去尝苦口的药无疑是对共情本能的唤起,推而广之可以延伸为悲悯的情怀和参与的责任。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带着兴趣去感受他人,带着激情去面对挑战,带着准备去面对挫折,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以迎接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在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下,种种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并解决。以文帝尝药为榜样,培养服务于父母、服务于他人的理念,有可能成为从内开始的新思路,进而开启新任务,形成新业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社会治理从心出发,从家开始,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越来越多,社会和谐与进步也会越来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