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情长,三代传承的雷锋之家

作者: 陈虹君 龙方媛

一生学雷锋是叶家家风的底色,三代传承做雷锋是叶家家风的光芒。

2025年1月15日,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社区的活动室里坐满了小朋友,他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红军长征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胸前挂满了荣誉奖章,背微微有些驼,但目光如炬,精神矍铄,仿佛岁月从未磨去他的热情。

这位老人就是“学雷锋标兵”叶双民。60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用自己和家人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坚守。他们一家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追寻雷锋足迹,迈向奉献的星河

1948年,叶双民出生于辽阳市首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他家很穷,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黑屋仅能遮风避雨。但他家的家风很正,父辈的言传身教,让他将“做人一定要厚道”这句话铭记于心、实践于行。

在生产队时,叶双民积极肯干,主动照顾孤寡老人、军烈属和五保户。平时有大事小情,他出钱又出力;逢年过节,他上门打扫庭院、包饺子……他的身影如同一缕阳光,悄然温暖了那些孤独的角落。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 《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这股新风吹到叶双民的家乡后,他反反复复读雷锋的事迹,总结出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做人。因为雷锋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善良的人、爱学习的人……从那时起,他将雷锋视为榜样,下定决心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得知雷锋入伍前曾在辽阳工作过,叶双民便萌生了追随雷锋足迹参军报国的念头。1968年,叶双民如愿开启了军旅生涯。在进行思想摸底时,连队干部问叶双民有什么奋斗目标。他拿出一本几乎被翻烂的《雷锋日记》,坚定地说:“我要向雷锋学习,做一名合格的战士。”

大丈夫一诺千金。战友家里有经济困难时,叶双民把自己积攒的津贴拿出来;战友家里人来部队探亲,他不仅帮忙接送,还牺牲休息时间做家属饭;每逢休探亲假,他总是先去战友家里探望一圈,然后才回自己家。到地方帮助老百姓时,他不收钱、不吃饭,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出书本费。

1969年,叶双民所在的连队奉命前往内蒙古扎兰屯执行任务。一天,当地一家棉纺织厂突发大火,火势凶猛。叶双民和战友们迅速赶往现场救援。厂子里的棉花垛高达30米,火舌不断蹿升,情况十分危急。叶双民毫不犹豫地爬到棉花垛的顶部,奋力扑打火焰。他滑下来又爬上去,再滑下来就再爬上去,眉毛、头发都烧着了,脚上被燎出泡了。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人民的财产,绝不能退缩!这一英雄壮举让他荣获了三等功。

1979年,叶双民转业到辽阳市联营公司当政工干部。直至退休,他始终没有忘记学雷锋的初心,时时处处践行奉献之道。

辽阳当地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叫陈连荣,长年鳏居,生活困难。了解情况后,叶双民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夏天,送凉席、挂蚊帐;冬天拉煤、劈柴、糊窗户……陈连荣在弥留之际,拉着陪伴了自己近20年的叶双民的手说:“我这一辈子无儿无女,是你让我感受到了儿女亲情。”

张杰和王志琴是叶双民的同事,二人因为生活困难,大年三十还要在医院做护工。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叶双民把热腾腾的饺子送到了医院。两个姐妹边吃边哭边乐,对在场的值班医生说:“这三鲜馅儿饺子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美味。”

有人曾好奇叶双民怎么能做到一年三百六五天,几乎天天在帮人。他是这样回答的:“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不过是把学雷锋、做雷锋,培养成了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习惯。”

传承雷锋精神,家风润泽三代人

“一个人做点儿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叶双民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与老伴儿黄秀文的支持分不开。用叶双民自己的话来说,黄秀文是他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黄秀文退休前是辽阳卫生学校的工会主席。时常有人问她:“你跟着老叶住那么小的房子,他还把家里的钱成千上万地往外捐,你怎么还对他一心一意?”黄秀文总是淡然一笑:“在我眼中,世界上最傻的人是叶双民,最好的人也是叶双民。他正直、善良、无私,助人为乐,遇到社会上不良行为也敢说敢管。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他感觉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也因此快乐得跟孩童一样。他的快乐足以感染别人,当然也感染了我。既然和老叶在一起是快乐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1973年,叶双民用一辆自行车把黄秀文迎娶回家。自此,他学雷锋的道路上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和后盾。黄秀文去部队探亲,会帮叶双民的战友们缝缝补补;叶双民给人送的饺子是黄秀文亲手包的;叶双民捐出的15万元里有黄秀文的工资……

叶双民做公益时,身旁总有黄秀文的身影。在辽阳一中有个藏族班,叶双民和黄秀文同4个藏族孩子结对,给他们过生日,一起过传统节日,还赠送学习用品。3月5日那天,夫妻俩还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送雷锋的书。

几十年来,叶双民与黄秀文在风雨中并肩而立,在阳光下携手同行,他们一起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在教育上,叶双民和黄秀文深信“成才先成人”。他们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女儿叶红的孝心、爱心和真心,经常带她参与公益活动。叶红在大学期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作后成了单位的优秀党员。叶红的丈夫是管理骨干,爱岗敬业,在岳父一家的影响下也学起了雷锋。

外孙女史雨桐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熟读雷锋的事迹,知道自己要做像雷锋一样的人。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她就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与同学相处时,她也总是为他人着想。有一个雨天,史雨桐在放学时见同学没有伞,便用自己的伞为同学遮风挡雨,结果自己的后背全被淋湿了。叶双民看见后,特意为外孙女写下了《雨中的小花伞》这首诗。

目前,叶双民家中有4名党员。2021年,他提议成立一个家庭党小组,全家一共做100件好事,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全家人积极响应,立刻分头行动。老两口慰问生活困难群众、老党员、残疾人、贫困学生;女婿救了一位老人,收到了锦旗;外孙女把500元压岁钱捐给了首山镇第一中学的一对孤儿姐弟……

春节时,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一起召开红色家风大会。在得知100件好事都如约完成后,叶双民提议,此后每一年都要做100件好事,年底时总结各自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为人品好,叶双民一家聚到了一起;又因为学雷锋,一家人紧密团结在一起。这个家庭曾被推选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弘扬雷锋精神,照亮众人前行路

除了学雷锋、做雷锋,叶双民还乐此不疲地“讲雷锋”。在部队时,他当班长,向班里的战士讲雷锋精神;他当排长,组织全排的战士学习雷锋事迹。他还在部队食堂的白墙上绘制了雷锋在汽车驾驶室里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画像。到地方执行任务时,他也给老百姓讲雷锋、画雷锋。

转业后,叶双民主要在单位搞政工。1982年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叶双民组织大家学雷锋日记,给大家讲雷锋在辽阳的故事,还带着大家去五保户家做好事。

自从2004年退休后,叶双民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讲雷锋”上。他把自己那个只有38平方米的小家打造成了“红色小屋”。一间房里挂着鲜艳的党旗、“新时代辽阳学雷锋叶双民优秀团队”和“新时代东兴街道学雷锋叶双民团队”队旗,陈列着学雷锋活动照片等。另一间房则开辟了“学雷锋育人墙”,上面留下了参观者百余篇的观后感,而“荣誉墙”上贴满了荣誉证书。

2023年,在白塔区襄平街道的帮助下,叶双民成立了“叶双民红色工作室”。如今,该工作室已经接待了许多单位和家庭。

在进校园、进医院、进军营、进社区和进公共场所的“雷锋精神五进”宣传中,更是处处留下了叶双民及家人不知疲倦的身影。叶双民还组建了由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组成的宣讲团。他让雷锋精神浸润人们心田的同时,也让“红色小屋”和“红色工作室”声名鹊起,当地很多单位和机构都将思想教育基地设立于此。

叶双民“讲雷锋”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对不同的参观者准备不同的宣讲内容。譬如学生,他会着重讲爱学习的雷锋;对于职工,他讲得更多的是如何爱岗敬业。他在“红色小屋”和“红色工作室”里专门放置了留言簿,几乎每位参观者都会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大二学生李佳儒在参观“红色小屋”后,感慨万分地写道:“以前总觉得学雷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认识了叶伯伯后,我才发现雷锋精神是如此具体而真实。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

2006年,叶双民和3位退休老党员带着雷锋精神宣传画,从雷锋入伍地辽阳市弓长岭出发,一直骑行到雷锋家乡湖南省望城县,途经6个省100余处红色景点。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宣传到哪里。

在叶双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一起把学雷锋、做雷锋当成自己的责任。75岁的肖娟就是其中一位。她以雷锋为榜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帮困、奉献爱心。

叶双民学习雷锋已经60多年了,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为什么要学雷锋。叶双民说:“往小了说,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雷锋精神讲无私奉献,学了就不会斤斤计较。心胸一旦开阔,烦恼自然会少,人变得健康快乐,家庭也就和谐幸福。往大了说,就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因为国家需要有人去弘扬红色精神,而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虽然力量微薄,但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感谢辽宁省辽阳市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